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非遺項目連臺本戲傳承人劉榮升:讓京劇越唱越紅

2020-12-20 央廣網

  原標題:讓京劇越唱越紅(守望)

  天津勸業場天華景戲院只有200多座位,每次只要是劉榮升京劇團的連臺本戲演出,票都早早賣完。作為天津市首家民營京劇團的團長兼主演,劉榮升(見上圖,中,資料照片)驕傲的是,在演出經費有限、無固定演出場地的情況下,劇團不僅在天津衛唱紅了,還重現了京劇連臺本戲的風採。

  劉榮升出身梨園世家,外祖父是著名劇作家陳俊卿,父親劉麟童也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他4歲隨父演出,6歲正式練功學戲。父親要求很嚴,劉榮升至今仍記得當年學戲的艱辛。上午學餘(叔巖)門文戲,下午學楊(小樓)門武戲,兼學海派藝術、國學音韻及崑曲、書法、繪畫、詩詞等戲外功。

  經過嚴格訓練,劉榮升年少時便能登臺主演近百出文戲和武戲。不管演什麼戲,劉榮升練功的韌勁兒都沒變。有一次他參演《奇襲白虎團》,戲中有一個過鐵絲網的動作,演員需要連續3個空翻加一個搶背:身體向前斜撲,以左肩背著地,就勢翻滾。為此,劉榮升經常一個人在練功房裡練習到深夜。

  在國有劇團裡,劇目更新較少。劉榮升萌生了自己成立劇團的念頭。2000年,劉榮升的申請得到批准,劉榮升京劇團誕生了。

  過去梨園行有句俗話:「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包銀」。天津是戲曲與曲藝藝術的大碼頭,戲劇愛好者之多,觀眾鑑賞水平之高全國聞名。2000年7月,簡單的宣傳加上租來的戲服、場地,劉榮升京劇團的首場演出在天津中華曲苑拉開大幕。讓劉榮升沒有想到的是,觀眾竟然爆滿,還有許多人因沒買到票而等在劇場外面。從那時起,劉榮升懸著的一顆心放下了:京劇真的有市場。

  18年來,劉榮升京劇團越唱越紅,不僅天津本地演出的邀約多了起來,外地的劇場也慕名來邀請。劉榮升心裡卻有著更長遠的打算。

  一輩子學戲、唱戲,劉榮升感到,京劇的優秀劇目流失得太快了。四大鬚生中餘派和楊派的一些劇目,在演出市場中都成為了冷門,而連臺本戲多由京劇藝人「口傳心授」,「人在戲在,人去戲失」,很多瀕臨失傳。

  連臺本戲是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加有聲、光、電、彩頭、布景等,新穎獨特。它多則幾十本,少則三四本。由於情節連續,通俗易懂,有文有武,編導精湛,排場熱鬧,深受戲迷歡迎。劉榮升的外祖父陳俊卿在1920年代時便是寫連臺本戲的著名劇作家,曾為李桂春創作《狸貓換太子》,首本推出就震動上海灘。

  劉榮升回憶,由陳俊卿編劇的連臺本戲《西遊記》,不但唱詞雅俗共賞、念白生動有趣、情節跌宕起伏,機關布景也奇巧奪目。當年每天觀者如雲,一時傳為佳話。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劉榮升開始搜集、整理外祖父留下的連臺本戲劇本。年復一年,劉榮升整理了《西遊記》《狸貓換太子》《封神榜》等多個劇本。劇團成立之初,劉榮升就將復活連臺本戲作為京劇團的發展目標之一。他說,外祖父的連臺本戲多為流水板板式,唱得快,因此要求演員具備很強的功底才能駕馭。

  外祖父對連臺本戲的創作,講究的是創新;父親也經常把「要有新東西」掛在嘴邊;劉榮升也沒忘了這一點。在演出《西遊記》孫悟空的時候,他將楊派武戲演猴時「龍腰、鷹眼、雞腿」且機智靈巧、兼有氣魄的特點融入到連臺本戲中,頗受觀眾青睞。

  2013年,劉榮升京劇團申報的京劇連臺本戲項目成功入選天津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劉榮升被認定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連臺本戲)的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雖然年近古稀,劉榮升每周仍然演出一到兩次。他注意到,每逢連臺本戲上演,上座率要比折子戲高出近三成;有很多年輕的觀眾,每場必到。這讓他覺得欣慰。用劉榮升的話說,「京劇是我們的國粹,應該發揚光大,應該留給後代。」

