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十年前起,臺北街頭慢慢出現了幾家美式漢堡店,不久之後,便形成一股旋風席捲全臺,各地都開了不少美式漢堡店。從小吃慣美而美或是麥當勞的漢堡,對於美式漢堡店這種動輒兩三百塊的價位,剛開始其實是有點抗拒的,畢竟美而美的漢堡才二三十元,麥麥當勞的套餐也才百元上下,美式漢堡到底為何可以賣這麼貴?實際吃了幾家店後,發現最大的不同,原來出自於漢堡肉排。
那麼漢堡肉排這種絞肉類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呢?漢堡排這項料理的原型來自於「韃靼肉排」,韃靼是俄羅斯及大部分歐洲人用來泛稱北亞遊牧民族的詞語。蒙古人曾經統治俄羅斯達兩百年,韃靼肉排就是在這個時期傳進俄羅斯。但其實一開始是用馬肉製作,據說蒙古人在長時間行軍時,會把宰殺後的馬肉放在馬鞍底下,通過馬的體溫、汗水、人的重量壓力使馬肉逐漸熟成,作為戰備糧食吃。
俄羅斯人從韃靼人的這種戰備糧食作法學習了這道菜,取名為韃靼肉排,當然不可能跟蒙古人一樣放在馬鞍底下做,俄羅斯人把熟成的馬肉切碎,加入各種香料、佐料,改良了本來野蠻的韃靼肉排,不過還是吃生的。韃靼肉排隨著飲食文化的交流,逐漸傳進歐洲,現在歐洲許多國家還是能看到這道料理,通常使用牛肉製作,「韃靼牛肉」就是這樣來的。當韃靼肉排傳到德國時,因為德國人沒有生食的習慣,便把肉排加熱烤熟來吃。
這種簡便的食物特別在工業重鎮漢堡這座港口城市,受到工人的歡迎。但此時韃靼肉排還不被稱作漢堡。是後來,當美國迎來大量的德裔居民時,來自漢堡的移民把韃靼肉排這樣料理帶到了美國,才逐漸以家鄉的名字「漢堡」來稱呼這道料理。1904年的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上,用麵包夾漢堡肉排、洋蔥、生菜等食材的食物出現了,這種製作簡單又方便食用的食物。
迅速得到了美國人的歡迎,其後通過麥當勞等速食店的蓬勃發展以及全球化的歷程,把漢堡這樣食物推廣至全世界。而漢堡排傳到日本之後,又在地化形成和式洋食,其做吃法與美式漢堡又有不同。日本人把漢堡肉排煎烤過後,放在烤熱的鐵板,澆上酸甜的醬汁,香氣撲鼻,並結合了日本的飲食習慣,與炸豬排一樣,搭配米飯食用。因為作法簡單、材料便宜,漢堡排很快進入日本家庭,成為許多主婦媽媽都會做的一道家常菜,如可樂餅一般。
而隨著蒙古人的入侵,韃靼肉排也傳到了朝鮮半島,演化成「肉膾」,類似於歐洲韃靼牛肉的做法,但調味與配料不同。這種肉膾除了可以先吃之外,也可以搭配韓國著名的材料石鍋拌飯,把肉膾倒進石鍋中,與鍋內食材、米飯充分混合後一起食用。
所以說,漢堡肉排其實是從亞洲到歐洲,歐洲到美洲後,又從美洲散播到全世界乃至於回到亞洲的一項食物。蒙古人在13世紀徵服了歐亞大陸的影響不只體現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同時也為20世紀的全球漢堡速食店的盛行做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