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從元雜劇到河南豫劇的傳奇延續

2020-12-20 溯雪鴻文

《西廂記》,全稱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大西廂》,大約成書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最早之初為元代王實甫創作的雜劇,而屢現於後世的則是以民間曲藝、戲曲乃至影視的形式呈現的。

《西廂記》全劇講述了張君瑞(張君瑞,書生)與崔鶯鶯(相府小姐)經侍女紅娘牽線搭橋,衝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相國母女借住普救寺,小姐崔鶯鶯月夜焚香祭悼先父,恰遇寄宿書生張君瑞,二人一見鍾情。一日,叛賊孫飛虎率兵圍寺,強索鶯鶯,在崔母空口許婚之下,張生借友人白馬將軍援助,驅退賊兵。然而崔母事後賴婚,張生身陷相思。崔張在紅娘的幫助下暗相溝通,鶯鶯心存疑懼,好事多磨。張生臥病在床,眼見得好夢成空,忽然鶯鶯夜訪,兩人私自同居。此後幽情敗露,老夫人大怒。紅娘據理力爭,並抓住老夫人的弱點,使她不得不認可既成事實。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迫使張生赴考。之後,與鶯鶯原有婚約的鄭恆設計騙婚,再度橫生枝節。最後張君瑞得中進士,與崔鶯鶯團圓成婚。

不難看出,此劇塗抹了大量的反封建禮教色彩,雖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乃至妄生不可遏制的情與欲,還有與家長意志的衝突,但卻又合情合理,表達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觀。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文採斐然,情節上也是引人入勝,給人以詩情畫意般美的享受。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被明代的李日華改編成南曲《西廂記》,清代以後崑曲、京劇等各種地方戲都在演出,而且對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詞警芳心」即直接關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歷代文人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尤為青睞,現傳明、清刻本不下百種,為古典劇作之冠。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日文等均有譯本,影響所及,遍布全球。

「花落流水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這是《西廂記》第一本的楔子末尾,崔鶯鶯的唱詞。元雜劇有個特點,就是男女主角是說話和唱詞最多的,最美的句子一般也都是男主角或者女主角唱出來的。

「恰便是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嫋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這是張君瑞(張生)第一次見崔鶯鶯的時候,讚嘆崔鶯鶯的美貌。「似垂柳晚風前」這一句最妙,與《紅樓夢》中形容黛玉的「行動處似弱柳扶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值得一提的是,中原豫劇舞臺上的《西廂記》也同樣經典非常,流傳於尋常巷陌,廣受戲迷喜愛和傳唱。豫劇自古名家輩出,流派峰疊,亦或《拷紅》,亦或《紅娘》,不同名家流派自有其不同韻味,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戲曲文化勝景,耐人尋味!

【一】常香玉和《拷紅》

常香玉

豫劇常派經典《拷紅》可謂流傳甚廣,膾炙人口,上至七八十歲的耄耋老人,下到五六歲的髫年姑娘,都會隨口來一句「在繡樓」、「想當初」……說到常派唱腔,人們耳熟能詳便是有名的「紅白花」三部曲,前身為《六部西廂》刪減改編而成的《拷紅》本人認為最能體現常派特色,特別是巧妙運用豫東調豫西調,開豫劇流派匯合服務角色之先河,為人稱道。

常香玉作為馳名全國的豫劇大師,其飾演的每個角色都特別有戲,非常拿人。就拿《拷紅》中紅娘一角來說,常香玉做到了形體身段、表情眼神與唱腔特色的高度統一,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聰明伶俐、調皮可愛而又古道熱腸的古代少女形象。

值得一說的是,八十年代為了提攜孫女小香玉,常香玉甘當綠葉給孫女配了老夫人一角,雖是配角卻同樣出彩。特別是老夫人的兩段唱腔「扶靈柩難以回原郡博陵」和「小冤家哭一聲心肝欲碎」,唱的入情入理 ,情緒飽滿,讓人不由佩服大師的塑造能力。這兩個唱段非常好聽,至今我還存在手機裡,時不時地拿出來品味一番。

【二】閻立品和《西廂記》

閻立品

豫劇這個劇種的表現力很強,一般觀眾往往只看到它壯美激越的一面。其實,它的婉約也相當動人,閻派即如此。尤其這齣《西廂記》,幾段唱很是動聽,從僅存的幾張劇照不難看出閻派的典雅委婉。

與常派《拷紅》不同,閻派《西廂記》是全本,以崔鶯鶯為主,更接近王實甫的原著。閻立品22歲在安徽界首演出過豫劇《紅娘》(在界首請京劇男旦郝效蓮教授身段、化妝,並按照京劇荀派劇目《紅娘》給閻立品排演了豫劇版的《紅娘》),35歲在洛陽豫劇團移植越劇《碧玉簪》和《盤夫索夫》期間,又加工整理了豫劇《西廂記》。62歲退休後又重排《西廂記》,在鄭州連續演出了7天,常香玉等名家到現場觀看,受到專家及戲迷的一致好評,這齣戲也成為她的告別演出。《西廂記》也和她的《秦雪梅》那樣,閻大師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並寫下了《演<西廂>,談<西廂>》的文章。 在豫劇名旦閻立品的代表劇目中,除了《秦雪梅》,就數《西廂記》了。因為在這齣戲中,把她的唱腔「精細」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句唱腔,每一個聲韻,甚至具體到個別音符她都要經過反覆的雕琢。演唱時她注重行腔,注重人物內在感情的抒發,不顯山,不漏水,於細節上顯示她的唱腔有許多過人之處,可以說是明暗、濃淡相宜,盡顯出閻派聲腔藝術的神韻。