  《人民日報》( 2018年10月09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嚴慶谷用英文唱京劇 背後是這番良苦用心
    嚴慶谷(右)與青年京劇演員朱何吉與現場觀眾交流互動。  當臺上《法門寺》、《打城隍》、《玉春堂》等十餘出經典唱段引得臺下老戲迷拍手叫好時,作為最末「彩蛋」出現的英文版《搜孤救孤》卻讓所有觀眾感到驚訝,京劇還能這樣唱?
  • 國家級「非遺」京劇唐派藝術人才培養項目開班
    國家級「非遺」京劇唐派藝術人才培養項目開班 2017年10月16日 15:31   來源:光明日報
  • 蓬萊閣上舞動戚家拳「非遺」成為「新網紅」
    剪紙等「非遺」作品吸引遊客圍觀 京劇《戚繼光》展現戚繼光矢志報國的的家國情懷 膠東在線6月13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吳延朋 厲智敏)「剛才看了京劇《戚繼光》,還有戚家拳表演,太精彩了!」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速推進文旅整合,弘揚蓬萊特色文化品牌,蓬萊舉辦蓬萊閣廟會暨非遺展演活動,讓以蓬萊閣廟會為引領的部分蓬萊非遺項目走進景區,為廣大市民及遊客獻上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把「非遺」搬上文化舞臺。
  • 京劇還能這樣唱 上海非遺傳承人用英文推廣國粹藝術
    欣賞京劇演出時,屏幕上打出英文字幕並不稀奇。但,如果這齣京劇是用英文演唱的呢?  當臺上《法門寺》、《打城隍》、《玉春堂》等十餘出經典唱段引得臺下老戲迷拍手叫好時,作為最末「彩蛋」出現的英文版《搜孤救孤》卻讓所有觀眾感到驚訝,京劇還能這樣唱?
  • 非遺「洋學徒」的中國年:對中國文化越了解越熱愛
    (新春見聞)非遺「洋學徒」的中國年:對中國文化越了解越熱愛中新社石家莊2月12日電 題:非遺「洋學徒」的中國年:對中國文化越了解越熱愛作者 李曉偉今年春節前夕,痴迷中國文化的他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為一名「洋學徒」。春節期間,這對師徒也沒有閒著,「敲敲打打」和貼春聯、吃餃子一起,成了他們迎接新春的方式。「郭氏鐵板浮雕以手工錘鍛的方法,直接在鐵板上創作。」據郭海博介紹,創作一幅鐵板浮雕作品,要經過繪畫、拓印、背面錘鍛起凸、正面鏨陰紋、打磨、火燒等十幾道工序。
  • 省非遺傳承人姚義炳到流美中心小學開展福鼎提線木偶教學傳承活動
    暑假期間,福鼎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木偶特聘專家客座教授姚義炳走進流美中心小學校園,開展「福鼎提線木偶戲」傳承公益培訓。,京劇流派形成及特點、京劇人物中的生旦淨末醜各行當的表演形式和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提線木偶的表演手法過程和基本動作要領、戲劇樂理及簡普知識、戲劇打擊樂的基本演奏方法。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申報條件細化《辦法》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條件進行了細化: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為避免家族壟斷導致代表性項目的單一化發展和生命力脆弱,《辦法》對家族傳承有更嚴格的要求:明確家族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有代表性傳承人且具有傳承能力的,「原則上不再從該家族中評定新的代表性傳承人」。
  • 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喻良華是土生土長的重慶巴南木洞人,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喻良華在2009年成為了木洞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我記事起,就跟木洞山歌結緣,五、六歲大的時候就會唱了。」喻良華回憶道,木洞山歌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平時在屋裡都要唱一會兒,想到什麼就唱什麼,隨心所欲。」唱山歌給喻良華帶來了快樂和滿足,這也成為了他少年時光最珍貴的記憶。
  • 「京城非遺火筆神工烙畫傳承人徐建利藝術作品展」在天津舉辦
    北京市海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代表性傳承人徐建利(左二)介紹烙畫作品華夏經緯網11月18日訊:16日上午,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老北京傳統文化傳承與研究基地主辦、北京興鑫京藝文化中心《京藝齋》、天津市南開區泥彩鑫工藝品銷售有限公司《百行博物館》承辦的「京城非遺火筆神工烙畫傳承人徐建利藝術作品展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京劇唐派培訓班匯報演出在瀋陽師範大學舉行
    京劇唐派培訓班匯報演出在瀋陽師範大學舉行10月15日,全國9省市的15位唐派班的學員齊聚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星河劇場,喜迎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93歲高齡的「唐派京劇藝術」國家非遺傳承人周仲博、戲曲教育家鈕驃、戲曲理論家龔和德、王安奎等專家親執教鞭,共同推進京劇唐派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天津青年京劇團的優秀青年演員唐春園、江蘇長榮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姚中文,山西省京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李國輝進行了劇目《驅車戰將》和《未央宮》的匯報表演。
