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匠心傳承 臭豆腐飄香
呈貢臭豆腐非遺傳人李勇至今都沿用傳統手工藝製作臭豆腐。
呈貢七步場臭豆腐「聞之味臭,食之異香」。
製作呈貢臭豆腐要把井水浸泡後的黃豆打碎。
勾兌滷水和石膏。
七步場社區舉辦的豆腐文化節。
豆漿放入適量的滷水和石膏,攪勻後變成豆腐腦,這個過程叫點豆腐。
豆漿冷卻後表面層形成豆腐皮。
豆渣也可以做出美味又營養的菜餚。
豐盛、美味的七步場豆腐宴。
豆腐腦用紗布包裹,經過擠壓、收水變成板豆腐。
昆明人說起去哪吃最道地的臭豆腐,總會津津樂道地說:「呈貢七步場。」
經過在傳承中創新,有近700戶村民的呈貢七步場社區把從前自家餐桌上的臭豆腐通過煎、炸、煮、燉多種烹飪形式,發展成了「上得廳堂」的豆腐宴。如今,全社區13家豆腐宴餐廳日均能吸引5000食客前往消費。日前,七步場社區舉辦了以「品豆腐百味,揚非遺文化」為主題的豆腐文化節,更是把曾經僅在集市零售的小本生意升級到了文化旅遊的高度。
呈貢七步場古名渠卜場,諧音為七卜場,彝語意為產稻穀的凹子,有大小二塘子。為取豐收快樂之意,清初曾名為豐樂村,後改為七步場。七步場人除世世代代辛勤耕種勞作之外,還精於一門手藝——手工製作臭豆腐。
七步場手工製作的臭豆腐質地細膩,聞之味臭,食之異香,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據1992年版《呈貢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七步場生產板豆腐、滷腐、臭豆腐,興盛時加工豆腐者一二百戶,名馳四鄉……除省內銷售外還遠銷中國香港、尚比亞、坦尚尼亞等地。」
幾百年過去了,在如今的七步場,仍然可以看到人們沿用傳統手工藝製作臭豆腐。
來到七步場社區,呈貢臭豆腐非遺傳承人李勇和兒子李志剛開的豆腐宴餐廳——保記豆腐宴很是受人歡迎。餐廳斜對面小巷裡的一間土房是李勇家的豆腐坊,豆腐坊內的牆面已經被長年累月的蒸汽燻得微黃。用於做豆漿的工具還是李勇用了幾十年的「老夥計」:煮漿的還是柴火灶,磨豆的還是老石磨。每天清晨5點,李勇準時鑽進豆腐坊,開始重複他做了大半輩子的工序。
選擇上好的大豆,經過去皮篩選、井水浸泡、濾漿去渣、柴火煮沸、滷水點制、石墩壓制、自然發酵等十多道繁雜工序精製,一粒粒飽滿的黃豆在李勇的巧手下變成了遠近聞名的「保記」臭豆腐。李勇說,做豆腐的水質格外重要。七步場有一口歷史久遠的水井,井水出了名的溫潤、甘甜。清甜的水浸透飽滿圓潤的黃豆,研磨出潔白的汁水,再加上李勇嫻熟的技藝,做出來的豆腐觀之潔白、撫之柔嫩、食之清香,臭豆腐更是一絕,不管用何種方法來烹飪,都是美味。
李勇說,做豆腐過程中,磨豆成漿、水分添加、點滷時機,都有講究。但至於比例和方法,李勇強調,只有長年累月的經驗和手感,並沒有什麼秘訣。
而這種「手感」也是李勇從小跟在父親李保仁身邊,認真練習才得以傳承。這種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手感」的背後,是最樸實的汗水、最真誠的工序,以及耐得住寂寞的心性,是數百年前傳承下來的「匠心」製作。
七步場社區主任晉文明介紹,目前,七步場社區共有這樣的手工豆腐作坊十多家,豆腐製作專業人員150餘人,日均生產豆腐製品6000公斤以上。為了守護、傳承好這樣的傳統,七步場社區還建造了「豆腐博物館」。因此,今天到七步場,遊客吃到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這舌尖上的百年歷史和匠心傳承!(記者趙偉/圖 萬婭/文)
(責編:徐前、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