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好。顏淵、子路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破爛了,我也沒有絲毫怨言。」 顏淵說:「我願意不炫耀自己的好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到您的志向。」 孔子說:「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輕人懷念我。」
馬:很好,這個翻譯最後少者懷之,翻譯成了使年輕人懷念我。
方:對。
馬:這個好像稍微有一點問題。因為這個之,如果用來指代孔子的話,是說不通的。
方:應該是朋友之間相互信任。
馬:朋友相互信任。年輕人是懷,對吧?可以翻譯成能夠得到關懷,他們互相之間關懷也可以,能夠讓人、有人關懷他們也可以。之就指代前面的他們嘛。
方:或者有志向。
馬:或者說是心懷志向,年輕人胸懷大志,有情懷。老者安之,就是老年人有安樂的生活,有個房子有地方住,就是安之。之就是指代前面的各類人,老者安。朋友信,朋友之間能夠有信任,生活在一個誠信的社會,大家都是可以互相信任的。少者懷,少年人都有情懷,有志向,不是整天玩物喪志,不知道該追求什麼。這樣的一個社會就是有希望的。
你看,孔子的理想很全面,很圓滿。老中青三代每個人的需求都給你得到滿足:老年人有安全的需求,讓你安穩的生活,物質條件具足。中年人精神生活圓滿的,互相信任,就是社交的需要。年輕人就是你對未來發展的,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等於是你看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越是年輕人反而給你的越多,自我實現是在最上層的。前面的物質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對吧?一層一層的,這就是我們聖人的理想。這個理想很遠大,你看這個理想裡面有自己嗎?
方:沒有。
馬:對,沒有自己。所以聖人跟一般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無我了。就像前兩章一直在講,微生高不直,為什麼不直?因為他有我,他的自我在做梗。前一章,巧言、令色、足恭,幹什麼?匿怨而友其人,幹什麼?這都是有自我在從中做梗,所以說聖人以此為恥。你真的消滅了這種自私自利的小,你的心胸自然是寬廣的。所以孔子的這章,就是講孔子的志向,不只是在講孔子的志向,前面是子路跟顏回,也是兩個很賢德的人,很好的人,他們兩個理想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下。
這一章,整個就有一點像一個小話劇,是一幕有場景的,很全面的,不像是之前有一些直接上來是子曰,也沒有上下文,我們只能猜測。這裡的話很清楚:顏淵、季路侍。過去孔子講學,不像我們現在,天天上課,老師到點了,拿著教材給你講,不是那樣。那個時候有點像朋友相處,孔子起居,然後他這些弟子們來,今天你有空,在旁邊侍立,明天他有空,這旁邊侍立。侍立幹什麼呢?就是看老師有什麼事情,有什麼吩咐。沒有什麼吩咐,這一天沒什麼事,孔子就說:閒著也是閒著,你們為什麼不來談一下自己的志向呢?盍各言爾志?盍這個字就是何不的意思,就是為什麼不呢?你們來談一下自己的志向吧。師生之間的對談,就像朋友之間的交流一樣,也是很隨意的。
子路很直接,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子路的特點、子路的個性,他很直爽很豪邁,有一股俠氣,對吧?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我有錢了,我發達了,有車有好馬,有很好的衣服,我都跟朋友一起分享。子路如果發財了,這是個好朋友。蔽之就是用壞了,用壞了而無憾,就用壞了我也不在乎、不吝惜。這是以人為本,不是以物為本、以財為本,對吧?他就是做到了無物,對於物質財富不計較、不在乎。這很高明啊,叫仗義疏財,財散則人聚,所以子路是一個很講義氣的君子。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子路的個性,他追求的是什麼?我要發財啊,我發財了跟大家一起共享,這就是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後富,非常好的。我們後來杜甫先生,我們偉大的唐朝的詩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實跟子路的理想也是相通的,對吧?我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大家都有好東西。
