論語學習心得——公冶長第五(117)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2021-02-19 和合文化屋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公冶長第五的第二十五章: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

方:好。顏淵、子路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破爛了,我也沒有絲毫怨言。」 顏淵說:「我願意不炫耀自己的好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到您的志向。」 孔子說:「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輕人懷念我。」

馬:很好,這個翻譯最後少者懷之,翻譯成了使年輕人懷念我。

方:對。

馬:這個好像稍微有一點問題。因為這個,如果用來指代孔子的話,是說不通的。

方:應該是朋友之間相互信任。

馬:朋友相互信任。年輕人是懷,對吧?可以翻譯成能夠得到關懷,他們互相之間關懷也可以,能夠讓人、有人關懷他們也可以。之就指代前面的他們嘛。

方:或者有志向。

馬:或者說是心懷志向,年輕人胸懷大志,有情懷。老者安之,就是老年人有安樂的生活,有個房子有地方住,就是安之。之就是指代前面的各類人,老者安。朋友信,朋友之間能夠有信任,生活在一個誠信的社會,大家都是可以互相信任的。少者懷,少年人都有情懷,有志向,不是整天玩物喪志,不知道該追求什麼。這樣的一個社會就是有希望的。

你看,孔子的理想很全面,很圓滿。老中青三代每個人的需求都給你得到滿足:老年人有安全的需求,讓你安穩的生活,物質條件具足。中年人精神生活圓滿的,互相信任,就是社交的需要。年輕人就是你對未來發展的,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等於是你看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越是年輕人反而給你的越多,自我實現是在最上層的。前面的物質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對吧?一層一層的,這就是我們聖人的理想。這個理想很遠大,你看這個理想裡面有自己嗎?

方:沒有。

馬:對,沒有自己。所以聖人跟一般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無我了。就像前兩章一直在講,微生高不直,為什麼不直?因為他有我,他的自我在做梗。前一章,巧言、令色、足恭,幹什麼?匿怨而友其人,幹什麼?這都是有自我在從中做梗,所以說聖人以此為恥。你真的消滅了這種自私自利的小,你的心胸自然是寬廣的。所以孔子的這章,就是講孔子的志向,不只是在講孔子的志向,前面是子路跟顏回,也是兩個很賢德的人,很好的人,他們兩個理想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下。

這一章,整個就有一點像一個小話劇,是一幕有場景的,很全面的,不像是之前有一些直接上來是子曰,也沒有上下文,我們只能猜測。這裡的話很清楚:顏淵、季路侍。過去孔子講學,不像我們現在,天天上課,老師到點了,拿著教材給你講,不是那樣。那個時候有點像朋友相處,孔子起居,然後他這些弟子們來,今天你有空,在旁邊侍立,明天他有空,這旁邊侍立。侍立幹什麼呢?就是看老師有什麼事情,有什麼吩咐。沒有什麼吩咐,這一天沒什麼事,孔子就說:閒著也是閒著,你們為什麼不來談一下自己的志向呢?盍各言爾志?這個字就是何不的意思,就是為什麼不呢?你們來談一下自己的志向吧。師生之間的對談,就像朋友之間的交流一樣,也是很隨意的。

子路很直接,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子路的特點、子路的個性,他很直爽很豪邁,有一股俠氣,對吧?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我有錢了,我發達了,有車有好馬,有很好的衣服,我都跟朋友一起分享。子路如果發財了,這是個好朋友。蔽之就是用壞了,用壞了而無憾,就用壞了我也不在乎、不吝惜。這是以人為本,不是以物為本、以財為本,對吧?他就是做到了無物,對於物質財富不計較、不在乎。這很高明啊,叫仗義疏財,財散則人聚,所以子路是一個很講義氣的君子。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子路的個性,他追求的是什麼?我要發財啊,我發財了跟大家一起共享,這就是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後富,非常好的。我們後來杜甫先生,我們偉大的唐朝的詩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實跟子路的理想也是相通的,對吧?我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大家都有好東西。

