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裝這麼多 App 去控制我的「智能家電」?

2020-12-24 極客公園

最近「智能家居」、「萬物互聯」這些詞已經很少在科技頭條的板塊裡出現了,確實大家對這部分內容的關注度越來越低,遠沒有 2014 年時火爆,現在再提起它也很少能再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就連我的父母好像已經開始不屑於我給他們介紹智能家具產品,「這玩意不就相當於按了一個安卓手機在裡面嗎?」我爸總是這麼說,相信大家也不會再為這種無用的「遠程操控」買單了。

我由於工作的原因,也總是會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智能產品,而為了連接他們我手機裡下載的 App 也是有了好幾屏,更何況是他們還號稱是「智能」產品。而這兩天正是 AWE 2016 ,也就是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所有國內外的家電廠商都會參展,趁著大家都展出自己的智能產品,我去現場研究了一下「互聯互通」這件事。

想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回理想中的那種「智能」,那些「互聯互通」「去中心化」的想法都實現到那一步了,為什麼手機裡還是需要不同的 App 去控制?

「互聯互通」實現到了那一步?

我理解的互聯互通通俗說是指一款「智能家電」不論品牌生產廠商,只要它對的起「智能」這兩個字,它來到家裡就能夠和其他的智能家電自主的進行「交流」,互換對方有用的信息,然後進行智能化的工作。

但現在如果你覺得老闆油煙機好、三星的電視不錯、美的的空調、海爾的洗衣機、格蘭仕的烤箱、小米的空氣淨化器等等……你的手機很可能就是下面這樣的,對了我忘了在所有的電器名字前加上「智能」了。

不同品牌甚至不同的雲服務商都需要不同的 App 進行控制,而且它們彼此之間沒有互聯的方式,這也總會讓人覺得「智能」是雞肋。如果「互聯互通」做的好,也許你的手機裡只需要一款 App 就可以了,甚至不需要任何軟體再去控制,讓它們自己交流,自己變得更智能。

不同品牌之間不互聯

所以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不同品牌的智能家電無法互聯,逛了一下這些大的傳統家電廠商,幾乎每家都有自己的「智能家居體驗館」或是「智能客廳」「智能廚房」等等完整的體驗場所。但是確實是每家都有自己獨有的一套解決方案,自己開發的 App,自己的雲服務商,甚至是使用自己開發的協議,例如三星,所有的家電只能通過自家的 App Smart Home 來互聯,不對外開放。

這些通信協議的不同也就導致了不同的品牌的產品無法互聯,但這時候你也可能會質疑,Google 去年 I/O 大會不是還發布了多設備兼容的通信協議 Weave,國內也有類似阿里智能的 Alink 通信協議(下圖),而京東智能、小米、魅族都在也宣傳自家的通信協議,構建自己的智能家居平臺。但為什麼大家不能夠去統一使用一套通信協議和平臺,還要耗費人力物力來搭建自己的協議或者雲服務平臺?

最大的原因也許就是用戶數據。如果使用了統一的協議或者雲平臺之後,產品的使用數據也就會相應被服務提供商獲取。大的品牌廠商會得到大量的用戶使用數據、產品數據,現在誰也不希望自己的數據被競爭對手或者第三方使用,畢竟這部分的使用數據的價值在未來還是不可預計的。

不同雲服務平臺之間不互聯

除了大廠商,現在不同的雲服務平臺也有著競爭關係,它們雖然不是硬體廠商,但他們呢都在不斷的吸收小的智能硬體產品和一部分品牌廠商的產品加入到自己的體系中來,京東智能和阿里智能就是很好的例子。

也就是說目前你的家裡的智能家電也是分「派別」的,如果你家裡都是京東上購買的,呢大多都是加入了「京東微聯」,天貓上的就是「阿里智能」。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想買一個空調,同一款產品在京東和天貓上卻又是不同的,因為他們接入的雲服務平臺確實是不同的,只是在型號上有微小的差異,但所有實用性功能都是相同的。

