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男人是誰

2020-12-13 唐王話史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存在最久的未解問題之一。1742年哥德巴赫猜想被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述是: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這個猜想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任何進展。

1973年2月,陳景潤關於(1+2)簡化證明的論文公開發表。他的研究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世界數學界公認為是「陳氏定理」,他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很少,陳氏定理是其中一個,這個定理的大致內容是:一個大的偶數,總可以表達為一個素數與另外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其中後面的「另外兩個素數」的這2個素數中,如果其中一個素數等於1,那麼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可以說,從單個數學定理來講,陳景潤的數學成就是高於華羅庚的,當然了,沒有華羅庚就不太可能有陳景潤的數學成就,畢竟是名師出高徒呀。

對於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我們可以從中窺見陳景潤在中國數學界的崇高地位。

很多人不知道,雖然陳景潤已經去世多年了,但是一直到今天,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方面科學成就依然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公開評價陳景潤的巨大貢獻:「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陳景潤:「攀登科學高峰,就像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可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的。」

相關焦點

  • 陶哲軒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新聞來源:solidot五月一期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稱,菲爾茨獎金得主、UCLA數學家陶哲軒正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閱讀全文需要訂閱)。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1742年,哥德巴赫在給聲名顯赫的歐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質數就是除了1與本身外,沒有其他的約數,如7的約數只有1和7。
  • 數學史上的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原標題:數學史上的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他在完成這個工作之後很感慨,在給歐拉的一封信中,他說:「對我來說,算數是最難的。」這裡所謂的「算數」就是數論。這是拉格朗日對數論的評價。   而數論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猜想恐怕要數「哥德巴赫猜想」了。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1690年,1725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女文青講「哥德巴赫猜想」。作者 | Helen編輯 | 羅數君文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我們是聽著「哥德巴赫猜想」長大的一輩人。我們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幾世紀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
  • 我離哥德巴赫猜想還有多遠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哥德巴赫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從哥德巴赫1742年提出來至今幾百年無人能解,最接近的是我國科學家陳景潤解決了1+2=3。數是大自然的語言,不論是樹木的生長,花兒的綻放,其背後無一不暗藏數理。
  •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樣產生的?
    而作為一家全國性的文學刊物,《人民文學》如能在這個時候組織一篇反映科學領域的作品,比如重點選取這一領域中先進的、典型的科學家作為對象,然後請有實力的作家來寫一篇報告文學,既可借作品響應思想解放的號召,又可以呼籲社會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這便是我們當初一些樸素真實的想法。然而,寫誰好呢?又請誰來寫呢?就這兩個問題編輯部展開了討論。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王林/攝 「我勸大家現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還是把基礎打好。如果要搞這個問題,最低限度,你應該有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並將已有的文獻都看明白了;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何意義?
    30年前,陳景潤是國內有名的科學明星,他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了1+2,即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與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這項成果到目前也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最終結果1+1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題目,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及性質的一門數學分支,目前看數論是非常基礎的數學,除了基本的運算,在技術領域很少用到數論知識,也很少用到質數的分布。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也很少用到這些。這並不意味著數論不重要,研究數的數學分支,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部分。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從今天開始講講數學界的幾個未解難題,首先從哥德巴赫猜想開始。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想證明的,不是1+1=2。你以後千萬別出去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的,這實在是太雷人了。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叫哥德巴赫的18世紀的中學老師發現的,他當時給歐拉寫信,提出了這麼個猜想,幾百年過去了,一直沒有被證明,但是驗證下來,都是正確的。
  • 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歷史
    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事實上,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寫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歐拉的命題成立,則偶數2(N-1)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於是奇數2N+1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從而,對於大於5的奇數,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題成立並不能保證歐拉命題的成立。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破解龐加萊猜想:為什麼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新華社記者李斌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國科學家完成「最後封頂」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自1742年提出至今,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已經困擾數學界長達三個世紀之久。作為數論領域存在時間最久的未解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儼然成為一面旗幟,激勵著無數數學家向著真理的彼岸前行。對不少人來說,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離不開兩個人,陳景潤和徐遲。
  • 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歐拉在同年6月30日的回信中,卻說他相信此猜想,但並不能證明。此外他還總結道:「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的和。例如4=2+2,6=3+3,48=29+19,100=97+3,等等。」一直到死,大數學家歐拉竟然都不能證明哥德巴赫這一猜想。現在,人們一般把歌德巴赫信中提到的猜想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回信的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只要強猜想能成立,弱猜想就一定能成立。
  • 世紀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曾懸賞百萬給能證明這個猜想的讀者
    陳景潤主要研究解釋數論,1966年發表的理論簡為(1,2),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世界級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層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有時候,看起來最簡單的數學問題很可能反而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簡單地解釋,把所有寫成兩素數之和的偶數再加上2或3,就可以表示一切大於5的正整數:這樣一個等價版本的命題,就成為了後世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什麼是殆素數 ?所謂殆素數,是指素數因子的個數不超過某一固定常數的正整數。
  • 哥德巴赫猜想似乎沒什麼用,為何那麼多數學家窮盡一生去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數學難題,被稱為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首先是在1742年,由哥德巴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來後,自己沒辦法證明。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歐拉證明。但是歐拉至死都沒能證明,這道難題就留了下來。
  • 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是由德國著名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Goldbach C)在1742年提出的,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而當今數學界約定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最初的猜想就變成了以下這樣的陳述: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題成立並不能保證歐拉命題的成立。因而歐拉的命題比哥德巴赫的命題要求更高。現在通常把這兩個命題統稱為哥德巴赫猜想二百多年來,儘管許許多多的數學家為解決這個猜想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迄今為止它仍然是一個既沒有得到正面證明也沒有被推翻的命題。
  • 哥德巴赫猜想(一)
    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學們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老師說,你們都知道偶數和奇數。也都知道素數和合數。這不是最容易的嗎?不,這道難題是最難的呢。這道題很難很難。要有誰能夠做了出來,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呵!    青年人又吵起來了。這有什麼不得了。我們來做。我們做得出來。他們誇下了海口。  老師也笑了。
  • 愛因斯坦能否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
    愛因斯坦有非常了不起的科學成就,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是科學界公認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在一些場合,愛因斯坦的名字似乎成了智慧或科學的象徵。有人會近乎抬槓地說:愛因斯坦那麼厲害,為何沒有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