顏淵呢,他的理想就稍微不一樣一點。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伐就是自誇,就是誇耀。我不要誇耀自己的好處,這個善就是長處嘛。然後無施勞,這個施我們可以理解成也是誇大,就跟伐是相通的。我做成了一個事情,我希望不要去自我炫耀,說我付出了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我就希望低調,我希望謙虛,我希望不要去炫耀我自己做成了什麼事,做了什麼好處。這就是想要做一個隱士,很恬退的。這個叫忘善,把什麼是善就忘掉了。這樣的話會是什麼結果?無為而治,有點像我們道家的感覺。我不誇耀自己的好處,這樣的話大家就不會嫉妒嘛,不會羨慕。

也有一種說法,這個施理解成就是給,給別人。我不想要把很勞苦的工作推諉給別人,凡事我想要自己擔當。我也不想誇耀我自己的好處,也不想去過分誇大別人的好處,而且我不想讓難做的工作去交代給別人做。也可以這樣理解,這也行,這樣就是說:我是一個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對吧?我的理想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做好,隱含的意思整個社會也就好了。就是消滅了階級嘛,是我們的大同社會的意思。

孔子的思想呢?子路問了:你也講一講你的理想?老師你講一講你的,我想要聽一下你的志向。所以子路跟子貢我們前面說過,是跟孔子的關係相對特別一些,想到什麼說什麼的,更近一點。你問完我們的了,你的思想是什麼呢?你的志向是什麼呢?所以孔子跟他們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聖人的理想。我們感謝子路,如果不是子路去問,可能孔子也不一定要給他們積極的分享自己的志向。孔子為什麼要問他們的志向?

方:還是看他們的心性發展到哪一步。

馬:對。一個人想要做好,想要進步,志向非常重要,非常關鍵。

方:就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馬:對,是這樣。而且還有一點關鍵的,你如果沒有志向,你就好像一個船在海上飄,你沒有目的地啊,你飄到哪裡呢?你到哪裡都是錯的,因為不是你要去的地方,你不知道要去哪裡。你也不知道你怎麼去上岸嘍,對吧?你在生命的海洋中,在漂流,你就是昏亂的,是迷惑的。自然,人天生的就會以這個小我出發,你就難以避免像前面的微生高一樣,難以避免巧言、令色、足恭,難以避免這些前幾章批判的事情。所以說聯繫起來看,你想要避免前面講的這些過犯,你想要成就仁德,想要學習這些賢能的人,從哪裡入手呢?

方:從為他人著想入手。

馬:從你的志向入手,對吧?你的志向可以是為他人著想,你也可以像子路像顏淵一樣,他們志向的也都很好啊,對吧?真的能夠做到這些,在我們現今的社會上也是很好的人物了。你像子路,你如果有一個領導,他的什麼東西都跟你分享,你不願意跟著他嗎?

方:願意。

馬:之所以有很多偉大的人物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就是因為他們有偉大的志向,偉大的理想,然後吸引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孔子為什麼有那麼多門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弟子?就認為他的理想,他的志向是遠大的,所以能夠包容,能夠吸引大家跟他一起,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對吧?

顏淵為什麼是一個很好學,很好的代表人物?就因為他的志向:願無伐善,無施勞。無伐善,無施勞,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更深一層的意思。我希望這個世界不需要我們去推廣什麼賢人,什麼善事,大家自然而然就是好的。我希望領導不需要整天諄諄告誡,就像我們現在做宣傳:不要浪費。這個事情還要宣傳嗎?我希望不需要上面的人很勞動、很勞作、很勞累,這個世界自然就太平了。隱含的是有這一層意思,希望大家都是天然的很好的,這是我的志向。這個志向也很好,也很遠大,如果真的是這樣講的話。