顏淵呢,他的理想就稍微不一樣一點。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伐就是自誇,就是誇耀。我不要誇耀自己的好處,這個善就是長處嘛。然後無施勞,這個施我們可以理解成也是誇大,就跟伐是相通的。我做成了一個事情,我希望不要去自我炫耀,說我付出了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我就希望低調,我希望謙虛,我希望不要去炫耀我自己做成了什麼事,做了什麼好處。這就是想要做一個隱士,很恬退的。這個叫忘善,把什麼是善就忘掉了。這樣的話會是什麼結果?無為而治,有點像我們道家的感覺。我不誇耀自己的好處,這樣的話大家就不會嫉妒嘛,不會羨慕。
也有一種說法,這個施理解成就是給,給別人。我不想要把很勞苦的工作推諉給別人,凡事我想要自己擔當。我也不想誇耀我自己的好處,也不想去過分誇大別人的好處,而且我不想讓難做的工作去交代給別人做。也可以這樣理解,這也行,這樣就是說:我是一個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對吧?我的理想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做好,隱含的意思整個社會也就好了。就是消滅了階級嘛,是我們的大同社會的意思。
孔子的思想呢?子路問了:你也講一講你的理想?老師你講一講你的,我想要聽一下你的志向。所以子路跟子貢我們前面說過,是跟孔子的關係相對特別一些,想到什麼說什麼的,更近一點。你問完我們的了,你的思想是什麼呢?你的志向是什麼呢?所以孔子跟他們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聖人的理想。我們感謝子路,如果不是子路去問,可能孔子也不一定要給他們積極的分享自己的志向。孔子為什麼要問他們的志向?
方:還是看他們的心性發展到哪一步。
馬:對。一個人想要做好,想要進步,志向非常重要,非常關鍵。
方:就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馬:對,是這樣。而且還有一點關鍵的,你如果沒有志向,你就好像一個船在海上飄,你沒有目的地啊,你飄到哪裡呢?你到哪裡都是錯的,因為不是你要去的地方,你不知道要去哪裡。你也不知道你怎麼去上岸嘍,對吧?你在生命的海洋中,在漂流,你就是昏亂的,是迷惑的。自然,人天生的就會以這個小我出發,你就難以避免像前面的微生高一樣,難以避免巧言、令色、足恭,難以避免這些前幾章批判的事情。所以說聯繫起來看,你想要避免前面講的這些過犯,你想要成就仁德,想要學習這些賢能的人,從哪裡入手呢?
方:從為他人著想入手。
馬:從你的志向入手,對吧?你的志向可以是為他人著想,你也可以像子路像顏淵一樣,他們志向的也都很好啊,對吧?真的能夠做到這些,在我們現今的社會上也是很好的人物了。你像子路,你如果有一個領導,他的什麼東西都跟你分享,你不願意跟著他嗎?
方:願意。
馬:之所以有很多偉大的人物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就是因為他們有偉大的志向,偉大的理想,然後吸引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孔子為什麼有那麼多門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弟子?就認為他的理想,他的志向是遠大的,所以能夠包容,能夠吸引大家跟他一起,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對吧?
顏淵為什麼是一個很好學,很好的代表人物?就因為他的志向:願無伐善,無施勞。無伐善,無施勞,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更深一層的意思。我希望這個世界不需要我們去推廣什麼賢人,什麼善事,大家自然而然就是好的。我希望領導不需要整天諄諄告誡,就像我們現在做宣傳:不要浪費。這個事情還要宣傳嗎?我希望不需要上面的人很勞動、很勞作、很勞累,這個世界自然就太平了。隱含的是有這一層意思,希望大家都是天然的很好的,這是我的志向。這個志向也很好,也很遠大,如果真的是這樣講的話。
總而言之,這章給我們的啟示,一個是像你說的,為他人著想。你為他人著想,其實還是有為的,還是落在你有一個自己,有一個他人,你在硬分。
方:哦,對。
馬:你如果沒有分,不說什麼他人、我,都是一體的,這個是聖人的境界了。但是你說不分嘛,還是可以分的,你可以分成老者、朋友、少者,可以分。但是這個分,你清楚是人為的去界定的,本質上是不可分,是渾然的一體,這就物我兩忘了。真正的聖人,他就是把我給忘掉了。
子路忘掉物,顏回忘掉善,孔子直接忘掉我。對我們的啟示,做不到嘛,後面還有下一章,給我們一個入手的方式,我們到明天再來繼續學習。
好吧,今天就學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