同一款奧克斯(AUX)2匹圓柱空調櫃機在兩個平臺上就是不同的「派別」。

這樣分開的原因就是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群體「互聯」的需求,像上面這樣的產品其實還有很多,也許是廠家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市場,於是針對每個雲服務開發了一個獨有版本,雖然它們的硬體配置都是相同的。

互聯互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 AWE 的智能家居館裡,除了雲服務商,還有很多基於晶片或者雲的解決方案商,上海慶科、Broadlink、機智雲等等。從最基礎的解決方案或者晶片端可以實現類似「京東」和「阿里」的產品互聯嗎?答案當然是暫時不能。

上海慶科的工作人員說「目前看來還需要一些時間」,原因是雖然像海爾 U+、美的 M-Smart、格蘭仕 G+ 等都使用了他們的晶片產品實現設備入網,與此同時他們也同時也和京東、阿里合作,將 WiFi 模塊裡嵌入了他們的雲接入協議,只要廠家把模塊組裝到智能產品裡,這些智能產品就能接入各自的雲平臺。

但目前的「互聯互通」:一是通過產品和產品之間直接互聯,二是產品之間通過雲端進行中繼然後互聯。所以雖然前者使用的通信標準相同(例如藍牙、ZigBee),但通信協議不同就直接導致了「雞同鴨講」,即使模塊上的作業系統能夠對此做出「翻譯」並實現跨平臺互聯,但品牌商或平臺商始終不願放棄自己的 App 入口,導致控制端仍是各為孤島而目前更多的是採用雲端互聯的方式,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在雲服務上出現一個「翻譯」的角色,讓所有設備「就好像」在使用同一個雲服務一樣,真正的實現互聯互通。

從目前的多個設備對應多個雲服務,先把同品牌同一雲服務內的互聯功能做到完美,讓用戶得到體驗上微小的愉悅,然後才能推動各個品牌、雲服務商之間的統一。這樣看來還需要一些時間,需要市場的不斷引導與技術沉澱,我們離真正的「智能家居」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最後逛完整個 AWE 2016 還是讓我比較失望的,雖然就目前而言已經實現了部分產品之間,或者同品牌之間的互聯互通,甚至依靠這個品牌也開始進行捆綁銷售,例如 25000 元搞定全系列家電的美的,京東推出的智慧家裝計劃等等這些都也許只是一時的解決方案,未來還是需要更多的開放,甚至規則來約束智能家居,最後才能享受到「互聯互通」的真正便利之處。

