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漢市民李女士家淨水器被發現了問題——由於管線接錯,一家人不僅沒喝到乾淨的水,反而喝了三年軟化鹽水。
安裝淨水器是為淨化水質。根據李女士籤署的合同,武漢當地某公司為其提供安裝中央淨水和軟水設備服務,其中淨水直接供人體飲用,軟水作為生活用水。管線接錯,不同用途的水被錯亂混用,李女士的基本權益無疑受到損害。
由於問題發現較晚,帶給李女士一家的還有巨大的錯愕憤怒。試想,本來為了提升生活品質,但用作浴室、廚房、洗衣等的生活用水,被當做人體飲用水使用了三年,是什麼感受?水是生命之源,安裝淨水器的三年時間,李女士一家飲用水莫不仰賴於此。期間,甚至為孩子衝奶粉,也是習慣使用裝錯後的軟水。如今,得知管線接錯,軟水鹽包裝上「禁止食用」的字樣,時刻暗示全家人在此期間的飲水風險。
李女士家的淨水相關裝置 圖據看看新聞
軟水鹽作為再生劑,它被用來提升軟水設備淨化能力。其主要成分是鹽,只不過氯化鈉純度較高,明示「禁止食用」,說明它並非食用鹽。正是如此,三年多來,李女士一家或許才未出現嚴重身體反應。
不過對出現安裝失誤的公司來說,當下首先應為李女士家人提供全面體檢,判斷該失誤究竟給這家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怎樣的威脅?這種威脅,客觀上又到了怎樣的程度?積極彌補過錯,是對用戶家庭健康負責。除了推動制定合理的賠付方案,這樣做也是對受傷家庭起碼的精神撫慰。
然而,現實情況並不理想。事發後,該公司提出更換設備、售後等補償方案,李女士並不接受。在公司方看來,當時安裝結束,李女士已籤字驗收,單據猶在。言下之意,豈不是在否認安裝存在問題,或是說即便存在問題,消費者已籤字,責任也應由消費者承擔?
這種推諉態度,欠缺解決問題的基本誠意。要知道,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有能力,更有義務,在現場確認安裝程序、細節全部無誤。反而,作為安裝單位才有絕對義務,提供妥善服務,保證安裝正確。這種狡辯式的說辭,明顯是轉嫁問題責任。
管線連接的錯誤,是李女士最新給售後人員反映口感泛鹹,售後上門才發現的。那麼讓人納悶的是,視頻中李女士曾指出,之前有師傅換濾芯、修設備時認為有些鹹味十分正常,這種「正常」作何解釋?面對用戶不適,該公司在之前的售後環節,是否及時對問題溯源糾正?如果管線連接在安裝伊始就不對,安裝方可輕易通過TDS數值檢測等辦法,發現淨水和軟水錯位,窺見問題端倪。倒推整個過程,淨水器公司以及委託的安裝方,在安裝上都難逃工作疏忽的板子。
另外有人指出,李女士的後續改裝,是否導致管線接錯?這個說法也是不太合理的,哪有家庭會不顧飲水安全,「碰瓷」安裝單位或產品公司?即便進入後續法律程序,李女士有舉證安裝失誤責任,這個責任也應是部分限制的,而非承擔完全舉證責任,至少不是如安裝方一紙驗收籤單,所能推諉卸責的。
此外,還有人在爭論用什麼樣的水衝奶粉好,這些對事件焦點的討論跑偏,罔顧李女士的維權焦慮,實則是一種輿論傷害。
在以往新聞中,甚至還有將淨水管和汙水管接反的案例,這樣的淨水器市場環境,不僅不是公眾安全飲水的福音,反而將人們推向擔憂。如何杜絕類似問題再度上演,還需要行業嚴格自律,整肅反思,如此方可消除消費者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