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看不懂誒,和科普雙縫幹涉實驗有區別沒?

2020-09-16 窮大傻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2020年3月20日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姬揚 編譯自 Andrew Murray. Physics World,2020,(2): 31)


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但是,當我問起這個實驗是什麼,他們總是回答:用電子演示波粒二象性——量子物理學的基石之一。這很奇怪,因為楊(Thomas Young)在1804 年做的這個實驗——遠在我們對電子或亞原子世界有任何了解之前。

最初的楊氏雙縫實驗首次證明了幹涉現象。他讓光穿過兩條狹長的縫,觀察遠處屏幕上形成的圖案,楊沒有發現兩個對應於狹縫的明亮區域,而是看到了亮暗相間的條紋。他解釋了這個意外的觀察結果,提出光是一種波,反對牛頓關於光由粒子組成的觀點。這些實驗及其隨後的解釋,最終形成了經典的輻射定律,總結為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

直到上個世紀,量子力學的基礎牢固建立了以後,楊氏實驗和波粒二象性的聯繫才變得明顯。1961年,德國圖賓根大學的Claus Jönsson 在銅片上加工出一組300 nm 寬的狹縫,然後用電子顯微鏡的40 keV 電子束照射。由此產生的圖像顯示了一種幹涉模式,就像楊在160 年前首次用光看到的那樣。這是首次的電子雙縫實驗,證明電子束表現得像波。但是Jönsson 不能產生或測量單個電子,因而不能證明每個電子本身都有波的特性。

1965 年,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做了一系列著名的講座,其中討論了,朝著雙縫發射單電子,在原則上可以產生幹涉圖案——從而證明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費曼並不認為他的思想實驗是可能的,但是製造技術的進步逐漸使這個前景接近現實。最終, 義大利的StefanoFrabboni 及其同事讓電子通過只有83 nm寬的狹縫,證明了幹涉。

使用200 keV 的電子顯微鏡,Frabboni 小組能夠將束流變得非常弱,能夠以很高的概率預測,在任何給定時刻,在源和探測器之間不超過一個電子。但由於探測器的局限性,他們不能直接測量單個電子的幹涉。直到2013 年,終於做了第一個實驗,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單個電子的雙縫幹涉(圖1)。


圖1 單電子的楊氏雙縫實驗。如果向兩個狹縫1 和2 發射單個粒子(光子或電子),則沿每條路徑的波函數φ12描述它們通過狹縫的概率,探測器上的總波函數是φdet=φ12。探測到粒子的概率是φdet21212|是波的振幅,Δξ是它們在探測器上的相位差。其結果是一系列亮帶和暗帶,依賴於兩個波前是同相位(cosΔξ=1)還是反相位(cosΔξ=-1),意味著檢測到粒子的機會要麼很高,要麼很低。但是,如果關閉狹縫2,那麼φ2= 0,看到的粒子分布僅僅是由於狹縫1(φdet21=0,分布由(φdet2)給出。分別測量兩個狹縫的信號,可以計算幹涉項,然後打開兩個狹縫,測量粒子的分布

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的Roger Bach 和同事們使用62 nm 寬的狹縫,讓能量僅為0.6 keV的電子通過這些狹縫。更低的能量使得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變得更長,不僅讓幹涉模式分離得更開,還可以使用通道板探測器(channel plate detector),從而計數單個電子。Bach 小組能夠用擋板遮住狹縫,每個狹縫都可以單獨打開或關上。

在這些實驗中,Bach 小組降低了入射光束的強度,使得每秒鐘只能探測到一個電子,從而保證在任何時候,源和探測器之間最多只有一個電子(概率大於99.9999%)。實驗連續進行了兩個小時,起初,單個的電子好像是屏幕上隨機產生的點。但是,隨著檢測到的電子越來越多,亮暗區域相間的幹涉模式就逐漸顯露出來。

每個電子都是在下一個電子發射前就被檢測到的,顯然不可能影響未來通過狹縫的電子。正如費曼所說的:我們必須承認,每個電子(事實上也是所有的物質)都具有類似波的性質(產生了幹涉模式),而且也必然是單獨的粒子(因為就是這樣被探測到的)。因此,面試的學生們在討論波粒二象性的時候,應該引用這個雙縫實驗,而不是1804 年的楊氏實驗。

然而,這並不是楊氏雙縫實驗的終點。科學的新發現和新思想常常來自於貌似不相關的工作,最近在曼徹斯特大學,我們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實驗方法。我們用雷射來激發原子,然後向它們發射電子,研究原子採用的「形狀」。電子隨著原子的退激發而獲得能量,我們在不同的角度捕捉這些被散射的電子。

對於這種「 超彈性」 碰撞過程,我們已經了解得很多,研究了很多年。但是,在用420.30 nm藍光激發銣原子中的一種特殊狀態(6P 態) 時, 我們發現了一件怪事。這一次我們沒有在超彈性碰撞過程中找到任何電子。為什麼沒有信號呢?