【三】馬金鳳和《紅娘》

馬金鳳

說起豫劇大師馬金鳳,「一掛兩花」為人熟知,而其它劇目卻早已被淹沒在此光環之下了。據馬老回憶,她也曾演過自己風格的紅娘。可惜沒有錄音及劇本等其它資料存世,尋之又尋,才找到這麼一張珍貴的劇照,很可惜其它已無從考究,甚至連馬老自己都不記得當初的紅娘了。

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時代,或許若年後有馬老紅娘錄音塵封而現也未可知,畢竟越來越多的珍貴資料在更新、浮現。

【四】牛淑賢和《紅娘》

牛淑賢

牛淑賢做為北派豫劇的傑出代表,同時是陳派藝術的最佳傳人,其戲路之寬,為河南本土豫劇所難匹敵,比如她的《紅娘》,很難說是傳承的哪個流派,但舞臺呈現極見光彩。可以說,牛淑賢版本的《紅娘》是在集結常派《拷紅》和宋淑雲親授的基礎上的重新演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清新之作。

她在這齣戲裡的唱段,無論是「在繡樓我奉了我那小姐言命」,還是「尊姑娘你穩坐在繡樓以上」;也無論是「那一日你言道吶張生有恙」,還是那段「想當初孫飛虎圍困寺院」,雖不能歸入正宗的常派唱腔範疇,但都唱得聲潤腔圓,情真意切,流暢自然。她的表演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難怪常香玉大師看了她的表演後,也大加盛讚。她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間,每個眼神都有戲,把活潑而不放蕩,潑辣而不癲狂,灑脫而不輕薄的小丫鬟氣質演了出來。一個心地善良,助人為樂,待人熱情,有膽有識的紅娘形象立正了我們面前。

1959年邯鄲東風劇團進京演出。年僅13歲的牛淑賢以一出《紅娘》一炮而紅,受到觀眾、專家和藝術家的一致好評,這也成為牛淑賢花旦行當的一個代表作,豫劇大師常香玉就曾給予高度評價:「《大祭樁》王清芬演的最好、《紅娘》牛淑賢演的最好」。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看了牛淑賢的《紅娘》評價說:「既不像荀(慧生),也不像常(香玉),是牛淑賢獨特風格的紅娘。」

