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國一粟
圖片(毛主席與黃梅戲《過界嶺》演員合影)
1958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毛主席看完戲後還稱讚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你們的採茶戲跟湖南的花鼓戲一樣,使本地人有親切感,喜聞樂見,是自然的。我這個湖南人,對你們的黃梅這個戲,也有親切感。藝術也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藝術要有民族特色、鄉土氣味……」
11月28日晚,大型古裝黃梅戲《青銅戀歌》在北京展演
湖北黃梅縣作為黃梅戲發源地,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推動黃梅戲文化傳承發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著「傳承弘揚,普及推廣」的理念,將黃梅戲特色文化融入學校素質教育之中,於2010年在全縣中小學開展「黃梅戲進校園」活動,在全縣中小學校開設黃梅戲教學課程。如今這項非遺戲曲文化傳承活動開展的怎麼樣了?又取得了哪些喜人的成績?記者帶著這些疑問,實地走訪了戲鄉黃梅縣黃梅戲劇院、段塘小學、八角亭中學、 黃梅三小等黃梅戲曲文化傳承組織單位。
原創出精品,戲唱海內外
在黃梅戲戲劇院辦公室,記者一行見到了頭天深夜從外地演出途中趕回接受採訪的黃梅戲劇院院長餘文新,餘文新院長介紹說:「黃梅戲劇院自1949年成立以來先後湧現出樂柯記、王藝修、胡亞莎、易春華、呂金姣等一批在黃梅戲藝術界享有很高聲譽的優秀表演藝術家;黃東風、周洪年、郭華陽、湛志龍、王慧君等一批代表當代水平的中青年演、編人才在舞臺上脫穎而出。
據了解,2006年,在國家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湖北黃梅縣申報的黃梅戲入選「傳統戲劇」名單。周洪年、吳紅軍等青年演員還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項目傳承人。半個世紀以來,黃梅戲劇院通過精心創作和改編演出了《於老四與張二女》、《邢繡娘》、《離巢鳳》、《守護真情》、《兌現》、《奴才大青天》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參加省以上重大演出和比賽64次,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大型演出活動,獲國際獎1項、國家獎4項、省級獎158項。」 2008年小戲《回門》赴芬蘭科沃拉市參加」中國文化周」活動,黃梅戲首次走出國門,受到國外觀眾熱烈歡迎和好評。
餘文新告訴記者,黃梅縣黃梅戲戲劇院2012年11月創作的大型禪宗人物黃梅戲劇《傳燈》,分別獲得2012年、2013年、2014年國家級與省級優秀劇目大獎17項。據悉,《傳燈》於2015年10月28日首次走進寶島臺灣,先後在臺北市、高雄市和苗慄市巡演, 演出期間,許多臺灣同胞被劇情感染,伴隨著現場熱烈的掌聲,留下了感動的淚水。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戲曲文化的同時,增強了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黃梅戲戲劇院堅持「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創新發展思路。自2006年以來,黃梅戲劇院對搜集整理的傳統劇本、樂譜再加工,改編、復排傳統劇目大戲11本,小戲31出,精品劇本曲目頻出,讓黃梅戲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戲因人傳」,黃梅戲非遺的傳承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發展和壯大。據了解,黃梅戲劇院自建團以來共舉辦10期黃梅戲學員班,招收學員191人,送往進修職員36人。注重人才培養,定期特邀、聘請國內著名戲曲專家來院授課、導演復排傳統劇目達16人次。通過非遺黃梅戲傳承人及老演員分批分組、定時定點,對院內青年演職人員進行相關技藝知識的傳授,杜絕藝術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在非遺傳承人及老藝人的「傳、幫、帶」讓一批能創作、能表演的年輕傳承人接過了「接力棒」,煥發非遺文化新的生機與活力。
戲進校園,讓非遺文化薪火相傳
黃梅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青少年群體的培養。2010年由黃梅縣委宣傳部牽頭聯合黃梅縣教育局、黃梅縣文化局開始推進「黃梅戲進校園」工作,組織黃梅戲劇院與黃梅戲非遺中心相關單位人員專家編寫了「黃梅戲進校園」中、小學校本教材「黃梅飄香」。黃梅戲劇院作為黃梅戲主要傳承發展單位,堅持常年安排演職員工進校園,為教師、學生講解黃梅戲知識,教他們唱黃梅戲經典唱段,排練黃梅戲節目。每年甄選優秀劇目受邀參加縣市省國家級文化藝術節比賽匯演,屢獲各項文藝大獎及榮譽。加強了黃梅廣大青少年對黃梅戲的興趣,更激發了他們唱響家鄉戲,熱愛故土、熱愛黃梅戲的濃厚情懷。
