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清朝晚期,我國湧現出了一大批愛國青年,譚嗣同、康有為、康廣仁等人帶頭組織了變法的活動。他們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對政治、農業等方面進行改革。當時可謂是轟動一時,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熱潮,但是變法的活動沒有持續多久就失敗了。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這場變法活動只進行了百來天,他們種下了種子,但是沒能等到開花結果,最終以失敗收場。在變法被鎮壓後,清政府逮捕了組織變法的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這六個人。而康有為和梁啓超兩人及時得到了消息,匆忙地逃往了國外,逃過一劫。
慈禧是一個極其守舊的人,當時的光緒帝只是一個傀儡,大權由慈禧掌握。其實光緒帝是贊成變法運動的,雖然他貴為皇帝,但是思想卻很先進,聽取了康有為等人的意見,對農業,工商業進行改革,但是慈禧不同意,因為這樣做,損害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
所以,慈禧就發動了戊戌政變,將帶頭變法的人悉數逮捕,甚至下令用鈍刀將他們斬首,戊戌六君子就這樣死在了菜市場,成為了清朝政府的刀下亡魂。因為譚嗣同在「百日維新」中,對百姓的影響最深,所以慈禧便讓儈子手用無刃刀將他斬首。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的過程。可以說譚嗣同是被活活折磨而死的。行刑的那天,全城百姓都出門圍觀。坊間傳言,因為沒有刀刃,儈子手整整砍了譚嗣同28刀,他才最終倒地,全身血肉模糊,看著十分的觸目驚心,讓人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
譚嗣同被整整砍了28刀,但是一旁為官的百姓也是無動於衷,冷眼旁觀地看著,甚至有人發出了冷笑聲。為何百姓同情譚嗣同呢?因為百姓的思想被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縛著,一時間想要改變是不可能的。而且當時譚嗣同的主張也損害了大多數地主和官員的利益,所以百姓並不同情他。
但是譚嗣同的父親作為封疆大吏,兩湖的總督,在慈禧太后面前是完全說得上話的。俗話說得好:「不看僧面看佛面」,雖然譚嗣同損害了慈禧他們的利益,但是他的父親大人身居要位,如果向太后求情,也許他也就不會死了。
但是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並沒有救他,也沒有為他求情,就像那些圍觀的百姓一樣,他一直都將自己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就像在刑場上的人不是他的兒子,只是一個從未相識的陌生人。其實譚繼洵的做法實在是讓人心寒,竟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救。
其實,在古代封建王朝,最講究「忠」字,就是要忠於統治者,而譚繼洵一心效忠的意識早已是根深蒂固,一切站在統治者的利益上,他是和慈禧統一戰線的,唯慈禧馬首是瞻。而譚嗣同進行百日維新,就相當於兩父子已經站到了對立面,受封建統治思想的禁錮,譚繼洵是斷然不會為他求情的。
結語:他早已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他其實是有機會活下去的,在他的友人去救他,想要劫獄營救他,他拒絕了;友人又想要和他互換身份替他赴死,他還是拒絕了,最後慷慨赴死。為了信仰犧牲生命,譚嗣同是偉大的,為了國家的覺醒,人民的復興,他甘願犧牲自己。他將生死看淡,在刑場上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句詩十分的悲壯,體現了譚嗣同以死明志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