相關焦點

  • 元雜劇大多是一本四折,《西廂記》卻為何開了二十折的先例?
    《西廂記》要表現這樣的思想內容、要展開這樣的矛盾衝突,就不能不對元雜劇某些體制有所突破、有所革新。元雜劇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演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有的一本五折(如紀君樣《趙氏孤兒大報仇》等)、六折(如張時起《賽花月秋幹記),已供,曹様亭本《錄鬼簿)注云:「六折「),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卻洋洋細細寫了五本二十折(有的版本把第二本的楔子也作為一折,則全刷為二十一折)。王國維說:「若《西廂記》之二十折,則自五劇構成,合之為一,分之則仍為五。此在元劇中,亦非僅見之作。
  • 元雜劇:古人社會生活的寫照,《西廂記》演繹浪漫的愛情故事
    靜心文化課——元雜劇靜心文化,和我一起靜心學習,大家好,我是小茜。咱們都知道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兩人一起讀過唯美的愛情故事《西廂記》,這個《西廂記》是作家王實甫作的元雜劇,今天啊咱們就來講講什麼是元雜劇。元雜劇,又叫北雜劇。
  • 論元雜劇《西廂記》中的評論幹預,值得一看,漲知識!
    從《西廂記》文本出發,其中不僅有唱詞,而且有說白,科。不僅有作者自述,同時還有演員演述,作者評述。那麼,這裡就關涉到「代言體」這個問題。代言是「作家運用一種語言表現的取述角度和話語表達形式」。1那麼,筆者認為,元雜劇不僅僅是「代言體」,而且是「演述體」。
  • 談談元雜劇形成的脈絡和元雜劇體制的特點
    到漢代,出現了「百戲」,百戲是各種歌舞伎藝的總稱。漢代百戲,包括各種雜技幻術、樂舞和帶簡單故事的「角牴戲」。古代的歌舞、百戲等表演伎藝,當然還不能算是戲劇,但這些表演藝術長期發展,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豐富,為戲劇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到了唐和宋金,中國的戲劇才真正進入了形成發展的時期。
  • 中國戲曲,元雜劇,形成及其意義
    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元雜劇的形成及其意義。元雜劇是一種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劇形式。元雜劇因此而興盛。元雜劇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從1234年至1294年為前期,其創作與興起上要集中在元大都、真定、晉寧、東平四路,即今京津、河北、山西和山東的西部。主要作家有關漢卿、白樸、紀君祥、馬致遠等。1295年至1332年為中期,已由華北地區擴展到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一帶。
  • 一個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前世今生
    《鶯鶯傳》卻不是一個現在我們了解到的《西廂記》中的大團圓結局,張生前往京城應考,未能中第,滯留京城,愛情最終抵不過時間和兩地分離,張生變心,書生娶妻,佳人另嫁。在《鶯鶯傳》中,張生可是個負心薄倖之人呢。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雖元朝時期南戲與元雜劇爭奇鬥豔,但從時間上來看元雜劇要晚於南戲。 說起戲曲之起源,大抵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氏族社會時期,當時的先民以歌舞祭祀自然神。到了封建時代,歌舞逐漸融入到了禮樂及民俗娛樂活動之中。 不過,以歌舞的形式來表現故事,則是北宋以後的事了。
  • 元雜劇與元雜劇概述!
    這樣的社會現實,為元雜劇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來源。  戲曲是綜合藝術,它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元代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局部繁榮是導致元雜劇興盛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由於連年戰爭的摧殘,中原農業經濟和手工業受到嚴重破壞。但是,蒙古貴族階層為滿足奢靡的生活,將大批工匠拘集到都市和城鎮,並設置官營作坊和管理機構,強迫他們生產軍需品和奢侈品。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元雜劇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那元代盛行的文學體裁就是曲,元曲是元雜劇和元散曲的合稱。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對於元曲的相關知識多有涉及,需要進行掌握。一、知識介紹(一)元雜劇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雜劇作家,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短篇小說 王實甫改編最完美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許建中稱,王實甫的《西廂記》(簡稱《王西廂》)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戲曲史和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高地位。所謂「曲中春秋」,是元代戲曲家宮天挺在《範張雞黍》中對《西廂記》的認識;所謂「騷人之趣」,是明初戲曲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對《西廂記》的評價。
  • 元曲四大家和元雜劇
    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元雜劇盛極一時,其中最著名的有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即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再加上王實甫、喬吉甫(喬吉又稱喬吉甫),合稱為「元曲六大家」。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牆頭馬上》、王實甫《西廂記》、喬吉甫《揚州夢》等,另外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都是優秀的元雜劇作品,反映了元代雜劇藝術的高度成就。
  • 2020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2020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甘肅中公輔警考試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建議各位考生在複習備考期間多多練習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今天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
  • 2020甘肅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2020甘肅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甘肅中公輔警考試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建議各位考生在複習備考期間多多練習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今天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
  • 豫劇的起源,是與河南的整個戲曲文化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
    河南的戲曲文化歷史豫劇的起源與形成,是與河南的整個戲曲文化發展緊密聯繫著的,它是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要探索豫劇的源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河南的戲曲文化發展的歷史。宋代以前的歌舞百戲河南,又有中原、中州之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從遠古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生息,創造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可謂是地靈人傑。
  • 書評的介紹之西廂記
    西廂記是我最近的讀書物,人們都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所以小編開始努力的寫書評了,促使自己看書。《西廂記》是由元代王實甫創作的元雜劇,不過故事的靈感來自於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因為情節集中、高潮迭起、人物活靈活現、劇情比較生動感人的特點,使很多人都對它記憶深刻,主要講的是一段愛情故事,最後以悲劇結局,但是在有些朝代的時候,卻讓他們喜劇結局,表達廣大青年男女渴望實現愛情自主的美好理想和願望。
  • 2021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自然科學常識:元雜劇
    2021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自然科學常識:元雜劇 2020-12-01 11:30:53| 來源:中公教育 導語:軍轉幹考試備考開始啦,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順利參加考試,山東中公軍人考試網
  • 元雜劇的經典化對後世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有著諸多制約
    明人對元雜劇的經典化確立了元雜劇的歷史地位,並積極的從元雜劇中汲取營養指導明人的雜劇與傳奇創作。只不過由於元雜劇經典化的影響,明代的雜劇創作深受其害。首先,由於元雜劇的經典化,在明代的前中期,大量的元雜劇作品被保留下來,數目之大,蔚為壯觀。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元雜劇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元雜劇 2021年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已進入備考狀態,根據往年信息可知,三支一扶考試內容主要主要是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時事、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扶貧、科技、人文、計算機應用、公文寫作等方面
  • 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的雜劇作品居於整個元雜劇史最顯著的地位
    他們都擅於雜劇創作。在關漢卿活躍於雜劇寫作演出隊伍的時期,元雜劇基本成型。相對於傳統的詩文而言,從文學的角度看,元雜劇是一種新型的文體。但雜劇又是綜合藝術,很大程度上是藉助表演來與觀眾溝通。元雜劇劇本已經是比較完備的戲曲。它的基本結構,是由四折加一個楔子組成一本雜劇。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西廂記》【時間】金末元初,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形成的一種以北曲來演唱故事的戲曲形式【別稱】這種戲曲的音樂基礎是北曲,故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雜劇。它流行於整個元代,是元代北方舞臺上的主流戲曲,故又名「元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