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鄉村孩子的兩節作文課

2021-02-14 想像力與批判性思維

文 | 龍應臺

作文,就是思想,就是生活,就是態度。

我自己在那樣的鄉村長大,我知道,對鄉村的孩子,你認為他能走多遠,他就能走多遠。

瓶蓋怎麼開啟


三個小學的六年級學生,加起來總共三十六個,或坐或站或蹦來蹦去,嘰嘰喳喳說話。緊張的是他們的老師,老師擔心自己學校的學生待會兒會不會「表現」不如人。

還沒開始,我就先去操場上看看。一個皮膚黑得漂亮、胖嘟嘟的原住民男孩子正在自己玩,看見我,靠過來大聲說,「你是誰?」他像個野鹿一樣地不怕生。


我是來教作文課的。


先教「說明文」。買回來的產品,不管是相機、手機還是烤箱,都附有說明文字。多半的說明文字,不是讓人看不懂就是讓人無法照做,因為文字太差。對於六年級的孩子,說明文可以當作入門。

五六個人圍著一張桌子,孩子們先看一段兩分鐘長的搞笑影片。兩個故意用很重、很滑稽的口音說英語的俄羅斯人示範如何徒手用一張白紙把一瓶有金屬瓶蓋的啤酒打開。

每個孩子桌上都有一瓶黑麥汁和一張白紙。他們必須仔細看那個好笑的俄羅斯人怎麼做。孩子們聚精會神地看,就怕漏掉哪個環節,待會兒打不開瓶子。

兩分鐘過後,我問,「看完了?」

「看完了!」孩子的聲音很清脆。

「看得很仔細?」

「很仔細!」

好,那就自己動手了。

孩子們認真無比地低頭摺紙,當紙被摺成一個立體、有稜角的小方塊時,就必須用它來開瓶子了;影片裡,俄羅斯人只花了半秒鐘,「嘣」一聲,金屬瓶蓋就衝開了,好容易。真正做起來,才發現,不行,左手怎麼抓瓶子的?抓瓶身幾分之幾的地方?紙張稜角要對準哪裡?角度怎麼對?在哪一個點使力?這時孩子們知道事態不簡單了,有的開始站起來,想用全身的力氣卻又找不到使力的地方;有的蹲下來,檢查齒狀的瓶蓋是不是有鬆動的跡象。一旁的老師們也緊張了,盯著孩子們的手,像世界盃的足球教練一樣,恨不得自己下去踢球。

「老師,」一個大膽的孩子說,「可不可以再看一次?」

沒問題,再看一次。

影片再播一次,這回,看得更認真了。

當第一個孩子成功地「嘣」一聲讓瓶蓋跳起時,那個小組是歡呼的,好像踢進了球。

沒有打開的黑麥汁,讓大家帶回家享用,或者回家再繼續努力。現在開始寫作文了。題目就是,以精準的文字說明「如何用一張白紙打開瓶蓋」。

孩子們先是歡喜地看著黑麥汁,後來又好玩地看著影片,接著興奮地、認真地努力開瓶子,幾乎忘了我們是在上作文課。但是剛剛的體驗深刻,現在不再需要任何說明,每個人低頭努力寫作。

十五分鐘後,作品交上來,我們把作品投影放大,共同閱讀,一篇一篇、逐字逐句討論。有沒有寫出摺紙的長跟寬?摺紙的硬度需不需要說明?用哪一隻手抓住瓶子?抓住瓶子的哪一個部位?硬紙稜角是要卡在瓶蓋的上面還是下面?力氣要使在哪一個點上?身體和瓶子的角度要不要寫出來?「卡」這個字對不對?動詞怎麼選擇——是「撬」,還是「頂」?是「推」,還是「擠」?是「塞」,還是「刺」?「拉」和「扯」的差別是什麼?用「敲」或「打」比較準確?


