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點|戲唱古今增自信 黃梅飄香有傳承

2020-12-25 神州見聞

文/大國一粟

圖片(毛主席與黃梅戲《過界嶺》演員合影)

1958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毛主席看完戲後還稱讚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你們的採茶戲跟湖南的花鼓戲一樣,使本地人有親切感,喜聞樂見,是自然的。我這個湖南人,對你們的黃梅這個戲,也有親切感。藝術也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藝術要有民族特色、鄉土氣味……」

11月28日晚,大型古裝黃梅戲《青銅戀歌》在北京展演

湖北黃梅縣作為黃梅戲發源地,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推動黃梅戲文化傳承發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著「傳承弘揚,普及推廣」的理念,將黃梅戲特色文化融入學校素質教育之中,於2010年在全縣中小學開展「黃梅戲進校園」活動,在全縣中小學校開設黃梅戲教學課程。如今這項非遺戲曲文化傳承活動開展的怎麼樣了?又取得了哪些喜人的成績?記者帶著這些疑問,實地走訪了戲鄉黃梅縣黃梅戲劇院、段塘小學、八角亭中學、 黃梅三小等黃梅戲曲文化傳承組織單位。

原創出精品,戲唱海內外

在黃梅戲戲劇院辦公室,記者一行見到了頭天深夜從外地演出途中趕回接受採訪的黃梅戲劇院院長餘文新,餘文新院長介紹說:「黃梅戲劇院自1949年成立以來先後湧現出樂柯記、王藝修、胡亞莎、易春華、呂金姣等一批在黃梅戲藝術界享有很高聲譽的優秀表演藝術家;黃東風、周洪年、郭華陽、湛志龍、王慧君等一批代表當代水平的中青年演、編人才在舞臺上脫穎而出。

據了解,2006年,在國家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湖北黃梅縣申報的黃梅戲入選「傳統戲劇」名單。周洪年、吳紅軍等青年演員還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項目傳承人。半個世紀以來,黃梅戲劇院通過精心創作和改編演出了《於老四與張二女》、《邢繡娘》、《離巢鳳》、《守護真情》、《兌現》、《奴才大青天》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參加省以上重大演出和比賽64次,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大型演出活動,獲國際獎1項、國家獎4項、省級獎158項。」 2008年小戲《回門》赴芬蘭科沃拉市參加」中國文化周」活動,黃梅戲首次走出國門,受到國外觀眾熱烈歡迎和好評。

餘文新告訴記者,黃梅縣黃梅戲戲劇院2012年11月創作的大型禪宗人物黃梅戲劇《傳燈》,分別獲得2012年、2013年、2014年國家級與省級優秀劇目大獎17項。據悉,《傳燈》於2015年10月28日首次走進寶島臺灣,先後在臺北市、高雄市和苗慄市巡演, 演出期間,許多臺灣同胞被劇情感染,伴隨著現場熱烈的掌聲,留下了感動的淚水。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戲曲文化的同時,增強了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黃梅戲戲劇院堅持「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創新發展思路。自2006年以來,黃梅戲劇院對搜集整理的傳統劇本、樂譜再加工,改編、復排傳統劇目大戲11本,小戲31出,精品劇本曲目頻出,讓黃梅戲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戲因人傳」,黃梅戲非遺的傳承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發展和壯大。據了解,黃梅戲劇院自建團以來共舉辦10期黃梅戲學員班,招收學員191人,送往進修職員36人。注重人才培養,定期特邀、聘請國內著名戲曲專家來院授課、導演復排傳統劇目達16人次。通過非遺黃梅戲傳承人及老演員分批分組、定時定點,對院內青年演職人員進行相關技藝知識的傳授,杜絕藝術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在非遺傳承人及老藝人的「傳、幫、帶」讓一批能創作、能表演的年輕傳承人接過了「接力棒」,煥發非遺文化新的生機與活力。

戲進校園,讓非遺文化薪火相傳

黃梅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青少年群體的培養。2010年由黃梅縣委宣傳部牽頭聯合黃梅縣教育局、黃梅縣文化局開始推進「黃梅戲進校園」工作,組織黃梅戲劇院與黃梅戲非遺中心相關單位人員專家編寫了「黃梅戲進校園」中、小學校本教材「黃梅飄香」。黃梅戲劇院作為黃梅戲主要傳承發展單位,堅持常年安排演職員工進校園,為教師、學生講解黃梅戲知識,教他們唱黃梅戲經典唱段,排練黃梅戲節目。每年甄選優秀劇目受邀參加縣市省國家級文化藝術節比賽匯演,屢獲各項文藝大獎及榮譽。加強了黃梅廣大青少年對黃梅戲的興趣,更激發了他們唱響家鄉戲,熱愛故土、熱愛黃梅戲的濃厚情懷。

