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抓後,清政府如何處置他?足足挨了三十多刀才斷氣

2020-12-22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一位思想家譚嗣同,他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結局卻讓人覺得惋惜,清朝末年,清政府日益腐朽,國家實力日益衰弱。在西方列強眼裡,清政府便是那軟柿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把玩。一言不合便派遣軍隊威脅清政府,極其懦弱的清政府被迫只能忍氣吞聲。在與列強多次籤訂屈辱條約之後,需要按照約定向列強支付賠款,不僅如此大量領土流入列強手中。巨額賠款使得清政府壓力倍增,最終受苦的還是普通百姓。清政府大肆剝削普通百姓,使他們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當中。

這時候出現了一批希望改變這一局面的有思想人士,他們有的留學海外,有的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思想。成功說服光緒君主,準備進行一場浩浩蕩蕩的改革運動,自上而下徹底改變清朝的面貌。想必大家都了解,雖然光緒帝作為君主,但實際掌握權力的還是慈禧。慈禧作為守舊派的典型人物,這改革如果真的實行完畢,自然是侵犯其守舊派的利益。慈禧決定不得再讓光緒帝這樣進行改革下去,甚至一度將光緒君主軟禁,使得改革無法正常進行。另一邊,慈禧下令大肆捕殺革命人士,康有為等人直接逃往海外,作為其中一員譚嗣同選擇英勇就義,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喚醒國人。

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地區,少年時得了一場重病,在外人看來,這譚嗣同肯定是活不長久沒想到他卻奇蹟般地挺了下來。少年時期的他受到王夫之的思想啟發,深深將愛國思想印在腦海。喜好閱讀各種類型書籍,非常反對當時十分興盛的八股文。譚嗣同還特別具有俠義品質,與北京地區一位義俠人稱大刀王五,結識成為極為要好的朋友。清政府與日本軍隊在威海地區作戰失敗後,再次籤訂屈辱條約。而立之年的譚嗣同對國家的境遇十分憤恨,於是在民間宣傳新學,希望國家通過改革改變現狀。

同年康有為號召來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一同向政府抗議,拒絕政府與日本人籤訂條約,要求政府能夠進行變革,走向富強道路,改變任人宰割的局面。不久後,回到湖南地區的譚嗣同在巡撫的支持下,開創新式學堂,宣揚維新思想。光緒帝在維新人士高漲的情緒下受到鼓舞,下定決心進行變法。變法開展不過幾個月,慈禧便下令廢除光緒帝。革命人士也就此遭遇劫難。在譚嗣同被抓獲後,本該有機會一同逃跑。但為了顯示自己對革命堅定的決心,鼓舞廣大民眾,犧牲自己以喚起大眾的覺醒。

抓獲譚嗣同等革命人士之後,慈禧並沒有立刻下令處死,反而倒是對他們實施了一系列酷刑,為了警告民眾這就是違抗她意願的下場。送往刑場的革命人士,即將被處死,但卻下令使用沒有開過封的刀具行刑。處死譚嗣同的過程極為殘忍,劊子手每一刀砍下去都十分用力,但卻不能立馬將他脖子砍斷。前後總共砍了幾十刀之後,譚嗣同忍受著巨大痛苦離開人世。

從譚嗣同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為革命不怕犧牲的頑強精神,可能當時的普通人並不能理解他這麼做能夠得到什麼。毋庸置疑的是譚嗣同的精神對推動我國近代化的歷程起到了推動作用。維新變法雖然最終僅僅只進行幾個月,但卻對我國當時社會產生一定影響,使得更多的民眾思想得到洗禮。資產階級正是在維新運動之後有了一定的發展,落後腐朽的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受衝擊。維新運動說到底還是缺乏一定的基礎,僅靠著少數人的犧牲並不能取得成功,失敗的結果也是必然。

