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半個月過去了,疫情仍然沒有被控制住!為了確保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部再次下發了通知——延遲開學,直到3月份!
教育部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 延期開學的通知
現在各地已經響應號召,陸續發布了延遲開學的通知。但是——
線下停課,並不意味著考試就會取消!
線下停學,並不意味著時間就此停滯!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得不承認,假期就是用來給有計劃的孩子反超的!不趁著假期查缺補漏,學習水平不僅不進步,還會倒退兩個月!
而這一次的開學差距會因為假期的時間加長變得尤為的明顯,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假期的每一天家長和孩子的痕跡還是被清晰地記錄著,快來看看這5條開學反超的關鍵因素,你們做到了幾條呢?
在歐美國家,有一個著名的「暑假滑坡」(Summer Slide)理論,指的是學生在放暑假期間由於疏於學習而出現的能力下滑、成績下降的現象。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家長需要和孩子在新學期開始之前,要制定新學期的學習目標和計劃。
目標的制定可以從短期目標開始,比如每天閱讀多長時間、練字多長時間、認真完成作業、不磨蹭、作業正確率高等等。
諾貝爾獎得主、腦科學家艾瑞克·坎德爾發現這樣一條神奇的規律:
我們的大腦會將信息按照路段形式建立並儲存起來,而習慣就是被反覆強化加工的高速路段。習慣越是根深蒂固,這條公路就越是好走;反之,就是一條絆腳的泥坑路。
大腦很聰明,哪條路輕鬆自然就毫不猶豫地往哪走。
不管孩子制定什麼目標,家長充分尊重並幫助他執行即可,不可以強迫孩子制定一些他觸不可及的目標。
制定目標之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制定一些獎懲規則,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培養參與意識,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規劃,如果能夠認真執行,能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幫助,讓孩子的學習更加高效。
陪伴就是花時間陪著?No,no,no
其實,高質量的陪伴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美國《婚姻與家庭》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稱,對於 3~11 歲的孩子,父母陪伴時間的長短(僅指時長),與孩子未來的發展(包括學業成績、行為和心理狀態等)沒有任何關係。
相反,當父母在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內疚和焦慮時陪伴孩子,反倒容易將壓力和負面情緒轉嫁給孩子,對孩子成長不利。
所以,與其糾結陪伴時長,不如提高陪伴質量。澳洲醫學教授羅賓森在《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裡提到過:親子陪伴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黃金時間,即高質量的陪伴。
黃金時間不一定要很多,可能只有5到15分鐘,但它一定是對孩子需求的關注。
資深家庭教育專家,知名校長陳錢林就總結了陪伴的要領:尊重孩子、賞識孩子。
尊重孩子,就要多讓孩子做主。
比如家長參與孩子的遊戲時,聽從孩子的指揮是關鍵;如果希望主導遊戲進程,或者呵斥孩子的「不當」指揮,那麼孩子就不喜歡與大人玩了。
同時,給予孩子選擇權。
家長不宜強制,可以先給孩子講道理,再讓孩子選擇:「今天不去,那麼是明天去還是後天去?」
賞識孩子,給以期望。
每當下班回家,孩子會向我匯報一天中發生的「大事」,其中有趣事、有感想,也有犯的錯誤。批評前,我會聽聽孩子的意見。平等地表達,孩子更能口服心服。
如此一來,孩子與我就很親近。孩子有什麼事都會與我討論,我也樂在其中,陪伴孩子也就成為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回想,那段育兒的歷程,是非常幸福的美好時光。
閱讀的重要性,無需多費口舌,尤其現下這個特殊時期。
美國和加拿大的教育學家們研究了近百年K-12教育的暑假退步(Summer Slide)問題,無論怎麼變換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測試指標,結論大同小異:假期不閱讀的孩子學業會縮水一到三個月不等。
所以,孩子在家一定是要多讀書的。
要避開計劃的大坑,至關重要、貫徹始終的是以孩子為主導,通過以下四步來為孩子量身定製。
如果是宅在家裡,可以把閱讀時間固定在睡前及白天一個相對總是空閒的時間裡,以確保孩子在約定的時間裡真的能靜下來閱讀。
確定下每天的閱讀時長,請孩子做個簡單的乘法,看看一整個假期有多少個小時的閱讀時間。為下一步制定書單做準備。
制定閱讀書單是計劃的重頭戲,我們把它分成幾小步:
第一小步:確定一共要讀幾本書
請孩子自測一下閱讀速度。隨便找一本沒讀過的課外書,看看讀十頁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接著推算一個假期能讀完幾本書。
第二小步:列出備選書單
加拿大家庭閱讀報告揭示,47%的孩子表示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並不容易,即使是對那些每周至少有五天以上都會閱讀的愛書孩子也一樣。可見,列出備選書單並不容易。
爸爸媽媽應該給自己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個人意見是不少一周的時間),不要太心急。如果孩子沒有特別的想法,爸爸媽媽可以先通過網上書評和推薦定位一些書,然後帶著孩子去書店和圖書館找出這些書,讓孩子有個直接的感性認識。
第三小步:確定最終書單
從備選書單中選出孩子最感興趣的,就是最終書單了。這時可以讓孩子再核查一遍,看看總的圖書量是否跟計劃的閱讀時長相符,全部讀完有沒有困難。無論是多了,還是少了,都可以繼續調整。
只閱讀不寫作,那麼閱讀的收穫會打折。更大的問題是,這樣的閱讀往往是很淺層的閱讀,難以進入更深層的理解。讀得再多,也都是走馬觀花看熱鬧。
可是,讀完書就得寫作文,這幾乎是我小時候的一個噩夢,相信也是大部分小朋友的噩夢。但後來我發現,其實這噩夢是因為成人對這篇作文的要求太高太苛刻。
事實上,每個人,哪怕是孩子,讀完一本書都或多或少會有些觀點和感悟。但如果非要按照作文的格式寫出來,那的確很令人討厭。如果換一種方式來考慮這件事,就完全不同了。
這個超長假期,老師「被迫營業」當起了主播,學生難逃被直播軟體支配的恐懼;2億在家辦公的白領們實現了「躺著把錢賺了」的夢想,萌娃們在家憋瘋哭天喊地,但堅持就是勝利!既然都要堅持,那麼何不利用這幾天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你得了幾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