「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丟下一粒籽,發了一顆芽,麼杆子麼葉,開的什麼花?結的什麼籽?磨的什麼粉?做的什麼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餵呀…………一段悅耳動聽,字正腔圓的黃梅戲經典唱段《對花》從黃梅縣蔡山鎮段塘中心小學舞蹈活動室裡飄出窗外,我們循著悠美的曲聲來到舞蹈活動室,看著眼前由幾張舊課桌和兩個發出絲絲雜音的陳舊音響拼湊起來的簡陋舞蹈活動室,一群穿著戲服,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模有樣的排練黃梅戲,她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腔,絲毫沒有因舞蹈活動室的簡陋而受影響。在休息間隙,今年十歲的王心婷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喜歡黃梅戲,每天放學回家都會給爸媽唱上一段黃梅戲。她說我的理想是長大了當一名黃梅戲演員,也要去國家大劇院表演黃梅戲。老師告訴筆者,王心婷是全校唱黃梅戲唱的最好的學生,每次參加文藝匯演都是她主唱。
該校校長王國庸向我們介紹,該中心小學屬於九年制義務教育農村學校,學生大部分是農村留守兒童。自從學校開設了黃梅戲特色興趣班,學校聘請已退休黃梅戲演員擔任專業授課老師,定期來校傳授黃梅戲。有了專業老師的授課,學生們學戲興趣普遍高漲,排演的節目多次獲得文藝匯演獎項,在16年的全縣中小學文藝匯演比賽中分別獲得一二等獎佳績。2016年在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文新廣局等單位的支持下,段塘中心小學被列為「黃梅戲進校園」試點特色教育學校,有了上級管理部門的支持,未來學生們學戲的環境好了,上臺展示自我的機會多了,業餘生活豐富了。
在八角亭中學舞蹈室裡七個小仙女正在翩翩起舞贊人間,原來是該校八年級學生正在音樂老師指導下排練黃梅戲經典曲目《七仙女·鵲橋四贊》。該校校長樂雄成介紹,學校十分重視文化藝術教育,開設19個特色興趣班級,黃梅戲是特色興趣班之一,通過特色興趣班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生戲曲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髓。10月31日該校排演的節目《 七仙女·鵲橋四贊 》在黃岡市黃梅戲大劇院參加由黃岡市委宣傳部、黃岡市教育局、黃岡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共同舉辦的「黃岡黨旗紅----傳承好戲曲,喜慶十九大」全市戲曲進校園成果匯演活動,與黃岡中學等27所市縣區學校同臺競技,獲得中學組三等獎。
黃梅三小自2010年建校以來就非常重視黃梅戲戲曲文化在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學校通過製作黃梅戲宣傳欄、利用班班通播放黃梅戲經典唱段、邀請縣黃梅戲劇院演員走進校園表演,舉行黃梅戲「藝術人生」訪談活動等,讓師生走近家鄉的黃梅戲,感受黃梅戲的藝術魅力。2016年12月,該校自編自排的原創黃梅戲節目《逛校園》經過層層選拔,代表黃岡市參加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教育廳聯合主辦的「湖北省校園戲曲展演」活動並獲得小學組二等獎。
夯實傳承基礎,增強文化自信
2014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黃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縣長許正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黃梅,是黃梅戲的故鄉。學黃梅戲要從娃娃抓起,要形成「人人都懂戲、個個會唱戲」的濃厚氛圍。目前,黃梅戲進校園工作已在全縣各中小學校紮實開展,實現了學生參與、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教學全程推進,下一步將繼續鞏固現有工作成果,整合全縣黃梅戲劇團、民間團體組織和社會資源傳承黃梅戲,推廣黃梅戲。讓黃梅戲曲文化傳承之路走的更長更遠。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使黃梅戲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近年來,黃梅縣積極推進「黃梅戲進校園」活動,在全縣中小學實行全覆蓋,各個學校全部組建了黃梅戲演唱藝術興趣小組,黃梅戲成為許多學校的特色亮點。黃梅一小、黃梅三小、獨山鎮小、濯港鎮小、小池鎮一小、蔡山段塘小學和八角亭中學等學校的黃梅戲特色創建工作得到省、市委宣傳部和教育部門的好評。積極利用電視臺、報社、社交新媒體等媒體平臺展示宣傳黃梅戲進校園工作成果,激發廣大師生學唱黃梅戲的積極性,縣教育局、縣文化局和各類學校積極尋找機會,廣泛搭建展示平臺。每兩年一屆的全縣中小學美育節把選送黃梅戲節目作為規定要求,設立黃梅戲節目專項獎項。各學校也都把黃梅戲納入校園文化節的內容;縣廣播電視臺設立專題專欄,對中小學黃梅戲節目進行展播;每年縣文化局和教育局聯合舉辦全縣中小學生黃梅戲演唱比賽活動,各鄉鎮中心學校和縣直學校層層選拔,優中選優,以最好的節目參加展演活動,全面展示黃梅戲進校園年度成果。
「戲曲進校園」是對文化傳承的擔當,也是文化自信的增強。「黃梅戲進校園」活動,豐富了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和文化自信,使他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黃梅戲,有助於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中圖片來源:黃岡教育圈 黃梅微訊 黃梅戲戲劇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