「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丟下一粒籽,發了一顆芽,麼杆子麼葉,開的什麼花?結的什麼籽?磨的什麼粉?做的什麼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餵呀…………一段悅耳動聽,字正腔圓的黃梅戲經典唱段《對花》從黃梅縣蔡山鎮段塘中心小學舞蹈活動室裡飄出窗外,我們循著悠美的曲聲來到舞蹈活動室,看著眼前由幾張舊課桌和兩個發出絲絲雜音的陳舊音響拼湊起來的簡陋舞蹈活動室,一群穿著戲服,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模有樣的排練黃梅戲,她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腔,絲毫沒有因舞蹈活動室的簡陋而受影響。在休息間隙,今年十歲的王心婷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喜歡黃梅戲,每天放學回家都會給爸媽唱上一段黃梅戲。她說我的理想是長大了當一名黃梅戲演員,也要去國家大劇院表演黃梅戲。老師告訴筆者,王心婷是全校唱黃梅戲唱的最好的學生,每次參加文藝匯演都是她主唱。

該校校長王國庸向我們介紹,該中心小學屬於九年制義務教育農村學校,學生大部分是農村留守兒童。自從學校開設了黃梅戲特色興趣班,學校聘請已退休黃梅戲演員擔任專業授課老師,定期來校傳授黃梅戲。有了專業老師的授課,學生們學戲興趣普遍高漲,排演的節目多次獲得文藝匯演獎項,在16年的全縣中小學文藝匯演比賽中分別獲得一二等獎佳績。2016年在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文新廣局等單位的支持下,段塘中心小學被列為「黃梅戲進校園」試點特色教育學校,有了上級管理部門的支持,未來學生們學戲的環境好了,上臺展示自我的機會多了,業餘生活豐富了。

在八角亭中學舞蹈室裡七個小仙女正在翩翩起舞贊人間,原來是該校八年級學生正在音樂老師指導下排練黃梅戲經典曲目《七仙女·鵲橋四贊》。該校校長樂雄成介紹,學校十分重視文化藝術教育,開設19個特色興趣班級,黃梅戲是特色興趣班之一,通過特色興趣班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生戲曲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髓。10月31日該校排演的節目《 七仙女·鵲橋四贊 》在黃岡市黃梅戲大劇院參加由黃岡市委宣傳部、黃岡市教育局、黃岡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共同舉辦的「黃岡黨旗紅----傳承好戲曲,喜慶十九大」全市戲曲進校園成果匯演活動,與黃岡中學等27所市縣區學校同臺競技,獲得中學組三等獎。

黃梅三小自2010年建校以來就非常重視黃梅戲戲曲文化在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學校通過製作黃梅戲宣傳欄、利用班班通播放黃梅戲經典唱段、邀請縣黃梅戲劇院演員走進校園表演,舉行黃梅戲「藝術人生」訪談活動等,讓師生走近家鄉的黃梅戲,感受黃梅戲的藝術魅力。2016年12月,該校自編自排的原創黃梅戲節目《逛校園》經過層層選拔,代表黃岡市參加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教育廳聯合主辦的「湖北省校園戲曲展演」活動並獲得小學組二等獎。

夯實傳承基礎,增強文化自信

2014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黃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縣長許正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黃梅,是黃梅戲的故鄉。學黃梅戲要從娃娃抓起,要形成「人人都懂戲、個個會唱戲」的濃厚氛圍。目前,黃梅戲進校園工作已在全縣各中小學校紮實開展,實現了學生參與、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教學全程推進,下一步將繼續鞏固現有工作成果,整合全縣黃梅戲劇團、民間團體組織和社會資源傳承黃梅戲,推廣黃梅戲。讓黃梅戲曲文化傳承之路走的更長更遠。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使黃梅戲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近年來,黃梅縣積極推進「黃梅戲進校園」活動,在全縣中小學實行全覆蓋,各個學校全部組建了黃梅戲演唱藝術興趣小組,黃梅戲成為許多學校的特色亮點。黃梅一小、黃梅三小、獨山鎮小、濯港鎮小、小池鎮一小、蔡山段塘小學和八角亭中學等學校的黃梅戲特色創建工作得到省、市委宣傳部和教育部門的好評。積極利用電視臺、報社、社交新媒體等媒體平臺展示宣傳黃梅戲進校園工作成果,激發廣大師生學唱黃梅戲的積極性,縣教育局、縣文化局和各類學校積極尋找機會,廣泛搭建展示平臺。每兩年一屆的全縣中小學美育節把選送黃梅戲節目作為規定要求,設立黃梅戲節目專項獎項。各學校也都把黃梅戲納入校園文化節的內容;縣廣播電視臺設立專題專欄,對中小學黃梅戲節目進行展播;每年縣文化局和教育局聯合舉辦全縣中小學生黃梅戲演唱比賽活動,各鄉鎮中心學校和縣直學校層層選拔,優中選優,以最好的節目參加展演活動,全面展示黃梅戲進校園年度成果。

