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湖北省現有高等學校129所,其中地方高校就達121所。15年前,湖北地方高校無院士、無「211」重點大學、無國家重點實驗室、無國家重點學科的「四無」現象,至今仍無根本改變。據各種大學排行榜,湖北省沒有一所地方高校進入全國100強,雙一流高校評選,湖北省屬高校依舊顆粒無收。
湖北省政府關於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實施意見公布,提出到2020年,力爭10所以上大學進入全國百強;為此,湖北省將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探索省屬高校合併重組。
正文
湖北是個中等省,養了這麼多大學實屬不易。除了武漢的7所原985,211高校外,湖北還養了一大堆的省屬高校,要知道985共建,湖北也是要出錢的,而且還是要出不少錢。對於財政本來就吃緊的湖北來說,養這麼多大學肯定是很吃力的。
所以各個省屬高校都面黃肌瘦,除了武漢7所雙一流大學外,人均經費最多的是江漢大學,總經費有10億左右,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經費都很吃緊。辦高水平大學很重要的是經費。現在一所原985高校的經費起碼在40億以上,這還要建立在原有基礎已經相當好,規模也比較小的基礎上,如果規模大還要翻倍。特別是人均經費,省屬高校都很滯後。
省屬高校太多,可以考慮合併。武漢的很多省屬高校都是以前各個中央部委在漢的學校,後來下放到省裡。省裡一下子接了這麼多,當然會有些消化不良。其實以湖北的財力,可以考慮將幾所實力較強的學校進行合併,刪除一部分重複或者水平較低的專業,集中精力辦幾所水平較高的省屬研究型大學。
下面三大方案為網絡流傳較廣,且得到部分高校在職員工肯定的方案(括號內數字為該高校最新的校友會排名)
備註:民委高校中南民族大學(175)和武漢市屬高校江漢大學(438)難以參與合併。
方案1:將湖北大學(133)和湖北工業大學(233),武漢紡織大學(264)合併成為新的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136)和武漢工程大學(275),湖北經濟學院(421)合併成為新的武漢科技大學。將這兩所大學儘快送入全國百強。這樣每所大學在省裡不增加經費的情況下就有30億左右的經費,再縮減重複和邊緣的學科,人均經費就上來了。
該方案的優勢是由省屬理科最強的武漢科技大學補強經濟管理學科,有輔以一流學科重複較多的武漢工程大學。文科強校湖北大學與工科優勢的湖北工業大學,輕工優勢的武漢紡織大學合併,形成全面的綜合性大學。
方案2:將湖北大學和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合併成為新的湖北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和武漢工程大學,湖北經濟學院合併成為新的武漢工商大學。將這前一所大學儘快送入全國80強,後一所爭取全國120名左右的水平。這樣2所大學在省裡不增加經費的情況下,分別有就有35億元和25億元左右的經費,再縮減重複和邊緣的學科。
該方案的優勢是由省屬理科最強的武漢科技大學,輔以文科強校湖北大學,集中武漢地區省屬高校最優勢力量。新的武漢工商大學,又吸納輕工、重工和經濟學科,形成較有實力的省屬大學。
方案3:將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經濟學院和武漢輕工大學(346)合併為新的武漢科技大學。將湖北大學、湖北工業大學和湖北中醫藥大學(374)合併為新湖北大學。將這兩所大學儘快送入全國百強。
該方案的優勢是新武漢科技大學形成理工醫文等學科較為完備的高校。新湖北大學也吸納了醫學力量,有助於整體水平提升與學科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