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沒骨畫」?難道畫也有「骨頭」?廣東美術館復工後又一新展「為水:林若熹個展」12日正式開幕,其中展出他近年創作的多幅沒骨畫,下面就讓小南來為你一探究竟。
林若熹近照
來自廣東惠來的林若熹,是一位公認的學術研究型畫家。他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次展覽是他在廣東美術館的首個個展,也是其規模最大、收錄大尺幅作品最多的個展。展覽共收集近百幅作品,涵蓋工筆、寫意、沒骨、白描四大門類,每類作品都有單獨的展廳予以呈現。林氏多幅書法作品也在展覽登場。
這也是一場充滿「水分」的展覽。用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的話來說:水在林若熹筆下經過「精確的計算」。「中國畫的意趣與用墨息息相關,而用墨的關鍵在於水。水,既是意象,更是媒介。林若熹將中國文人畫用筆的書寫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認識林若熹,自然離不開他的成名組畫《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之一)
1989年,他在第七屆全國美展上以《春夏秋冬》組畫獲得銅獎,隨後這組作品各地展出,成為廣東美術館的經典館藏。著名美術史家遲軻曾評價:「新穎的章法、明豔的對比色、爽利的勾勒,顯示出他在國畫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具備了堅實的基礎。」
春夏秋冬(之二)
【最盛名:沒骨】
林若熹以沒骨畫最為出名,小南在展覽現場發現,展廳裡的「沒骨畫」數量足足佔了三分之一。所謂「沒骨畫」,是沒有「筆骨」墨線勾勒的意思,畫家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鳥獸。所以,沒骨並不意味著「沒有骨頭」,而是「直以彩色圖之」, 用色點、色線和色彩的暈染去塑造畫面形象。
千秋 200×190cm 紙本設色 2009(工筆)
林若熹的沒骨畫其來有自。他吸取嶺南畫派「撞水撞粉」法,以工筆重彩經營出現代意味。他的筆觸因而顯得揮灑自如,遊刃有餘。
畫山畫水畫美人。有趣的是,林若熹的沒骨、工筆作品中時常可見抽象的色塊。具象中解讀抽象,也是觀展的樂趣之一。
展覽同時也展出一批林若熹的工筆作品,小南最喜歡的這幅《千秋》畫面裡充滿意趣。老樹斜倚舊宮牆,時光在生命留下清晰的印記。輕盈起飛的鴿子,形成鮮明的動靜對比。
【最細緻:白描】
林若熹導覽時告訴小南,白描展廳是「最適合美術生學習」的展廳。因為白描是中國畫的基本功,「只有把這條線畫好了,才能開始變化」。白描展廳收錄了林若熹創作時間最久、最花功夫的作品《梅花圖》,畫中松葉均以雙鉤畫法繪製,這部作品足足耗時兩年方告完成。
廈門 193×530cm 紙本 2010(白描)
而林若熹自評創作難度最高的作品《君子苑》,也在白描展廳展出。這幅畫長6.8米,寬僅24釐米,如此一幅異形的畫作,構圖卻完全沒有分割,筆墨一氣呵成,排布張弛有度,是難得的佳作。
【最技術:寫筆】
長空 180×180cm 紙本 2010年(寫筆)
林若熹深知作畫需善用水,東西繪畫之別,古今藝術之異,均可從一個「水」字找到線索。水成就了墨的肌理。而審美從線到墨、從墨到水的延伸迭代,也催生出「為水」這個展覽的名字。
天鵝 28×28cm 紙本水墨 2014(寫筆)
在畫家看來,水是看不見的,但筆間水多水少、運筆是快是慢,都決定了畫的成與毀。畫家的筆力就體現在他對水的控制上。畫面中每一筆用水用墨,都有微妙的差異,展現著水的動人魅力。
霧裡 70×137cm 紙本 2018(沒骨)
展覽將持續到6月2日。館方告訴小南,本次展覽的作品悉數將在雲上長期展出。不過,小南建議,大家想要真正領略畫中魅力,還得和這些作品面對面溝通。以下奉上看展指南,疫情期間,還請大家注意防護,錯峰出行。
展覽海報
看展指南:
展期:2020.05.12—2020.06.02
地點:廣東美術館(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煙雨路38號)
展廳:1、2、3、4號廳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