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全稱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大西廂》,大約成書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最早之初為元代王實甫創作的雜劇,而屢現於後世的則是以民間曲藝、戲曲乃至影視的形式呈現的。
《西廂記》全劇講述了張君瑞(張君瑞,書生)與崔鶯鶯(相府小姐)經侍女紅娘牽線搭橋,衝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相國母女借住普救寺,小姐崔鶯鶯月夜焚香祭悼先父,恰遇寄宿書生張君瑞,二人一見鍾情。一日,叛賊孫飛虎率兵圍寺,強索鶯鶯,在崔母空口許婚之下,張生借友人白馬將軍援助,驅退賊兵。然而崔母事後賴婚,張生身陷相思。崔張在紅娘的幫助下暗相溝通,鶯鶯心存疑懼,好事多磨。張生臥病在床,眼見得好夢成空,忽然鶯鶯夜訪,兩人私自同居。此後幽情敗露,老夫人大怒。紅娘據理力爭,並抓住老夫人的弱點,使她不得不認可既成事實。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迫使張生赴考。之後,與鶯鶯原有婚約的鄭恆設計騙婚,再度橫生枝節。最後張君瑞得中進士,與崔鶯鶯團圓成婚。
不難看出,此劇塗抹了大量的反封建禮教色彩,雖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乃至妄生不可遏制的情與欲,還有與家長意志的衝突,但卻又合情合理,表達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觀。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文採斐然,情節上也是引人入勝,給人以詩情畫意般美的享受。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被明代的李日華改編成南曲《西廂記》,清代以後崑曲、京劇等各種地方戲都在演出,而且對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詞警芳心」即直接關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歷代文人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尤為青睞,現傳明、清刻本不下百種,為古典劇作之冠。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日文等均有譯本,影響所及,遍布全球。
「花落流水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這是《西廂記》第一本的楔子末尾,崔鶯鶯的唱詞。元雜劇有個特點,就是男女主角是說話和唱詞最多的,最美的句子一般也都是男主角或者女主角唱出來的。
「恰便是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嫋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這是張君瑞(張生)第一次見崔鶯鶯的時候,讚嘆崔鶯鶯的美貌。「似垂柳晚風前」這一句最妙,與《紅樓夢》中形容黛玉的「行動處似弱柳扶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值得一提的是,中原豫劇舞臺上的《西廂記》也同樣經典非常,流傳於尋常巷陌,廣受戲迷喜愛和傳唱。豫劇自古名家輩出,流派峰疊,亦或《拷紅》,亦或《紅娘》,不同名家流派自有其不同韻味,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戲曲文化勝景,耐人尋味!
【一】常香玉和《拷紅》
豫劇常派經典《拷紅》可謂流傳甚廣,膾炙人口,上至七八十歲的耄耋老人,下到五六歲的髫年姑娘,都會隨口來一句「在繡樓」、「想當初」……說到常派唱腔,人們耳熟能詳便是有名的「紅白花」三部曲,前身為《六部西廂》刪減改編而成的《拷紅》本人認為最能體現常派特色,特別是巧妙運用豫東調豫西調,開豫劇流派匯合服務角色之先河,為人稱道。
