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講義》(3)心理三巨頭釋夢

2020-12-16 街角有個小書吧

夢一直讓人覺得神秘,佛洛依德第一次找到了打開夢境之門的鑰匙。

《夢的解析》系統的論述了解夢的方法。精神分析對於夢的假設是:在人熟睡之時,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警衛」也會睡著,由此潛意識便偷偷溜出它的駐留地,來到意識的領地。

也就是說,佛洛依德認為夢是潛意識的表達。同時,出於對「力比多」的重視,夢中的很多情況都被視為「性表達」,比如花瓶被等同於女器,而竹竿等就會被解釋為男器。

在佛洛依德看來,夢的重要功能在於滿足潛意識欲望。

阿德勒對此很不贊同。他說:如果說夢境是一種滿足,那麼每件事都可以說是一種滿足,每一種概念,都是從潛意識深處浮出,來到意識層面。

阿德勒對夢的看法延續了他的基本概念,自卑與超越。他認為夢都是帶有目的的夢,這個目的就是優越感的需要。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兩個學生在考試前夕,做了兩個不同的夢。其中一個夢見自己「跌到」在路上,另一個夢見自己「攀爬」高山。

在我們不了解夢者的情況下,通過分析也可以知道,夢見跌到的那位學生一定很害怕考試,並認為自己無法通過考試,因此才需要用一個意外來延遲失敗的到來,以維持住那份優越感。

與此相反,夢見爬山的學生則是個努力奮鬥的孩子,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考試。當然,結果未必能夠如意。但重點在於,他的自信和他的努力,表現於夢中就是登上山峰。

所以,夢對於阿德勒來說,跟清醒生活並沒有什麼不同,也同樣遵從人生風格。

這是阿德勒的看法,讓我們比較下同時代的另一個巨頭,榮格怎麼看?

眾所周知,榮格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作為一種人類集體本能的象徵,與個人潛意識遙相呼應。

與此對應,榮格對夢的看法是,夢分兩種:小夢與大夢。小夢是個人潛意識的表現,大夢則關係著集體潛意識。

在解夢的方法上,榮格也有獨特又迷人的地方。他不用自由聯想法,而是喜歡分析一系列的夢,將多個夢進行整合性分析。具體的分析中,使用他的另一個概念——原型作為武器。

比如,在夢中夢到白鬍子老人,可能是「智慧原型」,注意他說的話總能夠得到一些平時不可知的洞見;夢見被人追,怎麼也甩不掉,則可能是「影子原型」,是被個人忽視或拋棄的心理部分。

後來也出現過很多解夢的方法,比如格式塔心理學,採用一種扮演的方式進行解夢,更加注重創造性的領悟。

就我個人而言,喜歡採用意象語言來解夢。這種方法跟榮格解夢法的本質是相似的,認為夢中出現的內容都會帶有兩個層面的內容:個人意象和集體意象。

集體意象是人類共同的感受,比如火代表著溫暖,熱情,活力等。而個人意象則是跟個人有關的感受,比如若夢者小時候被火所傷,則火對他意味著可怕,恐懼,傷害。

因此,解夢要根據個人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因此會有一句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解夢師。