「戲曲進校園」是對文化傳承的擔當,也是文化自信的增強。「黃梅戲進校園」活動,豐富了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和文化自信,使他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黃梅戲,有助於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中圖片來源:黃岡教育圈 黃梅微訊 黃梅戲戲劇院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文化·視點】皮影戲的眾多流派
    【文化·視點】皮影戲的眾多流派  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中,形成了不同流派。比如有:  環縣道情皮影戲: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優美獨特的道情音樂唱腔和精湛的皮影製作及表演上。戲班演出時,前臺一人挑杆表演,並承擔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後臺四五人伴奏並「嘛簧」,一唱眾和,粗獷高亢,獨具風格。其伴奏樂器有四弦、漁鼓、甩梆子、簡板等,音色獨特。現流存的數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構思奇妙、雕刻細膩逼真,有極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在安徽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拍攝    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出品,江蘇蘇州傳視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戲曲文化紀錄片《中國有戲》日前已結束拍攝,進入最後的製作階段。作為《中國有戲》的出品方,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紀錄片項目是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的有機結合體,它藉助鏡頭來傳播我國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並詳實反映了中國傳統戲曲劇種的現狀。通過紀錄片,許多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可以更多地了解戲曲文化,更深入地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傳統。
  • 慶元網丨學習菇民戲 傳承香菇文化
    「12名同學每天都準時到音樂室開展菇民戲《拾玉鐲》排練。」日前,縣實驗小學老師林春燕在指導學生學習菇民戲。為使菇民戲發揚光大,縣實驗小學從2012年開始教學生唱香菇山歌,「唱響菇鄉山歌」也成為了孩子們大課間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一部分。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黃梅一中」校史沿革
    一百年,歷任學校領導殫精竭慮,艱苦創業,矢志興學,引領黃梅-中這艘巨輪一路劈波斬浪,高歌向前: 一百年,歷代教師嘔心瀝血,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為百年一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清風雅韻,鑄起了一座又一座精神豐碑。一百年,五萬學子勤學奮進,行健不息,憂樂天下,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進步。
  • 平江皮影戲的頑強生命力
    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鍾四海告訴記者,目前平江縣有100多支皮影戲隊伍,遍及各鄉鎮,表演人員近300人。  懂得欣賞皮影戲的人不多  平江人稱皮影戲為「影戲」,它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製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
  • 愛上「非遺」文化!貴安唱地戲的年輕人
    地戲是貴安新區民間傳統文化娛樂的主要內容之一,近年來,為讓有多年歷史的貴安地戲文化發展傳承下去,有這樣一群當地的戲曲愛好者在唱曲和表現方式上不斷創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支隊伍。摘下地戲裝扮,沒想到露出的竟是一張張青澀的臉龐。原來,這群小夥子從小耳濡目染,對地戲產生由衷地喜愛。別看他們年紀小,學習地戲可有段時間了。其中最小的一名地戲學徒王勝林,今年才19歲。貴安新區黨武鎮葵林村村民 王勝林:我11歲時接觸到地戲,當時看到的年輕人比較少,我就想加入其中,想把它傳承下去。
  • 京劇是國粹,豫劇是地方戲,為啥總感覺唱豫劇的比唱京劇的人多?
    從受眾數量來看,作為國劇的京劇擁有的觀眾,一定是比地方戲豫劇也就是河南梆子要多很多的。但問題在於,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是唱豫劇的人比唱京劇的人還要多呢?這與這些年電視上總能看到大人孩子演唱豫劇的節目有關。最起碼相對於其他地方戲種,豫劇的受眾面還是相當廣的。
  • iTV「有戲安徽」專區上線 新媒體展示戲曲文化
    9月22日下午,安徽演藝集團與中國電信安徽分公司戰略合作籤約暨iTV「有戲安徽」專區上線儀式在合肥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虞愛華出席並宣布「有戲安徽」專區上線。  「有戲安徽」專區以「安徽超清iTV」和「安徽iTV手機客戶端」為載體,以安徽省傳統戲曲為主要內容,兼具話劇、歌舞、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現場直播、視頻點播等方式,多視角全方位呈現我省傳統文化特別是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該專區將覆蓋全省超過500萬家庭用戶和近百萬手機用戶,能夠提供票務訂購、信息查詢等多種服務,並通過投票、點讚、分享、名家對話等形式,與用戶加強互動交流。