我完全不懷疑我可以和十二歲的孩子討論字義,我也非常相信,再練習幾次,這些孩子可以寫出非常精準到位的說明文。

老鼠集體自殺


二節課談「論說文」。還是以視覺開始。

一個六分鐘長的影片,孩子們睜大眼睛看著成千上萬的老鼠在慌張地推擠奔竄,竄過森林,竄過溪流,竄過田野,仿佛在沒命地逃亡;最後奔到了懸崖邊緣,下面就是大海,最前面第一批老鼠毫不遲疑地就往下跳,後面跟上來的,不明究理,一批一批跟著跳。老鼠載浮載沉地在洶湧的海浪裡漂,最後集體淹死。

▲ 電影《白色荒野》(White Wilderness)中的旅鼠自殺鏡頭

影像驚心動魄,大家看得專注,一時鴉雀無聲。

我慢條斯理地問,「你們覺得,我要出給你們的論說文題目,會是什麼?」

不-要-盲-從-」,三十六個孩子拉長了調子像合唱團一樣唱出一個一致的答案,未經商量就一致的答案。

「是嗎?」我說,「真的是大家都同意?有沒有主張我們應該寫「盲從很好」、「有時候我們需要盲從」的,請舉手?」

大家就笑成一團,大叫「沒有沒有啦」。坐在後排觀察的老師們也覺得好笑。

好,既然大家都這麼說,那麼你們就寫這個題目,寫一段就好。

十五分鐘之後,卷子上來了,我們一篇一篇看。稚嫩的筆跡,工工整整地努力,每一個字都透著稚氣和力氣。最典型的,大概長這樣:



不可以盲從
我們不可以盲從,像這些老鼠一樣,因為盲從,所以跟著跳海。譬如說,如果有人說王小玲偷錢,你就不一定要相信,我們不能不經過思考跟著人走,盲從可能會使你悔恨終生。

大家都對「不可以盲從」的結論似乎很滿意,收好卷子,我問,「你們覺得剛剛的影片好看嗎?」

「好看。」

「有收穫嗎?」

「有收穫。」

「印象深刻嗎?」

「印象深刻。」

如果我跟你們說,這個影片是偽造的呢?如果我現在告訴你們,這部片子得到了1958年美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但是內容是造假的呢?這種老鼠叫做旅鼠,一直有民間的說法,說旅鼠會集體自殺,可是並沒有科學根據。這部片子的製作團隊,為了得獎,製作出成千上萬旅鼠跳海自殺的畫面,事實上是攝影師只用了二三十隻旅鼠,利用攝影鏡頭,假造出成千上萬的視覺效果,而且,那些旅鼠,是攝影師一群人圍起來把它們趕下懸崖的。影片得獎之後,傳播全世界,更加深了人類對旅鼠會集體自殺的印象。幾年以後,歐洲才有人舉報這個片子造假。科學家也出來說,旅鼠根本不會集體自殺,他們只會集體遷徙……」

我相信孩子的腦子裡剎那間有千條電光在閃,幾分鐘前的認知突然山河變色,自己腳下所踩的板子突然被抽走,需要重新找到看這個世界的位置。

他們大大的眼睛看著我,我看著他們說,「你們覺得,現在論說文的題目應該是什麼呢?

山海皆是文化

三個小時倏忽過去,我們沒有時間寫下一篇論說文了。結束後,一個老師過來,憂心地說,鄉下的孩子資源比城市裡的孩子差太多。「孩子家庭的經濟也不是太好,接觸到的文化刺激也少。您知道嗎,不要說去臺北高雄,有些孩子到了屏東市的百貨公司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很多吃的玩的都沒見過……」


我明白的,因為我自己是「偏鄉」的小孩。鄉村的孩子「文化刺激」少,也是真的。住在臺北中正區的孩子往東西南北任何一個方向走去,都會碰到戲劇院、音樂廳、美術館、電影院;屏東、臺東的孩子往東西南北任何一個方向走去都會碰到山川和大海。可是,在國家無法把戲劇院和音樂廳帶到他們面前來時,我們總不能讓孩子「呆」掉吧?能不能說,山川、大海也可以成為充沛的「文化刺激」?


我還想到鄉村教作文課。

教「說明文」,我會要孩子回家仔細觀察自己的祖母如何收成鳳梨,細看徒手摘取和鐮刀割取兩種方法的差別;他也可以觀察市場的魚販如何殺魚、農人怎麼種蔥、茶家怎麼焙茶、賣檳榔的怎麼挑選檳榔。

教「抒情文」,寫人物,我會讓他們出去採訪打鐵的伯伯、淘海的叔叔、對街廟裡的乩童、小村唯一的醫生和村子裡大家都認識的「瘋子」……

寫風景,我會和孩子一起走到海邊,看海水的顏色變化,聽浪破的聲音,上「寧靜」的功課;我會和孩子一起進入山林,教他們用裸手觸摸樹皮的紋路,用眼睛記住葉子的厚薄,用呼吸測出花香的分寸,用閉眼的心看見風徐徐吹。

