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5家上市公司掃描:員工去年人均薪酬17.17萬

2020-12-12 網易財經

(原標題:深圳405家上市公司掃描:吸納約29%就業人口,員工2019年人均薪酬17.17萬)

12月9日,《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0)》在深圳舉辦的「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上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

截至2019年底,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總數達到418家,廣泛分布於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僅在2019年當年就有28家深圳企業以IPO方式實現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

剔除股票長期停牌、截至2020年6月30日未公開年報等特殊狀況的13家公司,報告最終通過對405家深圳上市公司年報進行了整體分析。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上市公司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創新驅動的主力軍,也是資本市場的基石,從這個角度看,上市公司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局部的問題,其實是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問題。

8家公司2019年人均薪酬超過50萬

從主要發展指標增速來看,與2018年相比,2019年深圳上市公司主要發展指標實現快速增長。上市公司數量從392家增加到418家,增加了26家(新增28家IPO,遷出2家);總資產增長了14.69%,淨資產增長了18.72%,營業收入增長了12.21%,淨利潤增長了18.69%,研發投入增長了21.92%,員工薪酬增長了12.21%,均高於同期深圳市GDP名義增速11.17%。

在就業貢獻方面,截至2019年底,深圳上市公司員工總數達到334.44萬人,當年員工總薪酬達到5741.92億元。簡單計算可知,405家上市公司員工2019年的平均薪酬為17.17萬。

其中,中國平安、比亞迪、工業富聯、立訊精密、中國恆大、萬科、順豐控股等7家公司員工數量超過10萬人。

員工總薪酬方面,中國平安、騰訊控股分列前兩位,年度發放薪酬均超過500億元,另有9家企業發放薪酬超過100億元。

在人均薪酬方面,國銀租賃的人均薪酬超過100萬元,騰訊控股、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平安銀行、金地集團、招商銀行、雷柏科技等公司超過50萬元。

在稅收貢獻方面,2019年深圳上市公司合計納稅4807.75億元。其中,萬科、中國平安、中國恆大納稅超過500億元,另外還有招商銀行、招商蛇口、平安銀行、華僑城、騰訊控股、金地集團等6家企業納稅超過100億元,年納稅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總數達到41家。

「科技+金融」雙輪驅動

從市值來看,截至2019年底,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22092.96億元,其中信息技術行業和金融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合計為87266.11億元,佔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比重超過71.47%,這充分反映了深圳經濟「科技+金融」雙輪驅動的顯著特徵。

從研發投入狀況來看,在年報中專門披露研發費用的企業有310家,佔比超過76.54%,這說明深圳上市公司普遍重視研發投入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這310家深圳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為1319.47億元,平均研發強度為2.19%。

從國際化經營狀況來看,公布年報的405家企業中,有205家企業披露了境外收入情況,佔比達到50.61%,境外收入比重超過10%的企業共有130家,佔比為32.18%。

如果將深圳上市公司整體視為一個「經濟體」,那麼2019年「深圳上市公司經濟體」的「生產總值」達到17495.31億元,相當於同期深圳市GDP的64.97%,較2018年增長了13.05%,但低於上年同期增長率15.80%。

同時,上市公司員工總數相當於深圳市在崗職工人數的28.67%,貢獻稅收相當於深圳市產業稅收總量(不計海關稅收和證券交易印花稅)的70.40%。

報告指出,深圳上市公司整體作為一個「經濟體」,在經濟總量、發展速度、創新能力、稅收產出、創造就業等方面與深圳市「實力」接近,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成就。另外一方面,深圳上市公司又是深圳的優秀群體,人均創造的生產總值高於深圳人均GDP120%以上,在深圳發展中發揮著引領和帶動作用,是深圳經濟發展的旗幟和引擎。

與京滬仍有差距

在全國範圍內,北京、上海、深圳是內地城市中上市公司分布最集中,實力最強的三個城市。根據報告的統計,北京和上海2019年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546家和450家。

除數量差距之外,深圳與北京、上海的上市公司相比,競爭力又如何?

