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國粹,豫劇是地方戲,為啥總感覺唱豫劇的比唱京劇的人多?

2020-12-19 心鑫愛娛樂

從受眾數量來看,作為國劇的京劇擁有的觀眾,一定是比地方戲豫劇也就是河南梆子要多很多的。但問題在於,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是唱豫劇的人比唱京劇的人還要多呢?這與這些年電視上總能看到大人孩子演唱豫劇的節目有關。最起碼相對於其他地方戲種,豫劇的受眾面還是相當廣的。

京劇的影響力更廣

京劇被稱為京劇,其實它並不是地方戲,而是徽班等演出團體在乾隆年間進京之後,逐漸發展而來,因為最終誕生在北京,才被稱為京劇。京劇的地位很高,歷史上出過梅蘭芳、周信芳這樣的藝術大師,還出現過《四郎探母》、《霸王別姬》、《鎖麟囊》這樣的經典作品,因此被尊為國劇,在中國和世界上都具有影響力。

而豫劇是地方戲,它發源於河南,後來流行於河南省和它周圍的一些地市,在地方戲當中屬於受眾群比較廣的,但總「廣」不過京劇。豫劇也出過大師,最典型的就是常香玉,代表作品包括《花木蘭》和《朝陽溝》等。但總體來說,不管從流派上、代表人物上,還是代表作品上,豫劇還是無法與京劇相比。

群眾基礎和熱愛程度不同

但關鍵點在於,群眾基礎和對它的熱愛程度。由於京劇並非北京的地方戲,北京人對京劇有熱愛的,但並不像河南人對土生土長的豫劇愛得那麼深。河南衛視專門辦了一個戲曲節目《梨園春》,這個節目1994年開播,到現在已經長達25年,收視率直到現在依然不低,這說明什麼,就說明豫劇在河南經久不衰,25年很多人出生長大,他們是聽著豫劇和唱著豫劇長大的。

從《梨園春》和很多戲曲節目看,上臺唱豫劇的人非常多,尤其小孩子,唱得都有模有樣。一般採訪中都顯示,這些孩子的家裡人非常喜歡豫劇,有的三代人都會唱,影響到孩子從小也跟著學會了。這樣的群眾基礎,是京劇和很多地方戲無法比擬的。河南人對豫劇從內心生發出來的愛,也是很多其他劇中的迷比不了的。

門檻不同掌握難易不同

將兩個劇種進行比較,也能看出很大不同。學京劇還有學豫劇,兩者還是有不同的門檻。京劇相對來說旋律悠長,有的高音還非常高,劇情不像豫劇那樣貼近百姓生活,因此對於小孩子和初學者來說,最早不是很容易把握。

而豫劇則正好相反,尤其對於河南人來說,唱豫劇就像平時說話,也不用學什麼湖廣音、中州韻,因此就很容易上手,再加上一些天分,很快就可以有模有樣,這是容易帶給人成功感的。