總而言之,這章給我們的啟示,一個是像你說的,為他人著想。你為他人著想,其實還是有為的,還是落在你有一個自己,有一個他人,你在硬分。


哦,對。

馬:你如果沒有分,不說什麼他人、我,都是一體的,這個是聖人的境界了。但是你說不分嘛,還是可以分的,你可以分成老者、朋友、少者,可以分。但是這個分,你清楚是人為的去界定的,本質上是不可分,是渾然的一體,這就物我兩忘了。真正的聖人,他就是把我給忘掉了。

子路忘掉物,顏回忘掉善,孔子直接忘掉我。對我們的啟示,做不到嘛,後面還有下一章,給我們一個入手的方式,我們到明天再來繼續學習。

好吧,今天就學到這裡吧。

相關焦點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的第 115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 論語:公冶長篇第一百零五篇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翻譯:顏回和子路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各自講一講自己的志向吧?
  •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侍」。四書辨證:邢疏「卑在尊旁曰侍。」「閔子侍側」疏同。於「侍坐」則曰:「時孔子坐,四子侍側亦皆坐。」
  • 從顏淵,子路,孔子三人的志向,來看孔門師生的生命氣象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人們讀《論語》,會有一種閱讀體會,就是這本語錄體典籍的選詞造句非常的規範,語句簡短卻不失生動的美感,給人節奏明快、音韻和諧的美好感受,有著現代散文詩的韻致。另外,由於大量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使得語言也更加形象生動,極富有文學的意味,可以說做到了思想藝術與語言藝術的完美結合。
  • 論語天天讀之098-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按:這套論語天天讀系列,是學而讀書會成員冬青,以南公懷瑾大士《論語別裁》為主,合參雪廬老人《論語講要》,融會個人心得總結而成,耗時年餘,計408
  • 《論語》導讀之112:孔子追求人人生活美好社會和諧相處的大同景象
    《公冶長》(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顏淵,即顏回。季路,即子路。侍,侍立,站在身邊。
  • 方城縣讀書會學習分享專題系列之三十三四 ——輪流領讀公冶長第五 分享為什麼要大聲讀書
    孩子們爭前恐後,展示讀經才華,輪流復讀《論語》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裡仁第四1遍,領讀《論語·公冶長第五》10遍,並有老師分享「什麼要大聲讀書」。為什麼要大聲讀書?早、 午、 晚讀時,有人大聲誦讀、有人小聲讀、有人在默讀。千恣百態,效果各異。現擇名人巨匠、 成功人士對大聲讀書的心得教育後生,望領悟實施。一是可以提高專注的程度。
  •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其志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譯文:顏淵、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說:「你們為什麼不談一談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說:「我願把我的車馬、好的衣服,都拿出來和朋友一起使用。即使壞了也沒什麼遺憾。」顏淵說:「我願意不誇飾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子路問孔子說:「我們想聽聽老師的志向。」
  • 《論語》精華|孔子與子路、顏淵談志向 聖人講理想,學生看現實
    原文5.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譯註: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往,相處久了別人更加尊敬他。」註:晏平仲,名嬰,諡號平,齊國宰相。解析:晏嬰善於跟人交朋友,但朋友之間相處久了,會產生嫌隙或分歧漸漸疏遠。而晏嬰沒有這樣,反而讓人跟他越走越近,對他越來越尊敬。為什麼?因為他有著持久的人格魅力。
  • 「論語心解」「顏淵季路侍」
    論語心解公冶長篇第二十六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張珊老師寄語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論語重讀合集
    、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子路說:「願把自己的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享,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願不自誇好處,不把勞苦推給他人。」子路說:「想聽聽先生的志向。」孔子說:「讓老年人得到安樂,朋友得到信任,少年得到關懷。」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主動地和學生促膝談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們,這在《論語》中也不乏其例: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特別是《侍坐》,就是召集學生進行集體談話,類似我們現在的座談會。
  • 《論語》中的顏回
    司馬遷說:「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伯夷列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古人有名有字,自稱以名,稱人以字。學生尊師曰子,師呼學生以名。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盍各言爾志」——走近孔子
    顏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