結果表明,實驗中的雷射束產生了大量的光電子(即使關掉入射電子束,也能看到這些光電子),但它們都處於低能態。實際上,光電子以4種不同的能量出現,數量大得淹沒了我們期望的超彈性信號。光電子不僅來自6P態,還來自原子能夠弛豫到的能量更低的態,包括從5P態中踢出來的0.36 eV電子(圖2(a))。


圖2 單原子的楊氏雙縫實驗。(a)新版本的楊氏雙縫實驗不用向狹縫發射粒子,而是用雷射以不同的方式激發銣原子。用藍色420.30 nm雷射把原子從5S態激發到6P態(由藍色粗箭頭表示的躍遷)。6P態弛豫到另外兩種態(4D 和6S),然後弛豫回到第4 種狀態(5P)——弛豫由虛線箭頭表示。額外的藍色光子(也是420.30 nm波長)可以電離這些態,產生4 種不同能量的光電子(以藍色細箭頭表示),包括0.36 eV。在780.24 nm處使用第二個紅外雷射器,可以將銣原子激發到5P 態,也可以從6P 態產生0.36 eV的光電子(紅色箭頭)。(b)讓探測器只測量0.36 eV的電子,它們來自兩種可能的路徑——要麼通過紅外雷射電離的6P態,要麼通過藍色雷射電離的5P態。這兩條路可以打開或關閉,就像在傳統的雙縫實驗中打開或關閉狹縫一樣

但是,這和雙縫實驗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認識到,如果發射第二束波長為780.24 nm 的紅外雷射束,這種光不僅能把原子激發到5P態,而且還能電離6P態,產生能量為0.36 eV的光電子。與藍光在電離5P 態的銣原子時產生的光電子能量完全相同。

換句話說,有兩條可能的路徑產生這種能量的光電子( 圖2(b))。雷射束有效地「引導」了光電離過程,所以它要麼通過波函數Ψ12的6P 態(相當於狹縫2),或兩個態同時進行。我們不測量屏幕上光子或電子的強度,而是在雷射束的偏振度,計數在不同角度θ上的光電子數目——所謂的微分截面DCS(θ)。稍微改變一個或另一個雷射器的頻率,可以打開或關閉通路,就像在傳統的楊氏雙縫實驗中打開或關閉狹縫一樣。讓藍色雷射器失諧,可以只激發5P 態,關閉了路徑2,得到的光電子產率為DCS,其中θ是散射角。關掉紅外線雷射器,就只激發6P態,關閉了路徑1,得到DCS2。當兩個雷射器都處於共振時,兩個態都會激發,波函數必須相加,得到DCS1+212就像楊氏實驗一樣,我們最終得到了幹涉模式。實際上,幹涉項DCSinterf122| 是沿著每條路徑的振幅,Δχ是到達探測器的波的相對相移。通過三組測量,可以確定DCSinterf(θ):一組是兩個雷射器共振,給出DCS1+2(θ),另一組是藍色雷射非共振,給出DCS1

新雙縫實驗的困難在於,找到一種方法檢測能量僅為0.36 eV的光電子,這比早期電子顯微鏡研究的能量低60 萬倍。我們的解決方法是,在實驗中小心地消除磁場和電場(否則會影響原子產生電子),並且製作了探測器,能夠在這種能量下選擇和計數單個電子。

這個實驗揭示了什麼?

如果兩條電離路徑之間沒有幹涉(正如對電離過程的經典解釋所預期的那樣),那麼在所有角度上,幹涉項和相對相移都應該是零。但結果並不為0( 圖3)。例如, 幹涉項從-0.14 到-0.56 不等,證明兩條路徑之間存在顯著的幹涉。同時,平均相移為Δχ=115°,也遠遠不等於0。這清楚地表明,每個原子產生的單個電子必須具有波的性質,直到它們作為真實粒子被探測器檢測到。事實上,我們的結果與JonasWätzel 和Jamal Berakdar 的計算結果符合得非常好——他們來自於德國馬丁-路德大學,是光電離過程的數值計算專家。


