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上。
-
中國科大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利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楊氏雙縫中「which-way」 測量對光子動量產生的擾動,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
-
中國科大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陳向軍教授研究組最近利用自主研製的高分辨(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通過振動態的選擇實現了分子核間距的選擇,觀測到了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
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通過振動態的選擇實現了分子核間距的選擇,觀測到了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Phys. Rev. Lett. 112, 023204 (2014))。 對波粒二象性的認識是量子力學發展的裡程碑,這一革命性的概念一直以來不斷地被各種實物粒子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所證實,小到電子,大到有機大分子。
-
留英解碼|考點楊氏雙縫實驗背後的故事:平行宇宙學說
而所謂的平行宇宙學說與我們在備考AP或者A-Level時所學的楊氏雙縫實驗的關係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沒有楊氏雙縫實驗就沒有平行宇宙學說。但由於多種原因,考生們很難涉及到其背後真正的意義並體會其背後的奧妙,就導致了很多考生學了楊氏雙縫實驗後僅僅是學了而已。今天就讓我們解開楊氏雙縫實驗的神秘面紗,走進平行宇宙的故事。同時我們也將解密人類歷史上最慘的貓,薛丁格的貓。
-
跨越200多年的雙縫實驗
他在光源後加了一層煙燻玻璃,使得光的強度非常低,以至於可以把到達雙縫的光看作是一個個光子。這個「弱光」雙縫實驗,後來被解讀為單光子雙縫實驗,好比用一把「光子槍」,把光子一個一個地朝著雙縫發射。請注意,這裡的細節和重點是:光子是「一個接著一個」發射的,中間是有時間間隔的(約幾個毫秒),而不像楊氏實驗裡的光是一直亮著的。
-
或許量子力學的雙縫實驗與延遲觀測謎題可以解開了
在量子物理學領域,雙縫試驗與雙縫進階版的延遲觀測試驗是至關重要的兩個試驗,如果你看到這裡並不知道我在說的什麼,麻煩你轉身出去找百度補補課,回來咱們再繼續。在說回這兩個實驗,雙縫實驗的問題就在於觀測結果的不一致,一個結果是一個粒,一個結果是一個波,兩個觀測結果簡直是南轅北轍,根本不符合邏輯,可是偏偏就是這個結果。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光引領科學前行,雙縫幹涉實驗催生了量子力學,世界為之改變
有人不斷的在網上嚷嚷,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感到恐怖。這種說法實在有些誇張和故弄玄虛,雙縫實驗反映出來的現象,實際上涉及了量子力學裡面最基本的問題,成為量子力學立論之本。量子力學的許多重要理論都是由這個實驗引發出來的,如不確定性原理、量子糾纏、平行宇宙、薛丁格的貓、波函數坍塌等等。
-
他山之石: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嗎?恐怖在哪?
文末有全套高清版資料下載連結,敬請下載學習)開門見山的說,雙縫幹涉實驗不恐怖,但是難以理解。即使對於物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一開始接觸到量子力學的雙縫幹涉實驗時,也會嗅到有一絲玄學的味道。開門見山的說,雙縫幹涉實驗不恐怖,但是難以理解。
-
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證明光是波,那些高中物理沒告訴你的
有了這個鋪墊我們接下來就開始說證明光的波動性的實驗——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由英國物理學家託馬斯楊發明。如果光是粒子的話,根據初中物理學習到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光透過兩條細縫打到對面的牆上應該是兩條明亮的豎線。可但是,結果卻是明暗相間的條紋。為什麼呢?這正是因為光是波,兩條細縫射出來的光是擴散的,而不是直線的。
-
這篇文章+視頻把量子世界最重要的雙縫實驗說得最清楚
他在光源後加了一層煙燻玻璃,使得光的強度非常低,以至於可以把到達雙縫的光看作是一個個光子。這個「弱光」雙縫實驗,後來被解讀為單光子雙縫實驗,好比用一把「光子槍」,把光子一個一個地朝著雙縫發射。請注意,這裡的細節和重點是:光子是「一個接著一個」發射的,中間是有時間間隔的(約幾個毫秒),而不像楊氏實驗裡的光是一直亮著的。
-
恐怖的雙縫幹涉實驗——20世紀物理學的靈異事件
雙縫幹涉實驗,著名的光學實驗。經典的楊氏雙縫實驗,就是從從兩個狹縫射出的波,因為振幅和相位在空間的分布不同,相位相同的區域,振動加強會形成明亮條紋,相位相差π的區域,振幅相減,會呈現暗條紋,因此屏幕上會出現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
初二天才為你講述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在前兩位安排分享的同學發言完畢後,秦梓嚴同學自告奮勇要求上臺為同學們分享他對《楊氏雙縫幹涉實驗》的理解和由此得到的一些認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他為我們呈現的精彩分享吧。秦梓嚴同學自信睿智的演講 「假若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將光束照射於一條狹縫,通過狹縫後,衝擊於探測屏,則在探射屏應該會觀察到對應於狹縫尺寸與形狀的圖樣。
-
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感到恐怖,為何會這樣?
他通過小孔成像實驗,進一步得出了光是一種能夠以波浪式運動的流體。事實上他已經通過兩個小孔實驗得到了光的幹涉條紋,但並沒有認識到這是光的雙縫幹涉現象,只認為是光的波動,可以認為,他是光的波動說最早倡導者。
-
唉,看不懂誒,和科普雙縫幹涉實驗有區別沒?
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但是,當我問起這個實驗是什麼,他們總是回答:用電子演示波粒二象性——量子物理學的基石之一。
-
人的觀察能夠影響結果,匪夷所思的雙縫幹涉實驗揭示了什麼奧秘?
雙縫幹涉實驗最早由託馬斯·楊於18世紀初提出。一束單色光,穿過兩條平行的狹窄雙縫,會在光屏上投射出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就是雙縫幹涉實驗。該實驗起初僅僅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可在之後卻顛覆了人們對世界的原有認知。
-
詭異的電子雙縫實驗
電子雙縫實驗,可以說是量子物理學中,最令人不解的一個實驗。以至於很多物理學家,都懷疑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到底是完備的,還是不完備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現在。談到電子雙縫實驗我們就不得不說說雙縫實驗如下圖: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現在在紙後面再放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
-
為什麼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其實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本身並不令人「毛骨悚然」,它只是量子力學中一種演示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實驗。實驗結果大概如上圖如示,它完美地證明了量子力學相關理論的正確性。在此之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漸漸具備了操控單個電子的能力,於是就有好奇的科學家想把「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做到更加精緻,他們讓電子一個一個的通過「雙縫」,並試圖看清楚單個電子到底是怎麼樣通過「雙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