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三疊紀時期龜類祖先化石 揭示龜殼演化之謎

2020-12-25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三疊紀時期龜類祖先化石 揭示龜殼演化之謎

龜類祖先的甲殼厚度僅有一毫米

 

據《新科學家》網站報導,通過對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境內發掘出的一具遠古爬行動物化石進行研究,使得生物學家們揭開了龜類甲殼誕生和演化過程的秘密。這一古老爬行動物生活在大約2.1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其外表與現代龜類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差異。

 

領導這項研究的碧波地自然歷史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古生物學家沃爾特·喬伊斯表示:「龜類的遠古祖先與現代的穿山甲等有甲類動物非常相似。」

 

據悉,首批龜類遠古祖先的骨骼化石由新墨西哥自然歷史和科學博物館的斯賓瑟·盧卡斯發現。起初,盧卡斯並未準確鑑定出其發現所蘊含的巨大意義。直到不久前,但科學家們採用新的研究方法剝去附著在骨骼化石上的土壤後,他們驚奇地發現:在這種古老生物的體表居然覆蓋著一曾薄薄的甲殼。

 

龜殼演化過程示意圖

 

科學家們強調說,此前發掘出的有甲類動物多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而三疊紀時期的有甲類動物發現的並不多。喬伊斯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反差,是因為三疊紀時期的爬行動物主要生活在陸地上,而動物骨骼在陸上環境發生石化的機率非常之低。

 

盧卡斯和喬伊斯等人發現的龜類祖先化石的長度約30釐米,其體表甲殼的厚度也前所未有的薄——僅有1毫米。除此之外,古生物學家還解釋說,這種古老動物的肋骨與甲殼也是分離的,這一點也與現代龜類明顯不同。

 

路易斯維爾大學的基爾勒莫·盧日爾教授認為:「這一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它使我們確定了龜類進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不過,現在古生物學家們還需解釋到底是何原因促使龜類的祖先開始長出甲殼。

 

