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在被黑暗籠罩的時候,人們總會需要一束光線來幫助他們撕開漫天的陰翳。在我們數年前的歷史裡,晚清時期絕對是最為令人不忍直視的一段日子。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從1861年鹹豐帝離世開始,整個清朝就已經開始慢慢淪為了慈禧的囊中之物。在大權的誘惑之下,她對清皇室施展了堪稱殘酷無情的手段,直接架空了後續的皇帝。也正是因此,在她失敗且昏暗的統治下,不僅百姓身陷水火,更是葬送了清廷最後的希望。
1757年,乾隆帝將前朝遺留下來的「閉關鎖國」全方位開啟,整個清朝陷入了無法與外界溝通的境況,技術日益落後。加之後來的慈禧統治,民生疾苦又兵敗頻傳,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樣的清朝是看不到希望的,必須要有人來承當那一道曙光。
以譚嗣同為代表的這一批維新派,就是那群在黑暗裡尋找光芒的先鋒。生於1865年的他,10歲拜在學者歐陽中鵠門下,早早就對那先進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認知。在求學的生涯裡,他看到了清朝的失敗之處,並對其不知悔改的樣子深惡痛絕。他知道,自己必須站起來了,要為這世道點亮一盞明燈。
而在清廷裡,那一直壓抑在慈禧陰影之下的光緒帝也看到了巨大的縫隙。1890年,他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實施頗有感觸,而在1894年甲午戰爭主戰失敗後,更是立下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面對康有為等人言辭誠懇的「公車上書」,他義無反顧地決定支持維新派的運作。1898年,百日維新,嚮往新時代的人們終於對昏暗的慈禧發起了挑戰。
但是光緒帝沒有想到的是,慈禧竟然可以為了權力根本不在乎他的生死。在這103天裡的變法中,掌權者終於感到了危機,曾在自己控制下的傀儡皇帝和帶著新思想的人們展開了反擊,守舊派的地位頓時不再牢固。
先是「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再是大肆捕捉維新人士,慈禧不惜一切代價的狠厲讓帶著新思想的人們損失慘重。眼見事已成定局,譚嗣同卻反而不再擔心。面對尚處於朦朧中的百姓,還有那無藥可救的清廷,也許只有鮮血才能奠定思想的種子。
1898年9月28日,維新派的「戊戌六君子」被押往刑場。對於這讓她失去了近百日統治權的「叛賊」,慈禧心中的恨意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先是五人慷慨赴死,到了譚嗣同時,她更是下令使用鈍刀斬首,執意要給其施加無盡的痛苦。
30多次揮刀後,譚嗣同才永遠地停止了呼吸。慈禧無疑是完成了自己殺雞儆猴的目的,更舒緩了心中的仇恨。可儘管面臨無盡折磨,這位胸懷大義的英雄沒有求饒過一次。每一次鈍刀落下,就有一批思想和希望的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就算清朝再怎麼心狠手辣,總會有一束光芒刺破他們的黑暗。只不過,那束光的顏色必然會是紅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