  • 肅寧融媒 | 非遺傳承:肅寧武術戲
    肅寧武術戲是河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明隆慶年間,肅寧武師張子謙率其家人,進京賣藝,結識了南方某崑曲劇團,後又同臺演出,時唱時打,多種形式不斷融合,形成最初的武術戲。後張子謙因故率班回到肅寧,當地百姓喜聞樂見,因此附近的高陽、河間等地紛紛效仿,武術戲紅極一時。
  • 有戲安徽
    近日,由安徽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安徽大學黃梅之家協會策劃發起,安徽大學教務處、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聯合主辦的「駙馬配天仙——校園青春版黃梅戲名劇展演」活動在安徽大學磬苑校區藝術樓小劇場隆重舉行。
  • 多圖|傳承書法文化,寮步石步小學師生現場揮毫書墨飄香
    為此,學校以書法和閱讀為兩個重要抓手,堅持文化傳承,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環境。學校先後被授予「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廣東省書法特色教學與創作基地」「廣東省第三屆藝術特色學校」「東莞市書法教育名校」「東莞市硬筆書法教學基地」「寮步鎮書法教育五星級特色學校」等稱號。
  • 安徽黃梅戲「飄香」休斯敦 演繹新編《六尺巷》
    5月16日,由德克薩斯州安徽同鄉會、安徽省僑務辦公室及安徽省海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休斯敦中國人活動中心及美南山東同鄉會等19個華人社團協辦的黃梅飄香休斯敦晚會在休斯敦浸會大學禮堂舉行,來自中國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藝術家們為華僑華人及美國友人奉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戲劇盛宴
  • 李錦記飄香龍舟宴,傳承中國味
    飄香的飯桌上,鮮美的舊莊蠔油、香濃的XO醬、別具風味的蒜蓉辣椒醬……充滿濃濃中國味的李錦記明星醬料為人們帶來一個接一個的味蕾驚喜,伴隨著宴席上的歡聲笑語成為人們端午的美好記憶。 李錦記多款經典產品飄香龍舟宴,帶來傳統中國味道 俗話說:吃過龍舟飯,全年龍精虎猛。
  • 讓歷久彌新的本土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生機
    由靖西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靖西中學承辦的中國科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農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項目地方特色活動課《唱靖西山歌,我為家鄉代言》如期開課,靖西30名壯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來到美麗的舊州景區,通過了解歷久彌新的本土文化,自主合作探究,為家鄉代言。
  • 「木偶之鄉」名副其實 文化瑰寶古城傳承(組圖)
    轄33個鄉鎮,境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1991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資中有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其中木偶藝術是知名文化品牌,享譽海內外,俗稱『木偶之鄉』。」  以上,是資中申報「中型杖頭木偶戲」為國家級非遺名錄時填寫的資料。  據資中縣誌記載,清光緒年間,資州木偶戲頗為興盛,有「金泰班」、「玉祥班」、「龍泉班」等戲班活躍在城鄉。
  • 粽葉飄香迎端午 親子誦讀展家風——柳城縣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
    粽葉飄香迎端午 親子誦讀展家風——柳城縣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 2020-06-26 03: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農民唱皮影戲50年,祖上殺一頭牛做皮影,他下定決心要傳承
    做皮影費了很大勁兒了,一共有20多個樣式,還有十來個是道具,從祖上一直傳到現在,這都是我的心肝寶貝,不演戲的時候就鎖在柜子裡。皮影戲的劇目有《西遊記》、《跪寒鋪》、《罵殿》、《二進宮》等幾十部戲,其中西遊記裡的《通天河》是演出最多的。
  • 「非遺傳承人」邵誌慶:我唱花燈戲,我從貴州來
    她唱的是貴州家鄉味道的「文化特產」——花燈戲。「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囉喂,總書記的報告呀鼓舞人心囉喂,總書記來到貴州團依吆子喂,貴州人民呀齊歡騰囉喂。跨進新時代呀,譜寫新篇章呀,萬眾一心跟黨走喲,共迎輝煌、共迎輝煌囉!」黨的十九大代表,貴州花燈戲傳承人邵誌慶。圖為邵誌慶榮獲「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
  • 味道昆明:匠心傳承 臭豆腐飄香
    呈貢臭豆腐非遺傳人李勇至今都沿用傳統手工藝製作臭豆腐。   經過在傳承中創新,有近700戶村民的呈貢七步場社區把從前自家餐桌上的臭豆腐通過煎、炸、煮、燉多種烹飪形式,發展成了「上得廳堂」的豆腐宴。如今,全社區13家豆腐宴餐廳日均能吸引5000食客前往消費。日前,七步場社區舉辦了以「品豆腐百味,揚非遺文化」為主題的豆腐文化節,更是把曾經僅在集市零售的小本生意升級到了文化旅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