圖3 從想法到實驗。在等價的楊氏雙縫實驗中,位於真空室裡的原子爐發射一束銣原子。向銣原子發射藍色和紅外雷射,給銣原子提供能量。讓兩束雷射垂直地進入真空室,360° 地改變雷射的偏振角度,測量不同角度的光電子的數量。這幅圖顯示了測量的「微分截面」DCSinterf(θ),產生0.36 eV 光電子的兩種可能的電離途徑之間的「相對相移」Δχ = χ12(θ)。如果沒有幹涉,則DCSinterf(θ)將為零,而Δ χ也為0。這些數值顯然不是0,並且與理論計算結果一致,從而表明光電子既有波動性也有粒子性,證實了波粒二象性

展望未來,我們正在擴展和改進模型,以研究其他原子、其他態和不同區域(regime)的幹涉。例如,最近應用於飛秒雷射激發的過程。進一步的理論研究表明,選擇能量接近的原子態,可以顯著增強幹涉項,而且,初始態沒有必要是基態——當這個過程以激發態原子開始時,會發生什麼呢?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恆星的大氣,其組成原子通常處於激發態。另一種可能性是雙路徑激發到高激發態的裡德堡原子,其中的電子與原子核離得非常遠,整個原子就像細胞一樣大——因此可以用於量子計算機。