傳統戲曲傳承期待後來人

其實不管是京劇還是豫劇,我國的傳統戲曲傳承還是不夠,年輕人的目光更多被抖音和快手吸引,被嘻哈吸引,被小鮮肉的流行歌曲吸引,優美的傳統戲曲很容易丟失。

一種文化如何才具有吸引力,不是光培養欣賞它的觀眾,更主要是培養後來人學習它,傳承它,這樣它們才能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一個中國國粹,一個地方戲曲,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作為當之無愧的國粹,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深刻印象之一。而發源於河南開封的豫劇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奇怪的是名聲較小的它看起來竟比京劇更受歡迎,為此不少人感嘆:大師無數的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 國粹小科普:生旦淨末醜等京劇英文詞彙
    京劇(Peking Opera)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另外四種分別為越劇(Yue Opera)、黃梅戲(Huangmei Opera)、評劇(Ping Opera)和豫劇(Henan Opera)。京劇的前身的徽劇(Anhui Opera)。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臺灣豫劇團的前身可追溯到誕生在越南富國島上的「中州豫劇團」,1953年漂洋過海到高雄左營落地生根,至今耕耘超過一甲子。王海玲說,她學戲時,豫劇團裡八成是河南人,後來老一輩逐漸退休,「現在團裡50多人只剩下半個河南人,就是我女兒,因為我先生是河南人。」女兒劉建華半路出家,跟王海玲當年一樣是鬧「家庭革命」出來的。王海玲深知學戲苦,不讓女兒學戲。
  • 陳素真與她的豫劇時代
    其實四大名旦等京劇的一些名角兒,這些在開封都看過,開封的戲園子常年都有京劇名家過碼頭,少則三五日,多則半個月,這些劇目看的不算稀罕了。來北京的主要目的倒不是進戲園看角兒,是要學習更成熟的京劇的武戲、及做工身段。在嗓子塌中期把這些戲劇基本功完善,期待他日東山再起。
  • 最美國粹——《戲曲》
    提到戲曲,大家都知道是我國的國粹,同樣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種類也非常之多。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國著名的國粹吧。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那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這五大戲曲劇種吧。首先來了解一下京劇。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
    圖為臺灣豫劇團經典劇目《楊金花》宣傳照,圖左為名角王海玲。(資料圖片)圖為臺灣豫劇團新編戲《飛馬行》宣傳照。 (資料圖片)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說起豫劇,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
  • 《西廂記》從元雜劇到河南豫劇的傳奇延續
    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文採斐然,情節上也是引人入勝,給人以詩情畫意般美的享受。《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被明代的李日華改編成南曲《西廂記》,清代以後崑曲、京劇等各種地方戲都在演出,而且對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詞警芳心」即直接關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圖為臺灣豫劇團經典劇目《楊金花》宣傳照,圖左為名角王海玲。(資料圖片)圖為臺灣豫劇團新編戲《飛馬行》宣傳照。(資料圖片)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說起豫劇,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
  • 海大老教授登臺唱京劇:要讓年輕人也愛上國粹藝術
    今年,中國海洋大學的退休教師們要給自己過一個不一樣的節日,戲迷票友登臺亮相,老教授們演繹起經典的京劇選段,讓年輕教師和學子看到了講臺外老教授們的風採。信網(熱線0532-80889431)了解到,除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退休老教師們也希望通過表演京劇的形式,向現在的年輕人傳播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精粹。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我們現在的年輕觀眾反倒比老觀眾多。」   「劇團在臺灣每個區域、每所學校幾乎都設有聯絡窗口,以高中和大學為主,會長期去經營。在演兒童劇時,也會走進幼兒園和小學。去校園就以創新戲推廣為主。有時會去社區大學,那裡年齡大的人比較多,傳統戲也會到那裡做推廣。」彭宏志說。   「我們以前在創作上走的路子是以傳統為主、創新為輔,現在有反轉的趨勢。」
  • 尹正致敬張國榮唱京劇,這款金庸帶玩家成京劇名角
    《神鵰俠侶2》聯動國粹京劇,打動玩家了解京劇之美要說今年最火的電視劇是什麼,那肯定就是《鬢邊不是海棠紅》啦。尹正出演的商細蕊那叫一個驚豔,尹正本身就是張國榮的粉絲,劇中更是頗有當初哥哥出演程蝶衣的戲痴神韻。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國京劇
    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其中京劇又極容易在考試中出現。
  • 「京劇潤童心,國粹我傳承」
    天山第一小學以濃濃的國粹味道開啟2020開學第一課,以「京劇潤童心,國粹我傳承」為主題,讓國粹藝術走進學校,走進孩子。我們邀請到上海京劇院老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京劇「梅蘭芳」金獎得主李軍老師為孩子們講一講京劇歷史、唱一唱京劇歌曲、談一談中華文化
  • 國粹京劇 | 堅定文化自信 鑄就民族文化之魂
    中國戲劇藝術、國粹的典型代表京劇國粹·京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京劇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曾稱平劇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 京劇是國粹,桌球是國粹,未來,羽毛球也可以是國粹!
    京劇是國粹,桌球也是國粹,我想未來的某一天,羽毛球是否也可以成為國粹呢?京劇的功課有「四功五法」之說,所謂四功,就是唱、念、做、打,而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了。「四功」中的唱、念、做、打很好理解,唱即唱腔,念是指道白,做則是指舞臺上的各種手勢動作,打專指武生在舞臺上的打鬥功夫。至於「五法」,一般的解釋是,手指手勢,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臺步,其中「法」是指戲曲表演所不能背離的規矩和法度,它是演員在舞臺上展現戲曲表演意境和神韻的基本原則。
  • 京劇還能這樣唱 上海非遺傳承人用英文推廣國粹藝術
    當臺上《法門寺》、《打城隍》、《玉春堂》等十餘出經典唱段引得臺下老戲迷拍手叫好時,作為最末「彩蛋」出現的英文版《搜孤救孤》卻讓所有觀眾感到驚訝,京劇還能這樣唱?、日文等外語元素,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京劇魅力,也與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人文精神相契合。」
  • 豫劇要上郵票了?是的!《豫劇》特種郵票明年11月20日發行!
    11月26日,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有關部門全面啟動了《豫劇》郵票的編輯、設計,並赴河南專門開展廣泛的調研論證工作。豫劇是中國五大戲劇(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之一,其中京劇已發行了生、旦、淨、醜四大角色和京劇臉譜郵票,黃梅戲於2014年發行,我省的豫劇將成為中國五大戲劇中第三個登上「國家名片」的劇種。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河南豫劇現代戲作為一種戲劇模式,對京劇樣板戲的成型起了較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在1962年豫劇現代戲晉京,其藝術形式對京劇現代戲影響頗大)同時樣板戲的最後確立,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藝術原則,又反過來相當深刻地影響了六、七十年代豫劇及其舞臺美術的走向。
  • 天津非遺項目連臺本戲傳承人劉榮升:讓京劇越唱越紅
    原標題:讓京劇越唱越紅(守望)2000年,劉榮升的申請得到批准,劉榮升京劇團誕生了。  過去梨園行有句俗話:「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包銀」。天津是戲曲與曲藝藝術的大碼頭,戲劇愛好者之多,觀眾鑑賞水平之高全國聞名。2000年7月,簡單的宣傳加上租來的戲服、場地,劉榮升京劇團的首場演出在天津中華曲苑拉開大幕。讓劉榮升沒有想到的是,觀眾竟然爆滿,還有許多人因沒買到票而等在劇場外面。
  • 京劇文化:京劇,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正在不斷地發展
    京劇本來是一種地方性的戲劇表演形式,由於它傳遍中國大江南北,深受群眾歡迎與喜愛,所以就慢慢演變成了代表中國藝術特色的全國性戲劇。中國京劇被稱為「東方歌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京劇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