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砍30刀才死,百姓冷眼旁觀,為何其父也不為他求情?

2020-12-22 小酒九說歷史

引言:在清朝晚期,我國湧現出了一大批愛國青年,譚嗣同、康有為、康廣仁等人帶頭組織了變法的活動。他們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對政治、農業等方面進行改革。當時可謂是轟動一時,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熱潮,但是變法的活動沒有持續多久就失敗了。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這場變法活動只進行了百來天,他們種下了種子,但是沒能等到開花結果,最終以失敗收場。在變法被鎮壓後,清政府逮捕了組織變法的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這六個人。而康有為和梁啓超兩人及時得到了消息,匆忙地逃往了國外,逃過一劫。

慈禧是一個極其守舊的人,當時的光緒帝只是一個傀儡,大權由慈禧掌握。其實光緒帝是贊成變法運動的,雖然他貴為皇帝,但是思想卻很先進,聽取了康有為等人的意見,對農業,工商業進行改革,但是慈禧不同意,因為這樣做,損害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

所以,慈禧就發動了戊戌政變,將帶頭變法的人悉數逮捕,甚至下令用鈍刀將他們斬首,戊戌六君子就這樣死在了菜市場,成為了清朝政府的刀下亡魂。因為譚嗣同在「百日維新」中,對百姓的影響最深,所以慈禧便讓儈子手用無刃刀將他斬首。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的過程。可以說譚嗣同是被活活折磨而死的。行刑的那天,全城百姓都出門圍觀。坊間傳言,因為沒有刀刃,儈子手整整砍了譚嗣同28刀,他才最終倒地,全身血肉模糊,看著十分的觸目驚心,讓人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

譚嗣同被整整砍了28刀,但是一旁為官的百姓也是無動於衷,冷眼旁觀地看著,甚至有人發出了冷笑聲。為何百姓同情譚嗣同呢?因為百姓的思想被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縛著,一時間想要改變是不可能的。而且當時譚嗣同的主張也損害了大多數地主和官員的利益,所以百姓並不同情他。

但是譚嗣同的父親作為封疆大吏,兩湖的總督,在慈禧太后面前是完全說得上話的。俗話說得好:「不看僧面看佛面」,雖然譚嗣同損害了慈禧他們的利益,但是他的父親大人身居要位,如果向太后求情,也許他也就不會死了。

但是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並沒有救他,也沒有為他求情,就像那些圍觀的百姓一樣,他一直都將自己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就像在刑場上的人不是他的兒子,只是一個從未相識的陌生人。其實譚繼洵的做法實在是讓人心寒,竟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救。

其實,在古代封建王朝,最講究「忠」字,就是要忠於統治者,而譚繼洵一心效忠的意識早已是根深蒂固,一切站在統治者的利益上,他是和慈禧統一戰線的,唯慈禧馬首是瞻。而譚嗣同進行百日維新,就相當於兩父子已經站到了對立面,受封建統治思想的禁錮,譚繼洵是斷然不會為他求情的。

結語:他早已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他其實是有機會活下去的,在他的友人去救他,想要劫獄營救他,他拒絕了;友人又想要和他互換身份替他赴死,他還是拒絕了,最後慷慨赴死。為了信仰犧牲生命,譚嗣同是偉大的,為了國家的覺醒,人民的復興,他甘願犧牲自己。他將生死看淡,在刑場上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句詩十分的悲壯,體現了譚嗣同以死明志的決心。

