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後,氣溫一日冷過一日,各大醫院的呼吸科人滿為患,感冒發燒的孩子尤其多,為此家長們開始發愁了,孩子發燒應該如何應對呢?許多家長對孩子發燒有著錯誤的認識,孩子發燒後無法正確處理,自己糾結不說,更是不利於孩子健康。家長們快來走出自己認知的誤區吧。
陷入誤區父母很糾結
孩子發燒要輸液麼
兒科診所的等待座椅上,四歲的陽陽(化名)靠在媽媽身上,眼睛內一直蒙了一層水霧,時不時需要媽媽給她擦掉溢出來的眼淚。因為感冒,小姑娘的神情有些懶懶的。陽陽的媽媽表示,自己沒有把陽陽送到醫院,而是選擇了兩年來一直就診的診所,一方面是孩子一直在這裡看,醫生對孩子的體質比較了解,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讓孩子去醫院輸液。
孩子發燒應立即去醫院
1歲的妞妞生後第一次出現發燒,而且體溫達到了近40℃。看著被「燒」的滿臉通紅、精神萎靡、微微顫抖的孩子,全家人都很著急,因為擔心退燒後不利於醫生對孩子的疾病狀況進行正確診斷和治療,所以妞妞的媽媽並沒有給孩子服用退熱藥,而是徑直到醫院,希望得到醫生的診治。
孩子高燒完全依靠藥物治療
4歲的橙橙2天前開始出現發熱症狀,吃了數次退燒藥物。每次吃了退燒藥後,體溫雖能降至37.5左右,可3~4小時後,又再次發燒。藥物說明上明確指出:退熱藥物一天不能超過4次。無奈之下媽媽使用了肛門內退熱栓劑,但是依然收效甚微。焦急的媽媽只能帶著孩子前往醫院。
發燒的認識誤區
發燒一定是壞事
發燒是大腦中體溫調節中樞受到刺激,造成的體溫升高。勞累、劇烈運動、脫水也會造成人體發燒,不一定感冒才會引起發燒。發燒是人體遇到病菌侵襲後對抗病菌的一種保護機制,是對人體有利的,並不是一件壞事,發燒其實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機制,身體機能不好的人不會發燒,發燒多見於小孩是因為小孩的身體機能好,成人、老人很少有發燒的。
發燒就輸液
孩子發燒了進醫院,醫生就會選擇給孩子輸液嗎?醫生表示,不是所有感冒都需要輸液,普通感冒,醫生會選擇口服給藥。如果孩子是特殊病原感染,比如嚴重細菌感染、EB病毒感染,或者感冒引發了嚴重併發症,比如心肌炎、氣管-支氣管炎,或者孩子感冒並伴有嘔吐腹瀉症狀。在這些情形下,醫生會選擇靜脈給藥。
發燒應馬上就醫
發燒了應該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發燒,而不是馬上去醫院體溫降下來。去醫院不是為了退燒,而是要了解為什麼發燒。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8.5度,精神狀態與平常沒有區別,可以在家觀察三天。38.5度是人體發燒的警戒線,如果3-6歲的小孩超過38.5度會出現高熱驚厥的現象。感冒至少要24小時後才可以去做血規檢查,才能準確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三天的觀察期內,如果病情發生變化應當馬上去醫院治療。
發燒會把腦子燒壞
發燒不會導致炎症的產生,只有有了炎症才會導致發燒;腦子燒壞了是因為有病毒細菌侵入,才會導致腦炎,而不是發燒引起的。三天的觀察期要根據病情的狀況來判斷,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不要盲目的進行治療,如果特別嚴重應當馬上去醫院治療。
發熱捂汗有利於退燒
孩子發燒時千萬不能捂著。發燒時孩子穿著過多或覆蓋過厚可影響皮膚散熱。如果捂汗過多,雖然可短時間降溫,但捂汗會使孩子短時間丟失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特別容易造成脫水。脫水反而又使體溫升高。孩子發燒時在適當提高環境溫度的同時,給孩子多飲水或其它液體,少穿衣服或減少覆蓋。
藥物吃的多,生病好的快
當孩子發燒,特別是體溫超過38.5度時,服用退熱藥物。藥物的作用就是強迫人體增加散熱。散熱過程主要依賴皮膚排汗過程完成。如果孩子入量不足,體內水分欠缺,即使服用了退熱藥物也達不到預期退熱效果。這就是為何有些發熱的孩子服用退熱藥物的效果越來越差的原因。
治病不如不生病
對於家長來說,應該關注的不僅是「孩子病了怎麼辦?」,還應該包括孩子平常的體質增強和良好衛生習慣養成。
1、合理飲食,增強孩子抗病耐寒的能力。家長要多給孩子吃含蛋氨酸和無機鹽的飲食,比如芝麻、葉類蔬菜和乳製品。乳製品富含鈣、胺基酸等營養物質,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抵抗力。
2、及時增減衣被,合理穿衣。
3、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廚房油煙及時換氣,家長不在室內抽菸,及時開窗換氣。
4、保持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一定的戶外活動有助於增強孩子體質。太陽中的紫外線可殺死體表的部分病毒和細菌,同時能促進鈣、磷吸收。
5、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生活細節,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比如少讓孩子吃生冷刺激性食物,防止病從口入;以及讓孩子飯前便後勤洗手,正確洗手,也能降低得感冒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