  • 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粘土花葉紙扇能作畫
    校園裡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同學們近距離體驗民俗文化。歲末年關中國人有貼年畫的習俗,梁平木板年畫第六代傳人徐家輝把財神、文魁、武魁,四郎探母和白蛇傳等木板畫展示給同學們,用墨汁拓印在紅紙上,一幅簡單的年畫就製作完成了。初一的向天渝同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平時難得一見,親手做一做感覺傳統文化很有魅力。」
  • 「藝術中國」——京劇臉譜 代表性傳承人 崔鋒華
    崔 鋒 華 簡 介崔 鋒 華筆名:卿墨.風華祖籍:遼寧錦州生於1985年10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臉譜 代表性傳承人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臉譜藝術家——顏蕾。現任:瀋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瀋陽市華僑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瀋陽市職工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2015--2016年,南京市朝天宮——粉墨神韻藝術館,學習戲曲臉譜繪畫;2017年6月參加江蘇省首屆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賽,榮獲三等獎;2018年,做為非遺臉譜傳承人受邀參加《遼寧省圖書館真人圖書活動》、《瀋陽廣播電臺生活廣播頻道》現場主講嘉賓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六安市非遺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向記者演示了她的家傳技藝,「第一步是熬糖,吹糖人必須用麥芽糖,這種糖純用糧食做成,沒有任何添加劑。熬糖的火也有講究,必須是暗火,不能燒得太旺,熬成糖稀後,就要溜糖。溜糖時用手指把糖一小塊一小塊地反覆揉捏,保證這一鍋糖都不生硬,接下來就可以吹了。」吹之前,要先製作一根吹管。
  • 大嶺山新增一位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大嶺山非遺傳承人展示客家米橙。  通訊員供圖   記者從大嶺山獲悉,日前大嶺山的李群芳獲評東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米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李群芳註冊成立「群芳米橙」有限公司,開始用傳統技藝大量製作客家米橙,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業化。  為宣傳推廣客家米橙製作技藝,近年來,李群芳多次參加東莞非遺墟市、東莞馬拉松長跑比賽非遺產品展、東莞婦女創業產品展、大嶺山綠色流行音樂節非遺產品展等活動,產品頗受街坊與市民的喜愛。
  • 福鼎提線木偶走進校園 非遺傳承人向學子傳技
    連日來,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福鼎)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木偶特聘專家客座教授姚義炳走進福鼎市流美中心小學,開展福鼎提線木偶教學傳承公益培訓活動。在課上,姚義炳深入淺出地為學生闡述了我國京劇藝術形成的歷史淵源、京劇流派特點、提線木偶的表演手法和動作要領、戲劇樂理及簡譜知識、戲劇打擊樂的基本演奏方法等。
  • 瓊樓一曲笙留韻——京劇唐派培訓班匯報演出在瀋陽師範大學舉行
    東北新聞網訊 (通訊員 張洋) 10月15日,來自來自省內的京劇老藝術家,國家藝術基金領導,省文化廳領導,全國9省市的15位唐派班的學員齊聚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星河劇場,觀看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唐派藝術人才培養》的結項匯報專場演出。
  • 表演藝術類非遺傳承人福建共話後繼人才培養
    【解說】11月19日,崑曲、蒙古族長調民歌、南音、侗族大歌、西安鼓樂、京劇、中國皮影戲、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等15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的表演藝術項目相關社區、群體和傳承人代表共聚福建泉州,共話後繼人才培養。
  • 老藝術家堅守一角戲臺 「唐派」京劇再度唱響瀋陽
    為了把「唐派」這一瀕臨失傳的藝術傳承下去,15日晚,來自全國9省的15位國家藝術基金「唐派」班學員以及遼寧省內的京劇老藝術家,齊聚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演出「唐派」京劇經典劇目,精彩的表演引得了臺下觀眾連聲喝彩。「唐派」京劇經典劇目《驅車戰將》演出劇照。
  • 他們入選鶴山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你都認識嗎?
    爭創全國文明城市 ——(313)—— 布丁播報 6月15日上午,鶴山在市文化館舉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授牌儀式暨非遺保護成就圖片巡展開幕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