從行業分布來看,京滬深三地上市公司數量最集中的三個行業均是信息技術、工業和消費,三個行業合計佔比北京為67.55%,上海為63.56%,深圳為74.07%,深圳上市公司歸屬行業集中程度最高。

京滬深相比,在上市公司總量、總市值、營業收入、淨利潤、研發投入、納稅額、上市公司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中,北京優勢明顯,與上海和深圳拉開差距;人均創收、人均淨利潤、人均薪酬、人均納稅、人均生產總值幾個指標中,北京的表現也好於上海和深圳。

上海的研發營收比最高,為2.20%,僅略高於深圳的2.19%,但人均研發投入上海達到了5.29萬元,超過北京,同時也高於深圳的3.95萬元。

僅在營收淨利潤這個指標中,深圳超出北京和上海。但僅拿深圳與上海相比,深圳在上市公司總市值、淨利潤、納稅額、人均淨利潤、人均納稅等幾個指標中更勝一籌。

總體而言,報告指出,深圳上市公司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人力資源管理上較京滬上市公司仍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與北京、上海相比,深圳上市公司的特徵在於,不靠行業壟斷,不靠行政捏合,民營企業是主力軍,幾乎是在深圳本土自主創新創業發展起來。對於國內其他城市而言,深圳上市公司的發展經驗在某些方面或許更有借鑑意義。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陳合群_NB12679