▲ 描寫鄉村景色的名畫《林萌道》,作者:荷蘭畫家霍貝瑪

作文,就是思想,就是生活,就是態度。

我自己在那樣的鄉村長大,我知道,對鄉村的孩子,你認為他能走多遠,他就能走多遠。

▲ 資料圖片:臺灣好基金會柯文昌

(邀請我去屏東潮州教作文課的是創辦臺灣好基金會的柯文昌先生,深深感謝他;也在此向鄉村學校的老師們致敬。)

【作者簡介】

龍應臺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作家。

相關焦點

  • 龍應臺:我給鄉村孩子上的兩節作文課
    龍應臺先生在臺灣屏東的潮州鎮給12歲的孩子上了一堂作文課。36名來自三個鄉村學校的六年級生和他們的校長和老師加入了3個小時的語文遊戲。
  • 龍應臺:鄉村孩子的兩節作文課
    孩子的聲音很清脆。「看得很仔細?」「很仔細!」好,那就自己動手了。孩子們認真無比地低頭摺紙,當紙被摺成一個立體、有稜角的小方塊時,就必須用它來開瓶子了;影片裡,俄羅斯人只花了半秒鐘,「嘣」一聲,金屬瓶蓋就衝開了,好容易。真正做起來,才發現,不行,左手怎麼抓瓶子的?抓瓶身幾分之幾的地方?紙張稜角要對準哪裡?角度怎麼對?在哪一個點使力?
  • 龍應臺的作文課:沒有思辨哪有作文
    近期,龍應臺連續3周在屏東潮州為4個鄉村中學的40名初中生上三堂作文課,4位校長和25位語文老師參與了旁聽。
  • 龍應臺的作文課
    近期,應臺灣好基金會舉辦的「潮書院」講堂的邀請,龍應臺連續3周在屏東潮州為4個鄉村中學的40名初中生上三堂作文課,4位校長和25位語文老師參與了旁聽。 龍應臺目前在潮州定居,這次透過迦樂醫院院長龍應達的牽線,由臺灣好基金會舉辦的「潮書院」講堂,昨在潮州國中為光春、南榮、南州、潮州等4所國中共40名學生,進行首場作文課。 「如果換成不同角色,你的回答會是什麼?」
  • 作文大賽首場超級作文課,特級教師虞大明布置一道題:童年()事
    這是他本學期第二次來到葛雲飛小學了,作為本屆新少年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的評委之一,他在這所鄉村小學裡開了首場超級作文課,並且給工作室裡的10位鄉村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完成一篇題為《童年()事》的半命題作文。
  • 龍應臺:辭別官場,重回文壇
    文人和官員,表面看起來相去甚遠的兩個職業,恰恰組成了龍應臺身上的一體兩面。朋友眼中的龍應臺,也是有兩種極端氣質的。一種是寫《孩子,你慢慢來》《目送》的,一種是寫《野火集》《大江大海》的,極端的感性和理性。在過往描寫龍應臺的文字裡,她生活上的「低能」頗有趣味,就比如她不懂如何搭配鞋子,閨蜜林青霞到現在還幫她挑選。
  • 對課綱審議無預設立場 龍應臺:"教育部"是幹什麼的呢
    作家龍應臺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鄭超文/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8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教育部」昨日召開中小學課程審議會大會,討論高中語文課綱,對此,作家龍應臺針對「教育部」日前表示對課綱審議「沒有預設立場」,龍應臺在臉書發文表示,如果教育政策的擘畫者對於要傳承給下一代的文化素養是什麼,要培養下一代的思想格局在什麼標竿,沒有「預設立場」,也就是沒有看法,那麼,「請問,『教育部』究竟是幹什麼的呢?」    龍應臺指出,文言文是漢語的淬鍊藝術。從文言文學到什麼是語言的精錘淬鍊才能更懂得怎麼在白話文中揮灑自如、行雲流水。
  • 臺當局課改刪減古文 龍應臺批教育部門「媚俗」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昨(20日)召開12年課綱課審大會,普通高中分組提出語文科必讀古文由20篇降為10或15篇,並將嫖妓、歧視臺灣少數民族的文章列為新增候選名單中。
  • 無錫新梁溪人家小學初中高英語補習班免費體驗兩節課火熱預約啦!
    無錫新梁溪人家小學英語補習班免費體驗兩節課火熱預約啦!不管您家孩子是小學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還是六年級,只要覺得英語需要給孩子拉一把,都可以預約免費體驗兩節課,覺得效果很不錯,您再給孩子報名學習,機會難得,希望您能珍惜!
  • 龍應臺:媽媽美君教的生死課
    龍應臺:媽媽美君教的生死課 作者:穀雨實驗室 發布時間:
  • 三年級語文期末試卷,學生只有87分,教師:作文應把字寫工整
    小學生三年級語文考87分,這個成績在鄉村學校屬於中等偏上,因為學生比較少,偶爾有幾個九十多的,大部分是八十多分的。其實鄉村學校的老師現在不比縣城裡的差多少,每年鄉村學校的老師都會參加縣裡的選調考試考入縣城,當然,很多優秀的學生因為自己成績好,也轉入了縣城比較好的學校。
  • 鄉村學生的作文水平如何 看看六年級農村孩子寫的觀後感
