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誕生臺前幕後
45年前,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文藝界推出了獻禮之作——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大型音樂歌舞作品。《東方紅》一經推出,便以恢宏的氣勢、壯美的場面,以及絢麗的多民族表演藝術形式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之後久演不衰,成為中國舞臺上的經典之作。
1964年10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名大學生寫的一篇觀後感,文中寫道:看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以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不僅是一場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巨大史詩,是黨領導下40多年革命鬥爭的縮影,是對我們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教材,它賦予了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當時清華大學的學生胡錦濤。
今天,在共和國喜慶60周年華誕之際,重溫這部紅色經典,追尋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令人思緒萬千,倍感新中國誕生來之不易,衷心祝願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編者
全中國藝術人才大會戰 周總理提議搞一臺大歌舞
1964年,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繼克服嚴重經濟困難後,在第三個五年計劃建設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慶祝新中國建國15周年,黨中央、毛主席決定在這年10月1日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邀請各兄弟黨和友好國家的領導人來華參加。
當時文化部和中國音協正籌辦一個規模較大的「北京音樂節」。周總理對此很關心,當他詳細了解了籌辦情況後,經過認真思考,認為辦「音樂節」的條件還不夠成熟。1964年7月18日,周恩來總理在國務會議上提議,創作一部表現黨的鬥爭歷史、展現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的大型歌舞作品,向國慶15周年獻禮。
原文化部部長,曾經擔任《東方紅》創排組織指揮工作的周巍峙回憶當年,記憶猶新。7月20日,周總理把當時主管文藝工作的幾位負責人請到西花廳,就創作大歌舞作品徵詢意見。周巍峙記得,當時參加西花廳座談會的有四五個人,除了他,還有當時的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對外文委副主任張致祥等。
中宣部、文化部對周總理的建議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可行,因為在此之前,上海方面在「上海之春」音樂節期間就曾排演過一部歌頌黨和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大型歌舞節目,而空政文工團、中央歌舞團等也先後演過「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以及舞蹈《大刀進行曲》、《飛奪瀘定橋》等節目。此外,在黨的各個革命歷史時期都產生過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大量革命歌曲和新民歌,把這些節目和相關歷史資料進行選擇和編排,完全可以創作一部表現革命歷史進程的大歌舞。
劇組實行完全軍事化管理
1964年7月30日,周總理再次召集會議,就國慶大歌舞方案展開討論。7月31日,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將,初步擬定了一個由13人組成的領導小組名單,以及組織指揮小組名單,領導小組組長是周揚,副組長是梁必業和林默涵等,組員有齊燕銘、張致祥、周巍峙等;組織指揮小組後來改稱大歌舞指揮部,由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副部長陳亞丁擔任指揮部主任。
此時,距離「十一」只剩下短短兩個月,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排演一部反映中國革命鬥爭歷程的史詩性作品,難度可想而知。在周總理親自過問下,大歌舞指揮部在全國調兵遣將,各地大力支持,真是要人給人、要物給物,一路綠燈。
《東方紅》的創作班底,可以說薈萃了當時國內編導、作曲、歌唱、舞蹈、美術設計等各個藝術門類的頂尖人才,稱得上是全國藝術精英的大聚會、大會戰、大檢閱。
1964年8月12日,參加《東方紅》演出的全體演員,到北京西苑賓館報到,動員大會結束後便全面鋪開分場次、分段落,隨即大家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之中。由於時間緊迫,這臺大歌舞沒法預先把劇本創作規劃好,只能一邊修改,一邊排練。大家發揮積極性,奮發創作,常常工作到半夜也不睡。