相關焦點

  • 2020年,不聯網的家電還能買嗎?會燒烤的微波爐好用嗎?
    按年前的計劃,我現在應該正在裝房子……之前講了一下,還不是一套,而是兩套。但現在看來,最快最快也要3月份才能啟動去裝了。而且,由於原料、生產、物流都出現了變化,前期準備也得先暫停。我不希望本文被你當成「導購廣告」,也不希望你看完只記得「該不該買」。家電目前正在快速轉向智能化,但現在的智能化真的「智能」嗎?2020年,是不是應該買能聯網、有app、支持語音的家電呢?希望您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 小米智能門鎖 E 體驗:「加量不加價」,可能是新屋的第一把智能門鎖
    至於我為什麼會將這兩點備註在開頭,在評測中我會詳說。智能門鎖在今天已經很常見,短租公寓、辦公室、甚至一些人家裡都能看到它,在過去三四年裡,智能門鎖已經從過去的「沒電開門」、「容易被解」的形象逐漸變得「可靠」和「方便」。
  • 發布「原生全宅智能家居」時,為什麼歐瑞博敢說這才是真智能家居
    這場約 2 小時的發布會裡,歐瑞博推出了 MixPad X 等多款新品,發布了 Home AI 3.0、AI Scence 2.0 等產品,還推出了「原生全宅智能家居」和「沉浸式實景智能」等解決方案,提出了不少有關智能家居的全新理念。
  • TCL實業控股CTO孫力:家電如何智能化?|CCF-GAIR 2020
    8月8日下午,在CCF-GAIR 2020「AIoT專場」論壇上,TCL實業控股CTO、鴻鵠實驗室總經理孫力進行了「家電行業智能化轉型」的主題分享。演講中,孫力就「家電為什麼要智能化」、「家電如何智能化」、「家電智能化轉型本質是什麼」這三個家電智能化轉型中最關鍵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和解答。
  • 盲協主席李慶忠:呼籲充分考慮將智能家電納入殘疾人輔助器具採購...
    12 月 3 日,「智慧智能助力視障文化服務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殘聯理事、中國盲協主席李慶忠在會上提到,目前我國有 1700 多萬視障人群,智能家居能讓視障人士擁有科技的「眼鏡」,切實改善生活體驗,我們呼籲相關部門充分考慮,將智能家電納入殘疾人輔助器具採購清單的可能性,實現殘障人群居家無障礙生活。
  • 你會考慮買一個「智能行李箱」嗎?
    另外,GPS 模塊可不是個省電的「傢伙」。關鍵的問題在於,其實這和兒童手錶是一樣的:你永遠不會希望用上這個功能,而真當狀況出現時它可能也幫不了你。手機解鎖 & 自動跟隨:你真的需要嗎?就像很多標榜「智能」的硬體產品一樣,有些智能行李箱也手機上實現了控制功能——開鎖。我實在想像不出這個功能可以給大家帶來多少便利,防止忘記密碼?
  • 一個十年 iPhone 使用者的「重新體驗 iPhone」之旅
    以上便是只要是宅家下廚,我肯定會開啟的一個場景。iPhone 和 Apple Watch 更多參與家居生活的過程,則是以「遙控器」的形式存在的。這裡我想談談的是,iPhone 在串聯起其他智能家電的過程中,起到的控制中心的作用,Apple Watch 則在這個控制環節中增加了便利程度。
  • 蘋果App Store 新增 App「隱私」信息,你需要了解的都在這裡
    我們可以看到,App Store 中加入了 app 隱私信息摘要標籤,正是遵循了蘋果一直以來的透明和控制原則。 新增的 App「隱私」信息都有什麼 這次隱私政策更新之後,當開發者在 App Store 提交更新或有新版本 app 時,都必須向蘋果提交隱私信息。
  • 1分鐘即可導入所有照片,我終於找到能「自動記日記」的 App
    而在《點書》app 中,我留下了樸素但極為真實的感受:五彩灘最好看的時刻,在日落。先通過視頻,了解《點書》吧不用重複操作,智能記錄足跡12 歲的我不懂,為什麼要在小學畢業照背後印上每位同學的姓名,難道相處了整整六年還會記不住嗎?
  • 智能家居2020:家電巨頭轉守為攻
    所謂產品升級,也就是在聯網化、智能化產品逐漸成為主色調時,做好研發,跟上節奏;同時也要抽時間去阿里、小米那裡取取經,再學一套網際網路營銷手段。這樣的變化在海爾、美的、TCL等家電巨頭身上均有體現。回看過去一年,TCL的變化尤其顯眼,無論是在架構調整,還是在市場營銷方面,都讓TCL似乎變得有些不同。
  • 這 7 個 App 是我的「十年最佳」iOS 應用
    儘管後來還是「課程格子」app 更加流行、甚至可以導入學校教務數據,但是遠沒有這款應用精緻。我高中的時候就開始用它,甚至給每門課程都加上了 Emoji。這款 app 支持 iCloud 同步,也就是說我不用擔心多年來因為設備和系統版本的變遷丟失數據,隨時都可以「穿越」查看當時的數據。