相關焦點

  • 深圳405家上市公司掃描:吸納約29%就業人口,員工2019年人均薪酬17...
    截至2019年底,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總數達到418家,廣泛分布於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僅在2019年當年就有28家深圳企業以IPO方式實現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剔除股票長期停牌、截至2020年6月30日未公開年報等特殊狀況的13家公司,報告最終通過對405家深圳上市公司年報進行了整體分析。
  • 深圳,一座418家上市公司的城市!不靠行業壟斷,靠自強
    該報告動態反映深圳上市公司發展的現狀、特徵、趨勢,形成更多規律性認識,對深圳40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掃描(長期停牌、退市等特殊狀況的13家公司除外)。截至2019年底,深圳上市公司員工總數達到334.44萬人,員工平均薪酬為17.17萬,從多項目排名來看,民營企業為主力軍。
  • 銀行員工薪酬大曝光,人均薪酬超50萬,櫃員卻並不高興
    畢竟,每年公布年報的時候,薪資收入非常可觀,甚至是秒殺其他行業的薪酬。就拿2018年銀行財報數據來說,員工平均工資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平安銀行(64.03萬)、招商銀行(57.68萬)和浙商銀行(52.17萬)。除了這三家銀行,其他家銀行的人均薪酬也不低,基本徘徊於20萬-50萬之間。不過,對於這個人均薪酬,銀行櫃員並不是很開心,甚至想要吐槽一番。
  • 廣州公務員去年人均工資+補助17.51萬【2】
    原標題:廣州公務員去年人均工資+補助17.51萬   ■ 福利   記者從廣東某財政系統內部人士處了解到,「工資福利支出」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兩項支出,並不是公務員實打實拿到手的金額,其中除了有公務員每月到帳的工資外,還有不少隱性的福利支出,如離退休人員的退休養老金、在編員工的住房公積金、購房補貼、公費醫療,以及高補貼
  • 多所名校公布畢業生平均薪酬:南大、哈工大(深圳)年薪超17萬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多所名校公布畢業生平均薪酬:南大、哈工大(深圳)超17萬近一段時間,包括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內的多所名校陸續發布了2020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各校畢業生的平均薪酬也隨之公布。
  • 藥明康德董事長年薪1805.86萬!全球225家藥企的薪酬公布
    而這種薪酬的增長十分廣泛,主要受小型生物製藥公司領導者的薪水大幅提高,以及大型製藥企業的健康收入增長所推動。此次調查結果取材於2019年230家製藥企業公布的年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225家製藥企業CEO的薪酬包括股票期權,獎金以及薪水,薪酬從最低的36.57萬美元,到最高的4563.5萬美元。中位數為480萬美元,平均數略低於700萬美元。
  • 信託業人均薪酬居前沒毛病 應屆生年薪20萬至30萬不等
    例如,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在其統計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排名中,安信信託以217.27萬元的高薪殺入前三甲。同為上市信託公司的陝國投人均薪酬亦達到61.54萬元,在3219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7位。而以愛建信託為主要利潤支柱的愛建集團人均薪酬亦高居前列。2016年度,愛建集團員工人均薪酬為81.18萬元,排名第10位。
  • 【關注】多家跨國藥企CEO和員工薪酬數據公布
    醫谷微信號:yigoonet 近日,BioPharma Dive披露了225家藥企的CEO薪酬水平和124家相應公司員工的薪酬中位數數據。
  • 仲利平均薪酬大曝光!員工薪酬這樣算!
    然後,需要估算大陸業務的員工數量。我是根據財務指標(單位NTD'000)切分臺灣業務和大陸業務的員工數量,當業務策略一定(區域精耕),員工數量與業務量相關,業務量又要與應收租金額、員工薪酬福利、創造的利潤等相關。
  • 名校畢業生平均薪酬超17萬/年?先擠擠「水分」
    據悉,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畢業生的平均薪酬超過了17萬/年。有網友質疑數據的真實性;也有網友認為數據可能是真實的,但又未必能反映出整個畢業生群體的真實情況。對此,多名教育領域專家學者指出,高校畢業生薪酬相關數據通常由學生自願填報,數據的完整性、真實性都難以保證。
  • 華為營業收入已經超過中國移動了 員工人均薪酬相差數倍
    首先,華為上半年營收4507億,中國移動上半年營收3899億元,這是因為華為增速太猛,較去年同期增長13.67%,而中國移動上半年營收同比幾乎不變。 其次,其實華為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是靠三大運營商貢獻的,尤其是中國移動。
  • 八成上市券商薪酬總額下滑 華泰證券人均84萬居首
    截至4月26日晚間,A股上市券商2018年年報已經悉數披露,這些公司員工整體薪酬也浮出水面。Wind數據顯示,有16家券商的2018年應付職工薪酬超過10億元,其中中信證券(600030)2018年的應付職工薪酬總額超100億元,為120.94億元,這也是唯一一家去年整體薪酬超過100億元的上市券商。
  • 這家A股最小上市公司,只有17名員工,人均市值卻高達2.47億
    這家A股最小上市公司,只有17名員工,人均市值卻高達2.47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能在中國上市,尤其是A股上市的公司,一定都是些規模龐大、員工眾多,十分有錢的公司。但實際上,在A股裡,還真存在一些迷你型上市公司。
  • 廣州天河區A股資本地圖:20家公司總市值2011億元 越秀金控居首
    天河區上市公司數量位居廣州行政區的第二名,目前共有20家上市公司,分屬傳媒、通信、計算機、醫藥生物等行業,總市值高達2011億元。其中,僅3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其餘17家均在深交所上市,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分別為4家、6家、7家。  接下來,時代財經將通過公開數據分析這20家上市公司,一窺天河區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這些上市公司為天河區創造的價值。
  • 華為員工人均薪酬近70萬!1317億搞研發,天才「少年」年薪201萬
    去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317億元人民幣,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華為在財報中披露,去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9.6萬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49%,公司持續加大面向未來的前沿技術探索和基礎研究投入,每年投入約30億至50億美元。華為現有約15000人從事基礎研究,其中包括700多位數學博士、200多位物理和化學博士、5000多位工學博士。
  • 探秘2018年上市公司薪酬員工拿4萬億、高管分走273億錢都去哪了?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2018年全年上市公司合計員工薪酬支出39956.9億元,銀行業以人均31.84萬元的員工薪酬,成為人均薪酬最高的行業;在披露數據的3594家公司中,4家公司薪酬支出超千億,中國石油以1460.82億元的薪酬支出位列榜首;從高管年度薪酬總額來看,披露高管年度薪酬總額的3589家上市公司2018
  • 人均薪酬160萬,站在金融鄙視鏈頂端的公司是它......
    李源祥和陳心穎,也是2019年A股上市公司薪酬最高的「絕代雙驕」。2019年,人均薪酬最高的前十家公司遍布金融行業的各個板塊。註:人均薪酬=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年初員工人數+年末員工人數)×2人均薪酬第一梯隊中,除了「麥子店高盛」中信證券、「新街口美林」華泰證券、「滬上三傑」之一的海通證券等傳統大牌機構之外,渤海租賃和安信信託兩家危機企業
  • 薪酬榜 | 年薪445萬,湖南打工皇帝原來是位臺灣人
    Wind數據統計顯示,湖南102家上市公司(千山藥機未按期披露年報;三一重工註冊地不在長沙,未統計在內),員工總數約為44.8萬,2017年已支付的薪酬總額高達431.8億元,湖南全部上市公司的年人均薪酬為9.64萬元。各位老鐵自行對照一下,就大概知道自己在薪酬鄙視鏈的哪個位置了。
  • 深圳17家欠薪企業被曝光 一家竟然欠薪97萬
    拖欠十天半個月還是小問題的,要是拖欠上用月做時間單位的,在深圳這個高消費的地方,可就慘了!近日,深圳人社局又曝光了一批欠薪企業。這是第二季度的,欠薪企業竟達17家之多。一企業欠薪高達97萬餘元,被人社局墊付欠薪金額最多達43萬餘元。
  • 銀行果然降薪了:平安銀行薪酬最高 國有五大行收入墊底
    隨著上市銀行完成中報披露,上半年銀行業人均薪酬的情況也浮出水面。基金君發現,今年上半年,平安銀行人均薪酬最高,按照實際發放的工資,達到30萬元,平均每人每月薪資高達5萬元!排在後面的是中信銀行跟浙商銀行,而國有六大行中除了交行,薪酬仍是墊底,上半年的員工薪酬只有12萬左右,而他們的員工人數也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