相關焦點

  •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鈍刀砍20多刀才死,痛苦得令人不忍直視
    而如果改革失敗,每個當初走在前頭的人則是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自己牽連其中,也再沒有人敢為自己最初的理想負責了。這是人之常情,畢竟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你一口一個革命就需要流血犧牲,但是真到了要犧牲的時候你卻逃到國外去了(康有為),那未免太過滑稽。
  • 譚嗣同被行刑前,慈禧下令換成鈍刀,譚嗣同被砍了30多刀才氣絕
    但若是今日他們六人的死,能夠喚醒他們,那也是值得的!臨刑前,譚嗣同對天大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話音剛落,劊子手便揮動手中屠刀,砍向譚嗣同的脖頸。 霎時間,鮮血噴射而出,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譚嗣同沒有被砍死,劊子手一慌神,又連砍三刀,譚嗣同頓時鮮血淋漓,但他仍然沒有死,圍觀群眾們發出驚呼,開始竊竊私語,劊子手驚慌失措
  •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真的被砍了三十幾刀才斷氣嗎?
    其中譚嗣同被斬首時,有記載說他被砍了三十幾刀才斷氣,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個人認為,關於譚嗣同斬首過程的說法不夠嚴謹。劊子手行刑的時候是從脖子後面開始下刀,那裡有人的頸動脈和迷走神經,如果這個部位遭到重擊會造成動脈收縮,大腦的供血在短時間內急劇減少,此時人會昏迷!
  • 實拍譚嗣同墓地:寒酸簡陋雜草叢生,當年斬首時被砍了30多刀而死
    【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百年前譚嗣同的遺言如今讀起來依舊令人血脈噴張,然而譚嗣同的結局又令人感到無比遺憾。【譚嗣同墓地簡介】為了懲罰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命令劊子手用鈍刀斬首六人,譚嗣同被砍了30多刀而死,換句話說譚嗣同的頭是被劊子手「鋸」下來的。譚嗣同師父胡七(胡致廷)在《譚嗣同就義目擊記》中描述道,「那天用的刀叫什麼『大將軍』,一刀飛去,鮮血汩汩然冒出,腦袋還裝在頸脖上哩。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百倍。」
  • 古代砍頭時,劊子手為何寧可鈍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很多時候殺人都是具有明文規定的,雖然說沒有規定一定要用鈍刀或者快刀,但是統治者的意識就是法律的體現,他讓劊子手用鈍刀殺犯人,劊子手也必須要去做,不然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了。歷史上受過鈍刀之苦的名人有戊戌六君子裡面的譚嗣同,這個譚嗣同死腦筋,覺得自己要救國,即使事情敗露也沒有逃走,坐等被抓,可笑的是百姓都沒有把他們當成民族英雄,看來是一廂情願的救國。
  • 譚嗣同菜市口被行刑時,砍了30多刀才斷氣,確有其事?
    不過,與同是提倡戊戌變法的康有為不同,康有為成功地逃到了海外,並且還安享了一段相當祥和的晚年時光,而他則被慈禧太后下令處死。 據說,當時的劊子手使用的是一把鈍刀,譚嗣同被砍了30多下才痛苦的離世。那麼,這件事是真的嗎?
  • 想用死喚醒國人,譚嗣同被砍30刀才斷氣,但圍觀百姓反應讓人心寒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清朝年尾,是新文化和舊文化的思想衝擊結合的時期,由於過久的沉迷於老思想,新的西方思想傳進來的時候有的人可以接受,然而有些人仍然不願意打開眼睛看新的世界,依舊沉迷在封建了幾千年的舊國裡,不願意嘗試新的思想。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以譚嗣同為代表的這一批維新派,就是那群在黑暗裡尋找光芒的先鋒。生於1865年的他,10歲拜在學者歐陽中鵠門下,早早就對那先進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認知。
  • 譚嗣同被抓後,清政府如何處置他?足足挨了三十多刀才斷氣
    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一位思想家譚嗣同,他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結局卻讓人覺得惋惜,清朝末年,清政府日益腐朽,國家實力日益衰弱。在西方列強眼裡,清政府便是那軟柿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把玩。一言不合便派遣軍隊威脅清政府,極其懦弱的清政府被迫只能忍氣吞聲。
  •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拒絕逃走,結果被鈍刀砍幾十刀才斷氣
    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當時的華僑多為廣東人,都會英語或粵語,而譚嗣同兩者都不會,認為去了也起不到絲毫作用;二是譚嗣同有肺病,身體比較弱,壽命不會長久;三是譚嗣同的父親在朝為官,如果他逃跑了,家屬會被株連;四是世界上整體轉變,無不需要流血犧牲,譚嗣同願意做這樣的人。
  • 戊戌變法失敗後,明明可以選擇「生」的譚嗣同,為何要留下來赴死
