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千年到現在,歷史一直都是在處於不斷的交替過程中,而每個朝代更換的時候,總免不了要死傷,這時候,前一個朝代的下臣們就要面臨一個選擇,到底是要擁護自己的主子與入侵者抗爭到底,還是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選擇投靠敵人的陣營,而選與不選也成了問題。
我國的明朝時期就是典型的例子,當國家將要滅亡的生死關頭,崇禎皇帝不願屈服,雖然他在位的時候為國家帶來的貢獻並不太突出,但在危難的時候他選擇為了心中的理想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結局不得不說令人痛惜。與之相反的是見風使舵的人,這些人還是佔大多數,可以說比比皆是。而除了崇禎皇帝之外,明朝也有不少有氣節,有骨氣的臣子,他們也都選擇為心中的信仰決然死去,而不是苟活著,其中更是有人在被斬首的時候震動了儈子手,竟然為他磕了幾個頭之後才選擇動手,這個人就是明朝時期的左懋第。
左懋第祖籍山東,幼時勤奮好學,後考中進士,之後便在陝西當一個知府縣令,在那個時期,他的官途之路並不是很順暢,最多也就在戶部擔任一個中等職位的官員。後來,他接到命令派他去江南巡視,這一次命令陰差陽錯的讓他躲過了京城被攻陷的劫難。之後在反清復明的活動中,左懋第全力為之操勞,擔任御史等職務,盼望能夠奪回自己國家的都城。
左懋第雖然是一個文人,但是卻有著報效國家的一腔熱血,所以他的想法是與清朝的統治對陣,但當時的滿朝大臣全部不同意,他們認為只有求和才能夠保持自己命運的穩定,所以一心想要求和。在與清朝求和的時候,左懋第被派去當使臣,面對清朝的不尊重,左懋第表現的相當有氣節。當時的清朝的統治者多爾袞告訴左懋第,讓他趕快投降,否則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面對對方的威脅左懋第卻不為所動,堅守著自己對明朝的一腔忠心。
清軍看到他這個樣子,只能下令把左懋第斬殺,在斬殺進行以前,多爾袞下令,如果他現在投降,便升官封爵,但左懋第只說了八個字「寧為南鬼,不為北王!」行刑的儈子手聽到後也被震撼,立刻把刀丟到了一邊,對著他磕了幾個頭表示尊敬,然後才開始行刑。雖然左懋第最終還是被斬殺,但他的氣節永遠激勵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