相關焦點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感謝此書的暢銷,讓眾多出版社開始引進阿德勒的作品。《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出版於此後一年,集編了阿德勒關於自卑、人生、夢、教育等各話題,原書在1927年於英國出版,從各角度介紹了個人心理學的主要原則。阿德勒與榮格一樣,都曾與佛洛依德交好,也與榮格一樣,都與佛洛依德決裂。當然,決裂的理由也是學術分歧。阿德勒反對佛洛依德的「泛性論」,認為佛洛依德誇大了力比多的作用。
  • 心理學考研之百位人物 |(十七)阿德勒
    Alfred Adl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
  • 心理學考研之百位人物 |(十四)阿德勒
    ,後因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4)|孩子的自卑與人生三問
    為孩子「減負」的最新措施是,下午3點放學。看了很多討論的文章,褒貶不一。在貶的一方,有一個觀點我是絕不接受的。有人說,下午3點放學,家長都在上班,讓孩子去哪裡?簡直就是在添堵。在某新聞網看到一篇文章提了一個很棒的觀點:3點之後,孩子的去處應該是社會。是的,教育的最後歸宿難道不是社會麼?在西方把社會實踐引入課堂這麼多年之後,我們的觀念裡竟然還是只有讀書和分數,這很可悲。這可以說是一篇阿德勒主義傾向的文章,阿德勒認為,能否適應社會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試金石。
  • 改變自己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
    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但在心理學界,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三巨頭」之一。今天要講的這個理論就來自於阿德勒。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體心理學。弗洛伊德以後會介紹,畢竟他是三大心理學家之首。今天我們主要談談日本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延伸出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最實用的部分: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阿德勒:夢的功能是解決現實問題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奧地利的一位精神病學家,也曾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門徒,後與弗洛伊德分手,之後在對弗洛伊德加以批判的基礎上建立了「個人心理學」學派。阿德勒重視對夢的功能的研究,他將夢看成是一種解決問題、設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的嘗試。
  • 心理學: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釋夢
    心理學: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釋夢釋夢在心理諮詢過程中使用的非常頻繁,它是來訪者潛意識最直觀的表現,甚至有部分心理學大咖直接講:夢就是潛意識。可見,釋夢在心理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初學者在讀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時,看到書中所寫:夢是願望的表達,就會明白夢表達是潛意識的願望。比如,我今天想去看某個朋友,但由於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最終沒能去成。晚上做夢的時候,就會夢到,跟朋友在一起度過了美好的時光。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願望表達的夢。
  • 心理學: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釋夢
    心理諮詢師:如何理解弗洛伊德關於釋夢的分析釋夢在心理諮詢過程中使用的非常頻繁,它是來訪者潛意識最直觀的表現,甚至有部分心理學大咖直接講:夢就是潛意識。可見,釋夢在心理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雖然被偽裝過,但心理諮詢師還是要通過分析、去偽存真,用專業的釋夢技術去發現潛意識的本來面目。(作者:心理諮詢師曉飛)
  • 尋找阿德勒之旅 | 2018全年阿德勒心理學課程全新起航!
    阿德勒原理在不同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包括職場管理、監獄囚犯工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諮詢和心理治療。在為期三天的課程中,學員將學習到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原則。我們將看看阿德勒的生平,建樹,以及他留給後人的成果在今天是如何得到建立和發展的。
  • 閆鑫:濟南市十佳公益心理諮詢師
    原標題:閆鑫:濟南市十佳公益心理諮詢師  閆鑫,男,漢族,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濟南市十佳公益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培訓師,職業素質課程講師,濟南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山東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齊魯工業大學、齊魯師範學院、山東交通學院、泰山學院「性格分析」課程講師,大學生職業規劃講師,靜心心理工作室諮詢師;  山東音樂臺動感991、iRadio975
  • 阿德勒心理學:你相信嗎?只要有足夠的勇氣,「過去」就不存在
    看看阿德勒的「勇氣」兩部曲我們就能知道答案。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和榮格被譽為「心理學三巨頭」,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2013年推出著作《被討厭的勇氣》以阿德勒思想理論做論述。從前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過去的意義是由現在的你決定的」,這也是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決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人是由於現在的「目的」製造出過去的「原因」。
  • 破除心理學迷信,從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開始
    可以說前三項是阿德勒的理論基礎,也是他的心理學價值觀,而第四項自卑與優越則是他所創造的觀察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方法論。如今很多心理分析當中,動輒就搬出「原生家庭」,或者機械的搜尋心理創傷,企圖找到問題的根源後,將心理問題連根拔起。
  • 《正面管教》前餐:阿德勒心理學
    說起心理學,三個牛逼的大人物是我們必須了解的: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如今的心理學上,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雖然教的很多,但是實際運用的並不多。離榮格心理分析距離較近的是沙盤心理治療,他也是現在流行藝術治療的理論基礎。
  • 釋夢團體 | 走進不曾接觸的自己
    團體老師:康欣康欣老師,心理學醫學雙重背景,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心身醫學部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河南省物理醫學學會中國心理學會會員,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師,沙盤心理治療師,精神分析師。中美認知行為治療高級心理治療師六年連續培訓,中德精神分析系統高級心理治療師三年連續培訓;參加沙盤心理治療三年連續培訓和危機幹預培訓,接受系統專業心理督導400小時。跟隨國醫大師趙國岑教授學習中醫情志病學,跟隨哈佛大學麥克萊恩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紐浩斯教授學習認知行為療法,長期接受歐洲、美國等國外著名專家督導。從事心理諮詢與治療近二十多年,累計心理治療超過一萬治療時,具有豐富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經驗。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感謝大家喜歡小編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也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一下,往後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心理學,探索更多關於人類心理的奧秘)前面小編介紹過弗洛伊德、榮格這兩位心理學家,現在小編和大家介紹一下與他們兩位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人之一的阿德勒以及他的個體心理學
  •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學習如何與父母重建良好的關係
    本書從照護者的角度出發,運用我多年研究的阿德勒心理學原理,探討如何減輕照護工作的負擔、如何與我們要守護的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阿德勒並未著書立說談及如何守護父母,此書是我在親身照護父親的過程中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思維實踐得出的結論。讀懂阿德勒心理學思維的原則、原理,能讓我們釐清各種問題的頭緒,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 使用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
    弗洛伊德的因果論一度成為各心理學家解決心理問題的鑰匙。也就是說,假如一個孩子幼年受到虐待,那麼由於這個經歷,孩子長大後誤入歧途、逃學,甚至割腕等自殘行為這個結果就無需驚訝了。所謂"父母用這樣的方法教育"並不會和"陽光和水"一樣對植物的成長取決定性作用,人的心理成長不會和植物的成長一樣簡單。這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曆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 阿德勒的人格心理發展觀
    核心提示:阿德勒(Adler A.)畢業於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後從事精神病學,因寫過贊同弗洛伊德觀點的論文而被邀加入精神分析學會,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他對人格心理的看法與弗洛伊德大相逕庭,不久便與弗洛伊德分離,自己創立了"個人心理學",阿德勒的理論強調人的積極品質和社會動機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