相關焦點

  •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真的被砍了三十幾刀才斷氣嗎?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囚,康有為和梁啓超外逃,維新派就只剩下「戊戌六君子」被押到菜市口執行斬首。其中譚嗣同被斬首時,有記載說他被砍了三十幾刀才斷氣,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個人認為,關於譚嗣同斬首過程的說法不夠嚴謹。
  •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拒絕逃走,結果被鈍刀砍幾十刀才斷氣
    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當時的華僑多為廣東人,都會英語或粵語,而譚嗣同兩者都不會,認為去了也起不到絲毫作用;二是譚嗣同有肺病,身體比較弱,壽命不會長久;三是譚嗣同的父親在朝為官,如果他逃跑了,家屬會被株連;四是世界上整體轉變,無不需要流血犧牲,譚嗣同願意做這樣的人。
  • 譚嗣同菜市口被行刑時,砍了30多刀才斷氣,確有其事?
    不過,與同是提倡戊戌變法的康有為不同,康有為成功地逃到了海外,並且還安享了一段相當祥和的晚年時光,而他則被慈禧太后下令處死。 據說,當時的劊子手使用的是一把鈍刀,譚嗣同被砍了30多下才痛苦的離世。那麼,這件事是真的嗎?
  • 譚嗣同被行刑前,慈禧下令換成鈍刀,譚嗣同被砍了30多刀才氣絕
    霎時間,鮮血噴射而出,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譚嗣同沒有被砍死,劊子手一慌神,又連砍三刀,譚嗣同頓時鮮血淋漓,但他仍然沒有死,圍觀群眾們發出驚呼,開始竊竊私語,劊子手驚慌失措
  • 譚嗣同被砍30刀才死,百姓冷眼旁觀,為何其父也不為他求情?
    在變法被鎮壓後,清政府逮捕了組織變法的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這六個人。而康有為和梁啓超兩人及時得到了消息,匆忙地逃往了國外,逃過一劫。慈禧是一個極其守舊的人,當時的光緒帝只是一個傀儡,大權由慈禧掌握。
  • 想用死喚醒國人,譚嗣同被砍30刀才斷氣,但圍觀百姓反應讓人心寒
    他是一個可以為國捐軀的英雄,面對死亡也毫不眨眼,只希望國家能更好一些。在經歷了戊戌變法的失敗後,變法的主要負責人他們都準備逃往國外,但是譚嗣同卻拒絕了,並且不驚不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此刻的他早已知道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也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藏在起來,但他卻為了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是措手不及,計劃失敗了,他決心用死來殉變法,寧願放棄逃跑的機會,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國家。
  • 譚嗣同被斬首時,看過行刑的老人說:這根本不是斬首
    譚嗣同等人為救國而犧牲生命,而他們想要拯救的同胞卻對著他們扔石子菜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先生的點評鞭辟入裡。譚嗣同看著刑場下的百姓,依舊器宇軒昂的喊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和梁啓超逃亡日本,沒有抓住主犯的慈禧太后將所有憤恨都發洩到了譚嗣同的身上。
  •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鈍刀砍20多刀才死,痛苦得令人不忍直視
    1898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在慈禧太后的阻撓下宣告失敗,光緒帝被軟禁,康有為逃往國外,而譚嗣同在內的戊戌六君子被捕殺頭。但同是革命家,有人就做好了流血犧牲的準備1898年的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又要斬人了,但當劊子手拿著「大將軍」出現時,圍觀百姓紛紛議論「這哪是斬人啊,這分明是鋸人吧」,不明白,你看著名叫大將軍的刀便可知道,刀身沒有開刃,極為遲鈍,這種刀一般是為了折磨罪大惡極的死刑犯時才會啟用。
  • 戊戌變法失敗後,明明可以選擇「生」的譚嗣同,為何要留下來赴死
    他經歷了大清帝國衰落腐敗的過程,目睹了列強踐踏下的中國到處民不聊生的情景,內心感觸頗深。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還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對當局和列強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加討伐,呼籲國人團結一致,共御外辱。
  • 譚嗣同筆記再現,看完後才明白,為何康有為會選擇逃之夭夭了
    自此開始,正如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所說,國家自他們的死亡開始,變化已經開始如暗潮湧動般地上演了。不過,在六君子被慈禧為首的保守派逮捕並殺死的這一件事中,我們其實會發現一個非常令人費解的現象,那就是其實他們完全有能力也有機會逃出生天的,畢竟當時康梁二人都在聽到風聲後立馬成功逃脫了。但是為何這六君子還是被逮捕了呢?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以譚嗣同為代表的這一批維新派,就是那群在黑暗裡尋找光芒的先鋒。生於1865年的他,10歲拜在學者歐陽中鵠門下,早早就對那先進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認知。
