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西廂記》插畫。 |
昨天下午,揚州市圖書館「揚圖講堂」中國優秀古典戲劇系列解讀《西廂記》。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許建中稱,王實甫的《西廂記》(簡稱《王西廂》)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戲曲史和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高地位。所謂「曲中春秋」,是元代戲曲家宮天挺在《範張雞黍》中對《西廂記》的認識;所謂「騷人之趣」,是明初戲曲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對《西廂記》的評價。
《西廂》故事版本多
王實甫《西廂記》堪稱之最
許建中說,《西廂》故事最早來源於唐人元稹的文言短篇小說(史稱「唐傳奇」)《鶯鶯傳》。後人以小說中有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又稱《會真記》。小說敘寫唐貞元年間,張生隨母寄居於蒲州(山西永濟西)普救寺,與西廂院的崔鶯鶯發生情愛,暗自同居,後崔鶯鶯遭到張生的遺棄。
《西廂》故事的傳播中,最著名、最完美、最深刻的還是王實甫的《西廂記》,元初也有許多人歌詠此事,影響較大的有關漢卿的【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即以北曲小令【中呂·普天樂】16首歌詠這個故事,問題是關漢卿《崔張十六事》中的語句多源自「王西廂」。
如果僅僅從故事流變的角度來看,似乎「王西廂」還只是改編,至多是編撰。其實,王實甫以自己對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嫻熟的藝術才華,完成了對「西廂」故事的再創作,題材更加集中,衝突更加激烈,反封建思想更加鮮明,藝術上也有更大提高,所以我們今天才有幸看到這部不朽之作。
關於王實甫,今存元代的材料極少。
主題臻於完美深刻
「王西廂」勝過「董西廂」
元稹《會真記》的總體結構是「始亂終棄」,其實質是揭露了封建社會愛情的軟弱。鶯鶯真摯而強烈地愛著張生,於是有了私下結合,但她又受到外在傳統道德規範的束縛,故而猶豫、軟弱,被遺棄後也只是自認倒黴。張生則是一個虛偽無恥、十分自私的人。但包括鶯鶯在內,當時人們對此無非議。
「董西廂」是金代戲曲家董解元根據《鶯鶯傳》所創作的作品,徹底改造了《鶯鶯傳》的矛盾性質和悲劇結構,主題是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因此將整個故事寫成了一闋反封建鬥爭勝利的讚歌。
「王西廂」在既有情節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完善,臻於完美。「王西廂」以十分誇張的手法,著力描寫崔張二人一見鍾情,生動有趣,還補充了大量生動的細節,故事情節更加完整,情理邏輯更加嚴謹,戲劇衝突更加尖銳激烈,人物性格更加豐滿,主題思想也更加深刻。
比較而言,「王西廂」與「董西廂」都以反對封建婚姻為主題,「王西廂」的深刻性體現在哪裡?許建中說,首先,王實甫《西廂記》描寫崔鶯鶯與張生始終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更為重要的是,王實甫《西廂記》不同於一般的風流豔冶故事,也不同於一般的「貧男富女」的愛情傳奇,而是將唐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特殊社會現象作為全劇展開的社會背景,堅決反對建立在封建族望、世族宗法觀念上的落後的婚姻觀念,這就使得崔、張愛情具有了一種婚姻自由、自主的新觀念、新意識。元雜劇後期重要作家宮天挺讚譽《西廂記》為「曲中春秋」,應該說抓住了這種「自由觀念」與「世族觀念」的矛盾鬥爭性。《西廂記》思想的深刻性,是通過作品設計的矛盾衝突體現的。
風韻美,天下奪魁
《西廂記》後世影響最大
天一閣本《錄鬼簿》有賈仲明對王實甫的【凌波仙】所作的曲:「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低伏。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許建中稱,「風韻美」指出了王實甫雜劇的語言風格:如抒情長詩,詞藻優美,多創造濃鬱的抒情氛圍,表現委婉曲折的心理變化和豐富細膩的情緒感受。
「天下奪魁」則是講《西廂記》的巨大影響。它以典雅華美的語言、波瀾跌宕的劇情、性格鮮明的人物、尖銳深刻的矛盾、美好而普遍的理想,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它在元代極負盛名,鄭光祖《梅香》即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西廂記》是元雜劇在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僅以明代為例,「西廂熱」始終不衰,據不完全統計,《西廂記》版本達百餘種,存本即有四十多種;徐渭、湯顯祖等人的點評本二十多種,並有陸採、李日華等作家的南曲傳奇改編本。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從社會傳播方面高度評價《西廂記》:「勝國詞人王實甫、高則誠,聲價本出關、鄭、白、馬下,而今世盛行元曲僅《西廂》、《琵琶》而已。」 由此進一步指出:「今王實甫《西廂記》為傳奇冠。」由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傳統觀念極大地束縛和妨礙了男女青年的自主愛情,後世包括湯顯祖《牡丹亭》和曹雪芹《紅樓夢》等都深受《西廂記》的啟發和影響。今天最為普及的讀本是王季思先生的《西廂記》校注本。要讀得細緻一些,可以讀一下王季思、張人和先生的《西廂記》集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