    鄉村學生的作文水平如何 看看六年級農村孩子寫的觀後感看看六年級孩子寫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觀後感。本文作者:12歲,男,六年級。在一所村級小學讀書。語文成績80分左右。我在生活中, 遇到這種情況太多了,孩子犯錯了事。孩子去說:「這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責性。是爸爸教育孩子不足,孩子變成了不自立的小男孩,這次我聽了教授的課,深深的把我感動了。我從小要做一個獨立承擔責任的好孩子,應該培養更強的學習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懂禮貌。我要讓自已變得獨力 ,要讓自己走進社會,做一個人。自立自強的學生。
  •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新版重磅上市
    -7-5495-3064-9CIP:I267.5出版時間:2013.3定價:29.80元【內容簡介】《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龍應臺新版筆記+安德烈首次發表的照片+華人世界各地讀者的感動來信。
  • 祖籍湖南衡陽的龍應臺:用心觸摸「夢鄉」
    在書房裡秉筆直書,憂國憂民的龍應臺;在講壇上時而壯懷激烈,時而喁喁細語的龍應臺;與友人餐聚時往朋友碟中夾菜的龍應臺;初為人母時滿心喜悅給孩子餵奶的龍應臺;一身運動短裝、流連菜場巷尾、像一個青春期的女孩一樣興奮地去買花的龍應臺。 「大男人」的龍應臺,「小女人」的龍應臺,哪個才是真正的龍應臺?
  • 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偏遠鄉村小學 孩子的英語也可以很棒
    誰能想到,在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偏遠鄉村小學,孩子的英語也可以學得這麼棒?這緣於今年9月份啟動的臨港-U來道真縣鄉村小學遠程教育項目。1440課時在線英語和音樂課視頻中的小男孩正在做臨港-U來道真縣鄉村小學遠程教育項目在線英語課的口語練習。
  • 讀書|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
    像大多數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主要是由於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龍應臺和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兒子內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 【我學生的線上作文課】第一課:摸底調查,孩子的基本功
    和家長談了近1個多小時,我基本掌握她家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情況。我說,你找對了人,我就是專門根據孩子的特點「對症下藥」的老師。接下來,第一節試聽課開始。小女孩叫鶯時,五年級,是一個很活潑的小女孩。她和我聊天,我儘量聊她感興趣的內容。
  • 陪孩子上了兩節英語課,我果斷地撤離了家長休息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開始學習的第一節課,我早早的把孩子送進教室,自己在家長休息區找了個最好的位置。後來我終於還是沒忍住,提了一個問題:「這麼多課,那孩子是不是放學後全都有課啊?有休息的時候嗎?」「哪有休息啊!整個一周的晚上都有課,周六周日更多,排得滿滿的,現在辛苦點將來就知道好處了。再說了,他們上課,我們也得陪著,比他們還累!」「哦!」我又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又開始做一名忠實的吃瓜群眾了。
  • 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偏遠鄉村小學,孩子的英語也可以學得這麼棒!
    誰能想到,在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偏遠鄉村小學,孩子的英語也可以學得這麼棒?這緣於今年9月份啟動的臨港-U來道真縣鄉村小學遠程教育項目。圖說:老師線上教學。上海臨港公益基金會供圖(下同)1440課時在線英語和音樂課視頻中的小男孩正在做臨港-U來道真縣鄉村小學遠程教育項目在線英語課的口語練習。
  • 生活和書—龍應臺作品推薦
    開始讀龍應臺先生的書是在高二的時候,但是聽聞龍應臺「先生」的名字卻是在更早之前。在這段文字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載的時候,被同齡的同學用爛在作文裡的時候,我卻只是對她有一點點的了解,臺灣作家,有一個德國銀行家前夫和一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