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普救寺始建於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
圖說:普救寺 來源:網絡
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裡的峨嵋塬頭上,這裡地勢高敞、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總佔地約93300餘平方米。1965年,普救寺被確定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由山西省旅遊部門投資435萬元進行了全面修復,1990年對外開放,2002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普救寺建築布局為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模恢宏,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式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簷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回音效應聞名於世。遊客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蛤蟆叫聲,令遊客連連稱奇。在方志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 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蔡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