只有想像力能夠限制我們。

本文選自《物理》2020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雙縫幹涉實驗背後的幽靈,看量子力學如何解釋雙縫幹涉悖論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前面我們科普過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我們也講過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它證明了光的粒子性,由此我們得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特質。可是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有沒有可能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能同時測出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人類是天才的,這個震驚物理世界的實驗就這樣誕生了,人們稱之為雙縫幹涉悖論。
  • 他山之石: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嗎?恐怖在哪?
    文末有全套高清版資料下載連結,敬請下載學習)開門見山的說,雙縫幹涉實驗不恐怖,但是難以理解。即使對於物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一開始接觸到量子力學的雙縫幹涉實驗時,也會嗅到有一絲玄學的味道。開門見山的說,雙縫幹涉實驗不恐怖,但是難以理解。
  • 令人困惑的「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什麼情況?
    很多人聽過雙縫幹涉實驗後會認為「玄之又玄」,於是有了「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實際上,量子力學是人類了解宇宙底層邏輯的敲門磚,而雙縫幹涉實驗則是量子力學核心的顯現。薛丁格的貓、上帝擲骰子、平行宇宙哪來的?——雙縫幹涉的「詭異」接下來我們看雙縫幹涉,這事要先從牛頓說起,源於一個看似簡單,然而誰都答不上來的問題——光是什麼東西?圖:牛頓三稜鏡實驗牛頓作為當代學霸,為光學做出了不少貢獻,比如陽光是由多種光混合而成的三稜鏡實驗就是他搞出來的。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
    大部分老師在課堂上不會演示光的幹涉實驗,所以我組織孩子們嘗試在社團課完成光的幹涉的相關實驗。2018年5月3日下午第八節,在物理實驗室2進行了一次「光的雙縫幹涉實驗」。首先,雙縫實驗,它是著名的光學實驗,在1807年,託馬斯•楊總結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學講義》,裡面綜合整理了他在光學方面的工作,並在裡面第一次描述了雙縫實驗。
  • 深層解讀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對實驗的誤解到底為止!
    關於這個實驗的過程,網上有很多的描述,都是科普人為了讓大眾看明白,按照自己的理解做描述,這些摻雜了個人見解的解讀帶來了對該實驗的各種誤讀,本文將去偽存真,帶大家看一下真實的雙狹縫衍射實驗究竟是怎麼做的,告訴您實驗背後的真相。
  • ——從雙縫幹涉實驗說起
    事實上,這早已被物理學家們通過實驗證明。我們就先從顛覆人類傳統認知的雙縫幹涉實驗談起。現在大家都聽說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在19世紀,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一直是物理學界熱議的問題。儘管很多實驗證明光具有粒子性,但光的幹涉效應又是其波動說的有力證據。
  • 最神奇的物理實驗——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學過高中物理的人,應該都知道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完美的揭示了波與粒子的統一性。
  • 不可思議的雙縫幹涉實驗——未來可以改變過去
    不久就有科學家用光來替代水做楊氏雙縫實驗,結果發現光也會有亮暗相間的幹涉條紋,基本能確定光是屬於一種波了。到此時此刻,雙縫幹涉實驗還是很正常的,直到實驗器材的更新換代,雙縫實驗的結果就出現了變化。單光子雙縫幹涉實驗:現在有一種儀器,每次只發射出一個光子,這時如果遮板上仍然有兩個縫隙A和B(遮板與上述傳統實驗一樣)。依照傳統理論,該光子每次有且僅有以下三種情況中的一種1、被遮板擋住,2、通過左縫,3、通過右縫。因為要觀察投射面的光斑分布,所以不必考慮情況1。
  • 從託馬斯·楊到約恩松——神奇的雙縫幹涉實驗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 之前我們介紹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很多同學問【延遲選擇實驗】和【量子擦除實驗】的視頻在哪裡,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專輯沒在公眾號上發過,所以今天特意補發一下(由於公號限制,每期最多三個視頻,所以分為兩個圖文,另外一篇見上條)。
  • 「雙縫幹涉實驗」到底發現了什麼?真的讓科學家感到恐怖嗎?
    實際上,量子力學是人類了解宇宙底層邏輯的敲門磚,而雙縫幹涉實驗則是量子力學核心的顯現,下面聊聊雙縫幹涉實驗到底多「詭異」,揭示了宇宙哪些核心?。薛丁格的貓、上帝擲骰子、平行宇宙哪來的?由於量子太過抽象,因此我們把量子現象過渡薛丁格的貓,再回到雙縫幹涉實驗就容易理解了。這是薛丁格給我們理解量子力學的好例子。
  • 「科學怪談」匪夷所思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從我們小時候起,就從老師和家長那裡聽過很多非常經典的物理實驗,比如牛頓用三稜鏡分解太陽光,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自由落體試驗等,而今天我們要談的這個東西,很多人可能聽都沒聽過。然而,就是這個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的實驗,卻被美國《物理世界》雜誌評為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首。
  • 博士說丨為什麼歷史上雙縫幹涉實驗令人細思極恐?
    這個實驗就是19世紀初託馬斯·楊所做的雙縫幹涉實驗,此後的100多年大家也沒有覺著這個實驗有啥了不起。繼續看……粒子派:現在數量夠多了,看到沒,終於出現了兩道槓!Oye這一場我贏了,這一次光就是粒子!波派:我又無言以答……歇會兒,待我想想這架怎麼吵……這次我要求撤走光電探測器重新實驗……粒子派:那就是回到第二次實驗?
  • 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挑戰了因果律了?
    因為觀測這種行為和手段本身就破壞了電子之間相互幹涉唄?破壞了相互幹涉使得其本身的波粒二象性裡只剩下「粒」性而沒有了「波」性,自然就不存在幹涉條紋了唄。作為半個物理學業餘愛好者,我相信我的理解應該被很多大牛想到過吧?那麼玻爾或者其它人,具體是怎麼證明不是他們的觀測手段影響了粒子之間的相互幹涉呢?光的雙縫幹涉實驗。
  • 「雙縫幹涉」實驗,細思極恐
    在我們的宏觀世界,觀測者和被觀測者似乎並沒有關聯,這體現在:如果我不觀測你,你就變了另一個形態,而我重新觀測你,你又變回原來形態。或者說是因為在宏觀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眼睛在觀測著你,所以你一直保持原形態。這就涉及到了光的"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實驗」是什麼?
  • 張祥前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解釋
    光的著名實驗是光的雙縫實驗。光的雙縫實驗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讓光從一側穿過,觀察另一側的光斑,你會發現光會像水波紋一樣形成一道斑馬線,這個原因是光從兩條縫穿過之後,像水波一樣互相干涉影響。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光具有波動性。
  • 雙縫幹涉實驗真的無法解釋嗎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是證明光具有波動性有力證據,後來人們又用電子,質子等粒子進行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果,證明波粒二象性對所有物質具有普適性,然而其背後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特別是當我們對其進行觀測時,幹涉條紋卻神秘消失了。光子似乎和我們玩起了捉迷藏。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曾經在他的著作《費曼物理學講義》中這麼評價雙縫幹涉實驗: 雙縫幹涉實驗展出的量子現象絕對不可能以任何經典物理學的方式來進行解釋,它包含了量子力學的核心思想和量子力學唯一的奧秘。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曾經在他的著作《費曼物理學講義》中這麼評價雙縫幹涉實驗: 雙縫幹涉實驗展出的量子現象絕對不可能以任何經典物理學的方式來進行解釋,它包含了量子力學的核心思想和量子力學唯一的奧秘。
  • 詭異的雙縫幹涉實驗與量子糾纏遐想
    光雙縫實驗雙縫幹涉並不陌生,光線通過兩條狹縫在屏幕上相互幹涉形成明暗相間條紋,佐證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單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採用電子槍將電子逐個打出,最後屏幕上也形成了規律的明暗相間的條紋,就好像是後出發的電子知道先出發電子的落點位置,也就是說前面出發的電子對後面的電子會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