  • 中國用戶,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智能音箱?
    但智慧型手機剛剛出現時人們也沒有使用習慣;是家庭沒有需求嗎?但是語音交互在一些場景下的確比觸控更加方便。那究竟是為什麼?智能音箱沒有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成為家家戶戶都需要的產品,中國用戶究竟需要什麼?在國內網際網路公司摩拳擦掌之後,智能家庭的終端要怎樣塑造?這些,都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找到一把「鑰匙」,打開一個家庭能實打實的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就是產品成功的第一步。
  • TCL實業控股CTO孫力:家電如何智能化? | CCF-GAIR 2020
    8月8日下午,在CCF-GAIR 2020「AIoT專場」論壇上,TCL實業控股CTO、鴻鵠實驗室總經理孫力進行了「家電行業智能化轉型」的主題分享。、高效、個性化的場景體驗和服務,打造「多功能的智慧家」。
  • 我參加了 Aqara 蘋果全屋智能評測
    這些問題遇到的多了以後,慢慢就產生了「有時候很方便,有時候很煩心」的感覺。也正是基於之前對「舊時代」的智能家居體驗,我很擔心設備發生故障,也很擔心全屋智能帶來的隱私問題,而且,對於一個天天和虛擬世界打交道人來說,我其實是非常渴望生活氣息的,因此也在想「會不會使用傳統的控制按鍵,多一些人和家的交互,會更有生活氣息」於是在裝修自己家的時候,也沒做什麼研究,便放棄了全屋智能這個念頭。
  • 小米智能門鎖 E 體驗:加量不加價,可能是新屋的第一把智能門鎖
    至於我為什麼會將這兩點備註在開頭,在評測中我會詳說。智能門鎖在今天已經很常見,短租公寓、辦公室、甚至一些人家裡都能看到它,在過去三四年裡,智能門鎖已經從過去的「沒電開門」、「容易被解」的形象逐漸變得「可靠」和「方便」。
  • 蘋果App Store,正在從「解放」變成「反動」嗎?
    但就在 Hey 的 iOS app 上架後的第二天,App Store 在審核階段拒絕了該 App 修復 bug 的更新推送,表示因為 Hey 不提供「應用內購」訂閱的選項,違反了 App Store 的相關條款。如果 Hey 不就相關問題進行調整,蘋果將對 app 做下架處理。蘋果 App Store,正在從「解放」變成「反動」嗎?
  • 能效新國標+智能控制,智能家電前景可期
    對家電來講,智能家電品類的銷售量會比以往增多。深圳市必易微電子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波表示,必易的想法是加大在智能終端小家電電源以及智能家電電源產品的開發。另外,我國國內的MCU的產品,對於國外技術而言,具有一定的延後性。我們要在低端產品的基礎上往國外一些高端的技術去靠攏。
  • App 能開「畫中畫」、自帶京東比價,還有什麼是 ColorOS...
    有時候,我還是會想起智慧型手機發展初期時「刷機」的痛苦。當時的手機性能羸弱,系統兼容性和易用程度都不完善,更遑論豐富的生態,硬體沒什麼辦法改善,就只能靠自己費力摸索著安裝作業系統來提升體驗。尤其在更新最新的 ColorOS 11後,極佳的使用感受讓我難免有些「憶苦思甜」,總想感嘆科技的快速發展。
  • wifi讓家中的家電變的智能,遠程遙控所有家電
       智能家居的時代已經到來,無論國際的科技企業還是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在研發智能家電,有了wifi之後,幾乎所有家電產品都能通過wifi連接,安裝控制app後可以一鍵遙控,更為方便。比如電風扇,從手動開關,升級到遙控開關,再升級到wifi控制,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也能在生活中實現。比如上班時通過app操縱電飯鍋開始煮飯,回到家之後就能立刻享用煮好的米飯。
  • 我拎著一個「智能行李箱」坐飛機,卻差點被當成恐怖分子
    另外我想再次強調下,這些「智能」功能都是耗電的,如果箱子沒電了,這些「智能」功能一個都沒法用。安檢遭遇麻煩我先去了紐約、蒙特婁和芝加哥這三個城市,在這個過程中,Bluesmart 行李箱並沒有帶來額外的安全問題,通過機場安檢的過程也都比較順利。不過在從芝加哥前往拉斯維加斯的途中,我卻差點被當成潛在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