整臺大歌舞動用了強大的演出陣容,包括樂隊、合唱隊和舞蹈隊等等,共計3700多人,他們來自五大軍區的文工團、北京的所有文藝團體,還有數百名工人和學生業餘合唱團的成員,參演的有幾十個文藝團體。而整場演出當中,用到的大大小小、中外樣式的服裝,共有4000多套,有的演員在一場演出中,就需要換裝五六次。要管理好這麼龐大的演出陣容,管理好數以千計的服裝、道具,確保演出秩序不容有失,為此劇組採取完全軍事化管理。
在劇組進入人民大會堂合練之前,3700多人的排練分散在20多個場館進行,北京地區所有文體團體的訓練場館,以及戲院、體育館、博物館,甚至旅館大廳都用來做訓練場地,供演員們分場次同時訓練,日以繼夜,加班運作。
在排練和演出過程中,全體演員在後臺分一、二、三梯隊上下場,從頭到尾井然有序,大家都保持安靜,在後臺聽不到一點多餘的聲音。
周恩來堅持不寫南昌起義
作為《東方紅》總策劃、總導演,周總理為《東方紅》傾注了大量心血。每天在忙完一整天的國務活動之後,他總要在深夜一兩點鐘來到《東方紅》劇組,和編導們一起討論,大到指導思想,小到具體詞曲,都親自參與。
《東方紅》是一部政治性、歷史性都很強的作品,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表現,以及它們在戲中所佔的分量,都不是單純用技術手段所能解決的。如何在大型歌舞中表現黨的誕生、秋收起義、遵義會議等大的歷史事件,周總理指示,不但要突出地表現,還要求在藝術上儘可能完美。
「東方曙光」是一場反映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歌舞,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描寫和歌頌共產黨誕生的歌曲,周總理對此很是著急。周巍峙專門到音樂研究所找來了《北方吹來十月的風》這首歌,周總理看了歌詞很是高興,認為它很好地說明了馬列主義傳播和中國革命的關係,也表達了毛主席所說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歷史性結論。而作曲家李煥之參考大革命時期群眾歌曲的風格為這首歌詞譜寫的曲子也很受周總理讚賞。周總理還親自為這首歌設計了布景——天幕左側是光芒四射的馬克思、列寧畫像,在畫像前同時升起兩面旗幟,一面是黨旗,一面是繪有毛澤東青年時代頭像的紅旗,在兩面旗幟的導引下,行進著中國革命隊伍。
看過《東方紅》的人,對戲中沒有表現「八·一」南昌起義的場面感到不解。其實,劇本中最初有表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容,但周恩來卻將它拿了下來,創編人員曾據理力爭,但他堅持己見。這是因為南昌起義是由周恩來等人指揮的,寫南昌起義,就必然要出現周恩來的藝術形象,周恩來這麼做就是為了避免宣傳自己。這件事充分表現出周恩來的謙虛謹慎,但也因此給《東方紅》這部史詩帶來了些許遺憾。
老歌新曲唱遍大江南北
《東方紅》不但生動演繹了許多經典歌舞作品,同時推出了一批深受人民喜愛的新歌新曲。《讚歌》、《毛主席祝您萬壽無疆》、《情深誼長》、《遊擊隊歌》、《二月裡來》、《南泥灣》等一批革命歌曲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遊擊隊歌》是人民批准的作品
《東方紅》中的歌曲大多高亢嘹亮,充滿激情,相比之下,《遊擊隊歌》就顯得輕快多了。開始時,有人不同意把這首歌放進去,說它過於輕鬆,抗日、跟鬼子鬥爭哪有那麼輕鬆?周總理卻不以為然。他說,這首歌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情緒,好聽,群眾愛唱,當時對動員學生參加革命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人民批准的作品。革命有的時候需要雄壯的東西,有的時候也需要輕鬆的東西,有統一也要有變化,革命是廣闊的,革命的感情也應該是豐富的。
周總理的話雖是針對這首歌而講,但它涉及到了從藝術風格的角度怎樣理解革命文藝特點的問題,主創人員從中受到很大啟發。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劇組大膽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段,西洋獨唱、民歌獨唱,薈萃一堂,西洋樂隊和民族樂隊同奏一個調,舞蹈不僅表現了多民族特點,而且也表現人民生活、戰鬥場面等,從而使這部史詩式的大歌舞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
《七律·長徵》30多份曲譜中選一
反映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的《萬水千山》這場歌舞,是《東方紅》中的一出重頭戲。為了用歌舞形式生動地再現這段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史詩,大歌舞領導小組決定用毛主席那首《七律·長徵》作為主題合唱曲。
為在極短的時間裡拿出最好的曲子,大歌舞領導小組號召在京的作曲家為這首「七律」譜曲,得到了作曲家們的熱烈響應。不久,大歌舞音樂組便收到30多份作品,他們將這些作品不署名地編號印發,由合唱隊試唱、錄音,然後討論。經過反覆試聽,音樂組最後選定由作曲家彥克為毛主席這首詩譜的曲子,並組織人員修改。彥克隨後又為這首主題曲突擊創作了管弦樂伴奏總譜,使之與主題合唱曲相得益彰。
這首雄壯激越、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的歌曲在《東方紅》中一經唱響,立即成為全國各地文藝舞臺爭相上演的節目,不少演出團體還依據合唱編排了舞蹈,載歌載舞,很受歡迎。
胡松華連夜趕寫《讚歌》歌詞