    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大有「士為知己者死」之感,決心傾盡畢生所學,為中國之變法開創先河,縱然鞠躬盡瘁,肝腦塗地亦無怨無悔,不負聖恩。 然而「好事多磨」,光緒帝一廂情願式的變法最終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瘋狂反撲。
  • 譚嗣同被斬首時,看過行刑的老人說:這根本不是斬首
    而譚嗣同還在為營救光緒帝而四處奔波,直到1898年9月24,譚嗣同在北京瀏陽會館被捕。 被捕入獄的譚嗣同在被友人救助出獄時果斷拒絕,他說:「各國變法沒有不流血的,我國變法失敗就是沒有流血者,那麼就請從我開始。」還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獄中題壁》,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志氣。與他一同被捕的還有另外五人,合稱「戊戌六君子」。
  • 譚嗣同筆記再現,看完後才明白,為何康有為會選擇逃之夭夭了
    不過,運動雖然失敗了,但這些人的思想卻開始影響到更多的國民,尤其是六君子慷慨赴死的時候,更令無數人為之動容。自此開始,正如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所說,國家自他們的死亡開始,變化已經開始如暗潮湧動般地上演了。
  • 「官二代」譚嗣同,戊戌變法被殺時,任湖廣總督的父親為何不救?
    其實,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確實是普通學生,但「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譚嗣同卻是個標準的「官二代」。其父譚繼洵,官居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正宗的封疆大吏。可是,面對身犯重罪的兒子,即使官做得再大也是無能為力。捨棄兒子,或許才是對整個家族最大的保全。
  •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吏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而被殺的六君子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不平凡的背景,但最終還是沒有被免死。其中譚嗣同的父親更是當時的湖北巡撫官居二品,真可謂是一方封疆大吏。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作為當時朝廷重臣卻眼看著兒子被判死刑,卻沒有一句求情的話。自從中日甲午戰爭後, 維新變法思潮激蕩,作為湖北巡撫的譚繼洵思想偏於保守。
  • 羋月傳:羋月母子燕國為質,受盡折磨,好閨蜜孟嬴為何冷眼旁觀?
    羋月傳:羋月母子燕國為質,受盡折磨,好閨蜜孟嬴為何冷眼旁觀?前言:羋月和孟嬴從小就是好朋友,兩個人生死相依,當初是羋月冒著生命危險去替孟嬴求情,孟嬴才不用嫁給瘸腿的老燕王,後面,羋月還陪孟嬴一起救出了嬴夫人。
  • 譚嗣同被處決時,妻子因沒懷孕而哭喊,譚嗣同卻說:沒有比有好啊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譚嗣同的生平事跡,《十三邀》於2018年(戊戌年)10月12日重磅播出"戊戌雙甲子,尋找譚嗣同"。節目以探訪的形式從瀏陽、長沙、上海和北京追溯譚嗣同的足跡,呈現他為戊戌變法所做的努力。即便譚嗣同在被處決時,他依然沉著冷靜地安慰沒有懷孕的妻子。戊戌六君子中慷慨赴死的譚嗣同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紀念碑,也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英雄。
  • 1死1傷!廣西一女護士與男醫生同居,丈夫發現後持刀砍人!警方通報來了
    一男子持刀砍人8月24日,有網友爆料,稱在欽州市靈山縣三海街道某小區有人持刀砍人,當警察趕到時,發現現場躺著兩人,其中一死一傷。死者為靈山縣人民醫院的男性醫務人員。男子為何持刀砍人據事發當場的群眾爆料,男性醫務人員和女護士一同進入某個小區,待了數小時,女護士的老公發現了,手拿著刀衝進兩人待的房間內,將兩人均倒在地。男子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因搶救無效死亡,而女子傷口並不嚴重,經過救治,無生命危險。
  • 譚嗣同留詩蘭州
    譚繼洵也中途臥病,數月後的初秋才到達蘭州。少年譚嗣同也在此次路途中飽受了歷練,他寫下了留傳至今他最早的作品——《潼關》詩一首: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出入潼關不解平。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這一次初徵之後的十年間,譚嗣同先後五度往返於蘭州與瀏陽之間,足跡遍及大河上下,長江南北。《譚嗣同全集》中有:「然行萬有餘裡矣。
  • 《雍正王朝》中熱河兵變為何是和老十三不對付的老十胤俄替他求情
    回到戒得居不久的康熙還沒冷靜下來就被太子奶哥凌普來帶兵勤王的消息嚇得半死,在康熙一些列騷操作下讓神秘的狼覃部隊入駐八大山莊,不僅局勢穩定,而且也找到失蹤的太子,心平氣和後的康熙開始秋後算帳了。首先在眾阿哥中老十胤俄屬於老八的阿哥黨,但是與笑裡藏刀的老八和狠毒的老九相比,莽撞的老十顯得相當的可愛,雖然在一些事情想常常和身為太子黨的胤祥等人不對付,但是他並沒有什麼壞心眼,所以看到自己的弟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才會出頭為他鳴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