  • 實拍譚嗣同墓地:寒酸簡陋雜草叢生,當年斬首時被砍了30多刀而死
    【譚嗣同墓地簡介】為了懲罰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命令劊子手用鈍刀斬首六人,譚嗣同被砍了30多刀而死,換句話說譚嗣同的頭是被劊子手「鋸」下來的。譚嗣同師父胡七(胡致廷)在《譚嗣同就義目擊記》中描述道,「那天用的刀叫什麼『大將軍』,一刀飛去,鮮血汩汩然冒出,腦袋還裝在頸脖上哩。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百倍。」
  • 古代砍頭時,劊子手為何寧可鈍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歷史上受過鈍刀之苦的名人有戊戌六君子裡面的譚嗣同,這個譚嗣同死腦筋,覺得自己要救國,即使事情敗露也沒有逃走,坐等被抓,可笑的是百姓都沒有把他們當成民族英雄,看來是一廂情願的救國。於是乎在譚嗣同赴刑場受死時,百姓用雞蛋菜葉子砸在他身上,我想他的心裡是不好受的。更加不好受的是慈禧交代過劊子手用鈍刀子,足足砍了三十多次才把頭砍下來。
  • 譚嗣同被處決時,妻子因沒懷孕而哭喊,譚嗣同卻說:沒有比有好啊
    早年經歷1865年,譚嗣同在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五歲那年,譚嗣同突發重病,三日後奇蹟生還,故字為復生。1875年,譚嗣同拜師歐陽中鵠,受老師的影響,譚嗣同對當時的時文八股極其厭惡,他對王夫之的思想饒有興趣,也因此激發了他的愛國主義情懷。
  • 大刀王五營救譚嗣同失敗後,到哪裡去了,結局與譚嗣一樣壯烈_中國
    早年學藝,多年走鏢,後在北京開辦了自己的源順鏢局。大刀王五武藝高強,誠信經營,走南闖北,頗有名望。王五三歲喪父,自幼家貧,和母親相依為命,歷經世間艱難。在常年走鏢生涯中,對朝廷腐敗、社會黑暗、國家貧弱及民眾疾苦,又有切膚之痛,自然在其心中種下了愛國救國、反抗侵略的種子。1895年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後,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人激憤。
  • 這個人不僅霍元甲替其收屍,譚嗣同更稱之為「兩崑崙」之一!
    據史料記載,王五還是一位有家國情懷的人,當甲午戰爭後,王五目睹了清政府的無能以及外國列強欺負很氣憤。王五聽說此事後,親自找到安維峻,幫襯接濟了安維峻的妻兒老小,並承諾給他當保鏢,甘願護送安維峻到邊關,也因此引火上身,留下禍根。此外,譚嗣同也是大刀王五的摯友。譚嗣同年少氣壯,生性極好武藝;人到壯年時又醉心劍術,凡是會武藝的人他都誠心相交。王五本有關東大俠的聲名,譚嗣同與他意氣相投。
  • 揭秘戊戌變法譚嗣同賣新疆西藏的背後真相
    這句滿腔豪氣的詩句,不僅見證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改革變法,同時也為了一個人留下了輝煌的人生結局,他就是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譚嗣同。這一切都要從譚嗣同少年時說起。譚嗣同成長經歷1865年,譚嗣同在北京出生,沒有鳳鳴龍吟,沒有天降異象,妥妥的一個普通人。但是在他5歲的時候,突然得了一場怪病,昏迷了整整三天無法救治,就在大家以為他要不行時,卻又離奇般活了過來。對此人們皆稱其「復生」,這似乎也意味著譚嗣同之後的不凡。10歲時,譚嗣同就開始跟隨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學習。
  • 敘詭筆記|譚嗣同曾預言照相機能拍「鬼影」
    恰好此時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籤訂後,大批外國商人、傳教士從通商口岸湧入中國內地,打通了攝影術的傳播渠道——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對攝影術的引進和發展,乃是與全世界同步的。攝影術在中國最早的應用,乃是清政府的外交活動中。1843年兩廣總督耆英會見英國人璞鼎查時,璞鼎查贈送給他一張自己及家人的照片。
  • 斥資百萬填肌肉挨刀數百次,終成真人版芭比男友,網友:矽膠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絮都人為了美可以說是不擇手段,整形便是其中一種,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名叫Justin Jedlica,在6年的時間裡面,斥資上百萬,身上前前後後挨刀500多次,終於變成了夢寐以求的芭比男友模樣,身材好,臉蛋緊緻,但是他身上的肌肉卻都是假的矽膠,這也讓許多網友都表示:矽膠人。
  • 1894年,譚嗣同曾寫信提議:將西藏賣與英國,將新疆賣與俄國
    在遍求名醫無果,正待放棄之時,譚嗣同竟然又醒了過來。縱然其中很大的因素無異於他的身體異常堅強,但還可以從中看出其後期的成就與其不凡之處。 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同樣也標誌著譚嗣同的"憤青之路"正式開啟。 時年30歲的譚嗣同在經歷過年少時新思想衝擊後,逐漸對現有的制度感到不滿。隨即譚嗣同便開始在自己家鄉努力倡導新學,並且組織學社,開放新式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