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廂記》,你會想到什麼呢?
是它反對封建禮教,謳歌愛情的故事,還是其出眾的妙文?
也許,你曾因「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令人拍案叫絕的詞句中的離別愁緒深感震撼;
也許,你曾因為書生張生與崔鶯鶯相遇結緣,在女侍紅娘的幫助下,衝破重重阻礙,終得圓滿的愛情故事感動不已;
也許,你是越劇迷,曾在越劇舞臺上領略過《西廂記》的風採;
也許,你是雜劇作者當時號稱「天下之魁」的王實甫的忠實粉絲;
或許,你更喜愛故事中的張生,愛他的文人氣息,愛他的為愛成痴,追求所愛,絕不言棄;
或許,你鍾情於相府千金崔鶯鶯,覺其深處封建禮教之中,卻敢於言明心意,因愛抗爭,鼓起勇氣,直面封建大家長;
或許,你著迷於話本中的侍女紅娘,贊她機智聰慧,智計頻出,惹人喜愛,幫助滿懷愛意卻無法相守的張生和崔小姐終成眷侶。
這些都是《西廂記》帶給人的印象,然而,這卻不是這個傳奇話本全部的面貌。
唐代誕生 張生負心薄倖
從《西廂記》往前追溯,其起源是由唐代元稹所作的傳奇小說《鶯鶯傳》,由此演化而來。
《唐代傳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說,後人多將其稱之為《唐傳奇》。唐傳奇的故事內容包含很廣,例如神靈鬼怪、神怪愛情的交融、俠義、愛情、歷史等等。在當時,這樣包羅萬象,衝破人們幻想,又十分接地氣的《唐傳奇》令人十分喜愛。《鶯鶯傳》也是其中之一,又名《會真記》頗為著名。
《鶯鶯傳》卻不是一個現在我們了解到的《西廂記》中的大團圓結局,
張生前往京城應考,未能中第,滯留京城,愛情最終抵不過時間和兩地分離,張生變心,書生娶妻,佳人另嫁。在《鶯鶯傳》中,張生可是個負心薄倖之人呢。
宋朝演進 延續悲劇收場
北宋文人趙令畤乃是皇室後裔,深受儒家經典思想的影響。其根據《鶯鶯傳》的內容,創作出了12首《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也並未對故事原貌做出修改。
宋朝著有《綠窗新話》的皇都風月主人,在其書中,著錄有《張公子遇崔鶯鶯》,其故事梗概也與唐傳奇《鶯鶯傳》大致相符。
南宋時,出現了話本《鶯鶯傳》,但可惜的是,現在全本已失。但其內容據說與唐代的《鶯鶯傳》一脈相承。
金代進階 悲劇變身大團圓結局
金代,也是南宋時期的北方,兩方政治勢力對峙之時,南北文化相互影響交融,產生了說唱諸宮調的形式。
董解元創作出了《西廂記說唱諸宮調》,後將其稱為《董西廂》,將故事從唐代以來以文字為載體的方式徹底顛覆,使用了說唱的表演方式。
不僅如此,董解元還拋棄了《鶯鶯傳》的結局,將其修改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結局。張生與崔鶯鶯衝破重重阻礙,身份、雙方門第之差、母親阻攔、未婚夫阻止、科舉功名等等,有情人終成眷屬。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於張生始亂終棄,負心薄倖的人設。
元代成經典 絕美唱詞增色
到了元朝時期,由於從北而來的蒙古族統一了政權,結束了多年南北對峙的局面。我國的思想文化也受到了自北而來的蒙古遊牧民族文化的影響。
《西廂記》的演出方式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再次被革新了。
當時的雜劇大家王實甫,在董解元《西廂記說唱諸宮調》的基礎上,將其改編成了類似於舞臺劇的表演形式,稱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後又稱為《王西廂》/《北西廂》。
這便是,後世廣為流傳的《西廂記》了,為當時的人們所熟知,並對後世的情愛小說和話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僅僅是因為王實甫將《西廂記》的故事,改寫為雜劇。更是他,在原有的故事上增添了不少細節,使得故事邏輯更通暢,人物心理更細膩,戲劇衝突更明顯。其寫出的唱詞也讓人驚為天人、擊節稱讚。
後世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素習不喜看戲文」的林黛玉看它,都覺越看越愛,深感其詞藻警人,餘香滿口,更是贊它:「果然有趣」。由此可見其文採驚人。
元末明初,也有李景雲所作的同名作品,但是現在全本已失,只留下殘曲28支。
明代演變 回歸儒家成明傳奇
朱元璋將明朝建都南京後,中華傳統文化回歸主流,統治者迫不及待地要除去蒙元遺風。使原本盛行於南方的南戲,成為了社會主流。由宋元南戲發展而來的這種戲曲劇種,在明朝稱之為「傳奇」,後被稱之為《明傳奇》。在這樣的風氣下,將《西廂記》催生出新的形式,出現了很多的傳奇改本。
當時,影響最大的版本是由崔時佩與李日華所改的《南調西廂記》,後又稱《南西廂記》或《南西廂》。不僅僅是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移腔換調」,在內容上,也做了修改。著重描寫,張生和崔鶯鶯在面對情於禮兩相矛盾時的心裡活動,使其內容更符合儒家傳統思想。
《續西廂升仙記》/《錦西廂》的作者早已不可考。《翠西廂》/《新西廂》等作品也無緣得見其面貌了。
此後,清朝,我國都有很多學者對《西廂記》的故事,詩文,唱詞做了很多的研究,它的故事、它的藝術形式、它的內容載體都在以自身獨有的方式存在著。
歷經千年,《西廂記》的故事經歷數個朝代,看著政權更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包含了無數文人墨客,無數文學大家的心血,它始終展示著自己獨特的面貌。在這歷史長河之中,將這歷史的蹤跡融於自身,將這時代的精神匯於文中。
就這樣,千百年的傳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