相關焦點

  • 和霸王龍同一個祖先,科學家發現全新恐龍品種,這個子實在太小了
    不過,恐龍是一個統稱,它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從古生物學研究的角度講,恐龍裡的獸腳類恐龍,才是真正的「恐龍時代王者」,它們作為頂級掠食者,在當時的地球上可謂是無所不能。什麼是獸腳類恐龍?它們是一種來自於三疊紀時期的恐龍類目,顯著的特點就是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此外牙齒也是非常鋒利的,猶如匕首或者是一刀一般,牙齒前後緣也常有鋸齒。
  • 烏龜的龜殼為何會進化出來?只是為了自我保護?其實那是肋骨!
    龜殼不是為了自我保護?2008年發現龜殼「半成品」,原來是肋骨!自然界當中的不同生物,由於環境的不同而進化出了不同的能力,當然進化有一個巨大的前提,那就是可以在自然界當中生存下去,如果連生命都沒有了,那麼所有一切的能力都是空談。
  • 雲南地區發現「猴化石」,距今已有640萬年,或是金絲猴的祖先
    金絲猴的來歷之謎在上世紀末,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就開始對金絲猴的祖先起源展開研究了,通過對金絲猴的形態研究,當時就有研究者提出,金絲猴或許是起源於歐洲的中猴,不過卻苦於一直都沒有答案。
  • 建昌化石之最:第一種羽毛有顏色的恐龍(圖)
    中華侏羅獸化石產自建昌縣玲瓏塔地區距今1.6億年的侏羅紀髫髻山組,其名稱含有「來自中國的侏羅紀母親」之意,代表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記錄。中華侏羅獸的發現為哺乳動物演化歷史建立了一個新的裡程碑,將以前的白堊紀記錄提前了3500萬年,成果於2011年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表明中華侏羅獸體型很小,體重約13克,具有攀爬能力,是一種樹上生活的食蟲哺乳動物。
  • 科學家發現藻類化石,揭開真核生物演化的奧秘
    儘管真核藻類的微體祖先在距今1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研究表明,直到距今7-6億年前,包括綠藻在內的肉眼可見的宏體真核藻類才初步具備了生態優勢,成為海洋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採集上萬件珍貴化石標本,持續研究5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山東科技大學的同行合作,在山東發現了一個距今約10-7.2億年的藻類化石生物群。
  • 科學家重建恐龍DNA結構:恐龍「演化成功的藍圖」
    這種多樣性幫助它們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迅速演化,並統治了地球大約1.8億年的時間。利用來自現生海龜和鳥類的DNA,研究人員成功將超過2.55億年前的DNA歷史拼接起來。科學家認為,恐龍的DNA組織方式可能為它們提供了一份「演化成功的藍圖」。這是因為,恐龍總共具有約80條染色體,與現生鳥類相似,而鳥類正是恐龍的後代。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 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探尋了遠古植被和氣候演化的奧妙。
  • 恐龍是鳥類祖先,哪種動物是恐龍的祖先呢?科學家認為是這種動物
    在6500萬年前,有一些似鳥類恐龍憑藉著飛行技能可接近恆溫的生理功能,在地球上尋找到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地,而扛過了那場自然災難,之後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鳥類物種,如今的古生物學也大多認為恐龍就是如今鳥類的祖先。那麼恐龍的祖先又是誰呢?
  • 《科學》:龜殼如何進化形成
    《科學》:龜殼如何進化形成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寒武紀大爆發是地質學上的一樁懸案,大爆發之謎至今仍未有準確的解答。澄江生物群就是這段時間的主要代表,澄江生物群共發現了16個門類、200餘個物種化石,其中包括藻類、海綿動物、腔腸動物、鰓曳動物、葉足動物、動吻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線蟲動物、古蟲動物、毛顎動物、脊索動物等眾多動物門以及一些分類位置不明的奇異類群、遺蹟化石和糞類化石。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恐龍家族數量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麼演化的嗎?我們且往下看。
  • 南美洲發現超大滅絕烏龜,重1噸,長3米,僅外殼都有汽車那麼大
    在史前時期,與現代相比,那時所有東西都很大,大到匪夷所思,只有足夠大的身體才能讓它們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保護好自己,海洋裡的生物也同樣如此,體積大到難以想像,比如說這次考古隊發現的地紋駭龜,它是一種遠古巨龜,僅僅是它的龜殼體積就非常大,居然體長3米長,重達1.1噸,如果加上腦袋和尾巴,這隻駭龜的長度在5米左右,體重約6噸。
  • 貴州甕安生物群發現「特殊」化石,破解了先有雞,先有蛋的難題
    在開採的過程中,一位年輕的工人挖出一塊石頭,拿起仔細看了看後,他發現石頭上有生物的遺體,但因工作量比較大,工人並未在意。隨著開採工作的進行,礦山中竟出現各種奇怪的化石。隊長看到化石,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連忙將消息上報。文物研究所的專家得知消息,立即趕到現場。經過實地考察後,專家們確定該地有大量的生物群化石,並將該地命名為「甕安石化群」。
  •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數百萬年前,在被稱為「恐龍之王」的雷克斯霸王龍腳下,大地還在顫抖。而在此之前,南極洲的森林中曾棲息著一隻鬣蜥大小的「蜥蜴王」。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具蜥蜴的部分骨架,其年代可追溯到2.5億年前,當時南極洲動植物繁盛。科學家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中稱,這位前「國王」的化石不僅為很久以前的南極洲森林景觀提供了更清晰的圖像,還有助於解釋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之後的進化景觀。
  • 《旅遊地學新視野》之六|聖潔之花:海百合古生物化石
    世界上海百合化石主要集中於德國的阿爾卑斯山和中國,其中貴州出土的海百合化石較系統,多數集中在三疊紀時期,共有10餘種。附底型海百合化石。浮遊型海百合化石。關嶺地區在晚三疊紀為海灣環境,並逐漸由淺海陸棚向局限盆地演化。該地區處於一個殘留的海盆中,氣候溫暖溼潤,豐富的有機質被河流不斷帶入海中,為海百合、軟體動物、腕足類和部分魚類等初級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並最終為海洋中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魚龍等海生爬行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關嶺生物群中的生物相互競爭、相互依存,共同維繫著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
  • 狼和狗竟不是同一個祖先!DNA指示:它們曾利用人類完成演化
    對於很多研究者來說,他們都相信狗是由狼演化而來的,而且如果我們看一些大型犬,也會發現它們和狼很像,比方說哈士奇。不過,由於在對狗起源、演化的問題上「進化樹」並不完整,也讓這個問題一直都是一個未解之謎。在研究犬類遺傳、演化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早在1.1萬年之前,犬類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這可能並不是最早犬類出現的時間,因為從古DNA庫查詢來看,其中涉及到古代狼的DNA並不多,當然,這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狗的確不是狼演化來的;另一種是在古代狗演化的過程中,它們體內狼的DNA遺失了。
  • 史前遺址挖出「龜殼」,內含宇宙之謎,考古家:至今無人參透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化遺寶。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寶,構成了我國文明的重要一部分,時至今日,人們還是驚嘆於古人的創造力。《山海經》中記載又上古的神話傳說,而人們對我國歷史的認識,則是從夏商周開始的,上古時期對於人們來說,只是一個神話。事實並非如此,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即便沒有文字的記載,但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專家還是有了很多的發現。我國雖然又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說法,但這只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在很多國家,這一說法還是有著很大的爭議。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第八章(爬行動物與恐龍)
    曾在古生代常見的迷齒類兩棲動物在三疊紀末滅絕。爬行動物的多樣化爬行動物始於石炭紀早期,但中生代因其多樣性而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被稱為「原爬行類(stem reptiles)」的原古蜥類是其他爬行動物、鳥和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
  • 三疊紀時期的龜龍,居然如此像大海龜
    如果我不說,你知道它不是龜丞相嗎?但事實上,這是一隻生活在三疊紀時期的遠古生物——龜龍。它體長約 0.9 米,其化石是在德國發現的。你也許要問:三疊紀時期是什麼時候?其實,這個時期離我們相當遙遠,是一個比侏羅紀時期還早,距今 2.52 億年前至 2.01 億年前的地質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