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一位思想家譚嗣同,他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結局卻讓人覺得惋惜,清朝末年,清政府日益腐朽,國家實力日益衰弱。在西方列強眼裡,清政府便是那軟柿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把玩。一言不合便派遣軍隊威脅清政府,極其懦弱的清政府被迫只能忍氣吞聲。在與列強多次籤訂屈辱條約之後,需要按照約定向列強支付賠款,不僅如此大量領土流入列強手中。巨額賠款使得清政府壓力倍增,最終受苦的還是普通百姓。清政府大肆剝削普通百姓,使他們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當中。
這時候出現了一批希望改變這一局面的有思想人士,他們有的留學海外,有的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思想。成功說服光緒君主,準備進行一場浩浩蕩蕩的改革運動,自上而下徹底改變清朝的面貌。想必大家都了解,雖然光緒帝作為君主,但實際掌握權力的還是慈禧。慈禧作為守舊派的典型人物,這改革如果真的實行完畢,自然是侵犯其守舊派的利益。慈禧決定不得再讓光緒帝這樣進行改革下去,甚至一度將光緒君主軟禁,使得改革無法正常進行。另一邊,慈禧下令大肆捕殺革命人士,康有為等人直接逃往海外,作為其中一員譚嗣同選擇英勇就義,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喚醒國人。
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地區,少年時得了一場重病,在外人看來,這譚嗣同肯定是活不長久沒想到他卻奇蹟般地挺了下來。少年時期的他受到王夫之的思想啟發,深深將愛國思想印在腦海。喜好閱讀各種類型書籍,非常反對當時十分興盛的八股文。譚嗣同還特別具有俠義品質,與北京地區一位義俠人稱大刀王五,結識成為極為要好的朋友。清政府與日本軍隊在威海地區作戰失敗後,再次籤訂屈辱條約。而立之年的譚嗣同對國家的境遇十分憤恨,於是在民間宣傳新學,希望國家通過改革改變現狀。
同年康有為號召來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一同向政府抗議,拒絕政府與日本人籤訂條約,要求政府能夠進行變革,走向富強道路,改變任人宰割的局面。不久後,回到湖南地區的譚嗣同在巡撫的支持下,開創新式學堂,宣揚維新思想。光緒帝在維新人士高漲的情緒下受到鼓舞,下定決心進行變法。變法開展不過幾個月,慈禧便下令廢除光緒帝。革命人士也就此遭遇劫難。在譚嗣同被抓獲後,本該有機會一同逃跑。但為了顯示自己對革命堅定的決心,鼓舞廣大民眾,犧牲自己以喚起大眾的覺醒。
抓獲譚嗣同等革命人士之後,慈禧並沒有立刻下令處死,反而倒是對他們實施了一系列酷刑,為了警告民眾這就是違抗她意願的下場。送往刑場的革命人士,即將被處死,但卻下令使用沒有開過封的刀具行刑。處死譚嗣同的過程極為殘忍,劊子手每一刀砍下去都十分用力,但卻不能立馬將他脖子砍斷。前後總共砍了幾十刀之後,譚嗣同忍受著巨大痛苦離開人世。
從譚嗣同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為革命不怕犧牲的頑強精神,可能當時的普通人並不能理解他這麼做能夠得到什麼。毋庸置疑的是譚嗣同的精神對推動我國近代化的歷程起到了推動作用。維新變法雖然最終僅僅只進行幾個月,但卻對我國當時社會產生一定影響,使得更多的民眾思想得到洗禮。資產階級正是在維新運動之後有了一定的發展,落後腐朽的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受衝擊。維新運動說到底還是缺乏一定的基礎,僅靠著少數人的犧牲並不能取得成功,失敗的結果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