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崔鶯鶯和張生這一對也可以說是國民CP了,他們是古代文學作品中虛構出來的一對具有代表性的情侶。這部由元代王實甫創作的雜劇故事,其實講的不僅僅是情人終成眷屬這麼簡單。
在故事中,崔鶯鶯和張生陷入愛情,密約偷情,遭到崔母等人的重重阻撓,最終歷盡千辛萬苦,才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
周德清稱讚《西廂記》「諸公已矣,後學莫及」,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中國戲曲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場戀愛是如此的家喻戶曉,裡面的橋段又是如此的經典,其實後世都還可以看到這種家人百般阻撓小情侶的戲碼。
▲陳洪綬版,經典的《窺簡》一幕,這一畫面中,陳洪綬對人物心理的拿捏已近極致,崔鶯鶯俯首凝神看張生書信的神態、紅娘在屏風後探身的莞爾一笑,傳神至極。
雖然愛情很甜,但還要看到一點的是,崔鶯鶯和張生相戀的時代背景,古代對人自由的束縛,尤其是女子是很苛刻的,自由戀愛極其稀少,甚至可以說沒有,女子不能隨意出門,婚姻大事也只能由父母作主。像崔鶯鶯和張生這種情況,要不是王實甫給了他們一個圓滿的結局,在現實中幾乎沒有好結果。
從這點來說,《西廂記》便具有了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王實甫對人性自由戀愛的渴望剖析得相當到位,情與欲的不可遏制本就是人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應是正當合理的。
這兩位年輕人衝破代表封建禮教的家長意志,為了愛情也為了人性情感的自由而做出種種努力,正是這種精神讓人感動。也正因此,讓這部本來尋常的愛情劇多了一份宏偉、悲壯的色彩,從而更加引人入勝。
這份難能可貴的精神,在它出世的六百年多年後,也依舊閃著耀眼的光芒。中國女性的地位在經過幾千年之後,才終於在近代的世界大潮流中被翻轉、改變。
新中國成立後,鄧穎超等人為了爭取婦女權益,致力於構建全新的婚姻制度,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即為《婚姻法》,鄧穎超不僅參與了起草,還堅持主張將「離婚自由」寫進去,因為她深刻地知道在婚姻關係中,女性仍然是受壓迫的一方。不過從50年到現在,不過數十年,沒想到當初她們辛苦爭取而來的人性自由進步竟這麼快就倒退了……
扯遠了,回歸到《西廂記》上面來。1950年,《婚姻法》正式頒布,但由於遇上抗美援朝,直到1953年新《婚姻法》才得以宣傳,在宣傳的時候,《西廂記》這一家喻戶曉的話本小說便被拿來使用了。
《西廂記》本身就具有反封建禮教的思想,在當時被賦予抗爭封建專制、爭取獨立自由的意義完全合理。這對於一部古代作品來說是十分罕見的。
為了重新闡釋《西廂記》的故事內涵,通過它配合宣傳婚姻法,人民美術出版社決定創作《西廂記》連環畫,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科普、宣傳。當時,這份任務被交到了王叔暉手上。
王叔暉,看這個名字可不要誤會,其實她是位女性畫家。王叔暉1912年在天津出生,十五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先後師從吳鏡汀、徐燕蓀等名家習畫,是現代著名的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
王叔暉先生用了一年的時間,在1954年完成了16幅《西廂記》彩繪,沒想到這些本來要配合婚姻法宣傳的圖畫,卻成了她轟動一時的巔峰之作!
九年後,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獎舉辦評獎,王叔暉的《西廂記》畫獲得了「繪畫一等獎」,成為了載入新中國美術史的佳作。
王叔暉最初只畫了16幅,後來她又將其擴展為128幅精美的連環畫,受到了熱烈歡迎,先後印量達百萬之上。1965年,在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比中,《西廂記》以無可爭議的高票榮獲繪畫一等獎。
這套作品雖然畫的是古代的才子佳人,但在形象上卻有了新的詮釋,王叔暉在作品中增添了時代特徵和審美,一掃明清以來柔弱病態的人物特徵,創作出了美而不俗的女性形象,並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刻畫出人物不同的情緒與神態,使其鮮活如在眼前。
作為當代工筆仕女第一人,王叔暉的繪畫線條無疑是流暢的,不管是風景、建築等背景的刻畫,還是人物服飾、動作的折轉都很自然精細。
到位的畫技再加上鮮亮大膽的配色,這傳神而富有感染力的連環畫就這樣成為了當時的藝術潮流,伴隨著它婚姻自由的思想,一起成為人們心中珍藏的舊時光裡的美好記憶。
為畫這套連環畫,王叔暉幾乎投入了自己幾十年畫仕女畫的全部經驗,但在60年代的時候,由於『特殊』原因這部作品被判為「毒草」,118幅繪畫原稿被銷毀,只倖存10幅,現收藏在中國美術館。
《西廂記》是經過歷史沉澱的精華,戲曲史論家王季思曾評價它:「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它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將永遠存在」,金聖歎說:「通篇並無一句一字是虛發。」作為一部充滿各種矛盾鬥爭的、體制宏偉的愛情雜劇,《西廂記》的藝術價值將永被人們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