常香玉作為馳名全國的豫劇大師,其飾演的每個角色都特別有戲,非常拿人。就拿《拷紅》中紅娘一角來說,常香玉做到了形體身段、表情眼神與唱腔特色的高度統一,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聰明伶俐、調皮可愛而又古道熱腸的古代少女形象。
值得一說的是,八十年代為了提攜孫女小香玉,常香玉甘當綠葉給孫女配了老夫人一角,雖是配角卻同樣出彩。特別是老夫人的兩段唱腔「扶靈柩難以回原郡博陵」和「小冤家哭一聲心肝欲碎」,唱的入情入理 ,情緒飽滿,讓人不由佩服大師的塑造能力。這兩個唱段非常好聽,至今我還存在手機裡,時不時地拿出來品味一番。
【二】閻立品和《西廂記》
豫劇這個劇種的表現力很強,一般觀眾往往只看到它壯美激越的一面。其實,它的婉約也相當動人,閻派即如此。尤其這齣《西廂記》,幾段唱很是動聽,從僅存的幾張劇照不難看出閻派的典雅委婉。
與常派《拷紅》不同,閻派《西廂記》是全本,以崔鶯鶯為主,更接近王實甫的原著。閻立品22歲在安徽界首演出過豫劇《紅娘》(在界首請京劇男旦郝效蓮教授身段、化妝,並按照京劇荀派劇目《紅娘》給閻立品排演了豫劇版的《紅娘》),35歲在洛陽豫劇團移植越劇《碧玉簪》和《盤夫索夫》期間,又加工整理了豫劇《西廂記》。62歲退休後又重排《西廂記》,在鄭州連續演出了7天,常香玉等名家到現場觀看,受到專家及戲迷的一致好評,這齣戲也成為她的告別演出。《西廂記》也和她的《秦雪梅》那樣,閻大師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並寫下了《演<西廂>,談<西廂>》的文章。 在豫劇名旦閻立品的代表劇目中,除了《秦雪梅》,就數《西廂記》了。因為在這齣戲中,把她的唱腔「精細」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句唱腔,每一個聲韻,甚至具體到個別音符她都要經過反覆的雕琢。演唱時她注重行腔,注重人物內在感情的抒發,不顯山,不漏水,於細節上顯示她的唱腔有許多過人之處,可以說是明暗、濃淡相宜,盡顯出閻派聲腔藝術的神韻。
【三】馬金鳳和《紅娘》
說起豫劇大師馬金鳳,「一掛兩花」為人熟知,而其它劇目卻早已被淹沒在此光環之下了。據馬老回憶,她也曾演過自己風格的紅娘。可惜沒有錄音及劇本等其它資料存世,尋之又尋,才找到這麼一張珍貴的劇照,很可惜其它已無從考究,甚至連馬老自己都不記得當初的紅娘了。
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時代,或許若年後有馬老紅娘錄音塵封而現也未可知,畢竟越來越多的珍貴資料在更新、浮現。
【四】牛淑賢和《紅娘》
牛淑賢做為北派豫劇的傑出代表,同時是陳派藝術的最佳傳人,其戲路之寬,為河南本土豫劇所難匹敵,比如她的《紅娘》,很難說是傳承的哪個流派,但舞臺呈現極見光彩。可以說,牛淑賢版本的《紅娘》是在集結常派《拷紅》和宋淑雲親授的基礎上的重新演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清新之作。
她在這齣戲裡的唱段,無論是「在繡樓我奉了我那小姐言命」,還是「尊姑娘你穩坐在繡樓以上」;也無論是「那一日你言道吶張生有恙」,還是那段「想當初孫飛虎圍困寺院」,雖不能歸入正宗的常派唱腔範疇,但都唱得聲潤腔圓,情真意切,流暢自然。她的表演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難怪常香玉大師看了她的表演後,也大加盛讚。她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間,每個眼神都有戲,把活潑而不放蕩,潑辣而不癲狂,灑脫而不輕薄的小丫鬟氣質演了出來。一個心地善良,助人為樂,待人熱情,有膽有識的紅娘形象立正了我們面前。
1959年邯鄲東風劇團進京演出。年僅13歲的牛淑賢以一出《紅娘》一炮而紅,受到觀眾、專家和藝術家的一致好評,這也成為牛淑賢花旦行當的一個代表作,豫劇大師常香玉就曾給予高度評價:「《大祭樁》王清芬演的最好、《紅娘》牛淑賢演的最好」。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看了牛淑賢的《紅娘》評價說:「既不像荀(慧生),也不像常(香玉),是牛淑賢獨特風格的紅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