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玫瑾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的教授,多年從事研究青少年兒童犯罪心理學,而且她的育兒理念在網上非常火爆,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認同。
李玫瑾教授分析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在一次講座中她表示:氣質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那麼它的反應快慢、反應的強弱、以及它的興奮抑制的平衡度這個方面的表現呢也更多地取決於他的先天,所以說骨子裡的氣質很難改變。
而窮人家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特徵,容易讓人一眼就看穿!
一、畏手畏腳,缺乏自信
如前文中提到的我那個朋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面對一些高檔的場所的畏懼,那種無所適從的不舒適感最為明顯。
這種孩子可能是因為,家長常把這幾句話掛嘴邊「咱家窮,你出門別亂花錢」、「你要懂事兒、出門別惹事兒」、「我和你爸都指望你了」……
每一句話都無時無刻不再壓著孩子的自信,把「窮」這個字刻在了骨子裡,久而久之性格自卑,甚至整個人都很悲觀!
二、斤斤計較,過於重視得失
馮小剛曾說過:「窮人家的孩子不可能不說謊話,因為他們承擔不起說真話的後果;富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天生就坦率,是因為他們父輩可以足夠給他們保障。」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花錢小心翼翼,買東西更注重便不便宜。生活中的信條就是「省、省、省!」稍微貴點,明明有用且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不捨得買。
這讓我想到最近熱播電視劇《流金歲月》中蔣南孫和章安仁的結局,其實就是窮富的鴻溝難以逾越。實用主義是章安仁的核心價值觀,造就了斤斤計較,過於重視得失的性格。
三、眼界不夠開闊
小時候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作「坐井觀天」,其實窮人家的孩子多多少少與坐在井底的青蛙很相似,因為從來沒見過更廣闊的天空,所以造就了眼界的不同。
富人家庭給孩子提供的不僅僅是有多少錢,而是資源和人脈,從小更廣闊的見聞和視野。一個18歲前沒走出過縣城的孩子與一個18歲前已經週遊過世界的孩子,起點怎麼會相同呢?
那後天能改變的是什麼呢?
性格和技能。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這心都涼了半截,那窮人家孩子逆襲的故事就沒有了嗎?究竟我們後天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談到,性格和技能是後天能改變的。
所謂技能就是學習知識文化、技能、手藝等等,所謂的靠知識改變命運。當然僅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性格,性格是人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
一個好性格是「破局」的最強武器。試想一下,一個孩子雖然出身於貧窮家庭,但是他樂觀、勇敢、自信,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恐懼勇往直前,這樣的孩子更可能逆襲。
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的性格教育的黃金期是3-6歲,孩子6歲前的性格仿佛潮溼的水泥,最好塑形,這個階段家長要恰當引導,不要在孩子面前有「哭窮」的行為,並且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專業的教育。
所以李玫瑾教授就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看看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這是一套針對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通過故事給孩子提出專業的建議。
這套書一共10冊,分別是《我能保護自己》、《勇敢做自己》、《媽媽我能行》、《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好孩子懂禮貌》、《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讓我快樂》、《做最棒的自己》、《養成好習慣》。
色彩鮮豔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並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麼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麼,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元全套10冊的《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是2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有跟便宜,這樣培養男孩子品格的繪本,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