《東方紅》演出前夕,周總理看到「偉大節日」一場中只有藏族女聲獨唱,其他各民族演員都跳「啞巴舞」,立即把導演找來說:「這不符合民族生活的真實情況,應在藏族女聲獨唱的前面,加一個蒙古族的男聲獨唱。」當時寫詞的詩人們都走了,找誰來寫這首蒙古族的獨唱歌詞呢?導演這下可犯了難。有人提議不妨讓熟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胡松華試試。於是,正在北京參加《東方紅》排演的胡松華在半夜12點接到了一個新的緊急任務:連夜拿出一首蒙古族獨唱歌曲。
胡松華領命後立即投入創作。好在他之前曾在內蒙古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採風活動,美麗草原上那翻騰的草浪、熱情好客的牧民,以及草原人民對黨的深情很快在他筆下匯成了一曲優美的《讚歌》。第二天一早,當編導們看到胡松華交上來的歌詞,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周總理對歌詞也很是欣賞,說:不要請作曲家另寫曲子了,就採用民間流傳的曲子改編。於是胡松華又以蒙古族牧歌《小黃馬》的曲調為這首歌譜了曲。隨著《東方紅》的演出,《讚歌》在億萬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感情共鳴,成為傳唱至今的一首經典之作。
鄧玉華扮彝族姑娘唱《情深誼長》
「五彩雲霞空中飄,天上飛來金絲鳥。啊,紅軍是咱們的好兄弟,長徵不怕路途遙……」這首名為《情深誼長》的歌曲,表現的是紅軍經過雲南彝族地區時的情景。在《東方紅》排演中,這首歌最初採用美聲唱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周恩來於是指定鄧玉華將這首歌由美聲唱法改為民歌唱法,並由她裝扮成一個彝族姑娘來唱。
鄧玉華起初唱這首歌老是跑調,但她不氣餒,仔細研磨,經過十多場演出後,終於將這首歌唱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成為《東方紅》中的一個亮點。鄧玉華因這首《情深誼長》一舉成名,她甜美的歌聲和俏麗的彝族少女形象,深深留在了許多觀眾的心中。
人民大會堂首演盛況空前
1964年10月2日晚,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首都人民大會堂首次隆重上演,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前來觀看演出。
《東方紅》首演成功後,又接連在人民大會堂連演十餘場,盛況空前。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臺戲給予了高度評價。在那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15周年的日子裡,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走出首都、走向全國,並於1965年被拍攝成電影,搬上了大銀幕,其中許多歌曲數十年來一直在人民大眾中廣為傳唱,成為經久不衰的「二十世紀藝術經典」。
毛主席提議加道具反映列強辱華
《東方紅》中有一個場景表現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灘,碼頭工人正在搬運貨物,舞臺背景的一側是公園,大門口立著一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很少有人知道,最初舞臺上是沒有這塊牌子的。
1964年10月2日,毛澤東觀看《東方紅》首場演出,看到這一場景時,他對周恩來說,那時候的上海灘,公園門口都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演出時也應該加上一塊,這才能更逼真地表現當時的舊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侮。
那時舞臺背景都是幻燈打出來的,當天演出完畢,工作人員連夜趕工重畫幻燈片。第二天演出,這塊牌子就出現在了公園門口。
才旦卓瑪緊緊握住毛主席的手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可以說是各民族演員的一次盛會,從西藏走出來的第一代歌手才旦卓瑪,也被挑選參加《東方紅》演出。她在《東方紅》中以一首《毛主席祝您萬壽無疆》,第一次向全國人民亮出了自己渾然天成的嗓音。她的名字很快隨著這首歌響遍了大江南北。
多年後,才旦卓瑪回憶起當年毛主席接見《東方紅》全體演員時的情景仍激動不已,她說:「當時毛主席要和大家合影留念,我的位置正好在毛主席和朱德委員長座位後面,我多麼盼望能和毛主席握握手,表達一聲問候啊!」但她不敢這樣做,因為怕違反紀律。倒是周總理看出了她的心思,拉著她的手對毛主席介紹說:「主席,她就是才旦卓瑪,藏族歌手,領唱《毛主席祝您萬壽無疆》的就是她。」毛主席親切地看著才旦卓瑪,連聲說「好、好。」邊說邊把手伸過去。才旦卓瑪頓時激動得熱淚盈眶,緊緊地握住毛主席的手。她也成為這次會見中唯一與毛主席握過手的演員,令在場的人羨慕不已。
200多個小幻燈拼出長江黃河
《東方紅》能夠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舞檯燈光功不可沒。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沒有現代化的燈光和投影設備,舞臺背景全靠幻燈打出來,800平方米的巨大背景圖案,是由200多個小幻燈同時投影到天幕上,拼接組合成的。在這個背景上還能看到簡單的動態,如流水、飛雲、光芒等等,為此,當時的燈光師絞盡腦汁,頗下了一番苦功。
由於人民大會堂的舞臺特高又特寬,工作人員就在舞臺前面擺了好多臺幻燈機,然後在幕布上劃分好區域,每一臺幻燈機照一個區域,拼成一整幅背景。當時的幻燈機也很落後,沒有自動換片的功能。燈光組的工作人員只能趴在舞臺的臺階下面,用手一張一張地來回換。負責紅藍面光的工作人員也一樣,在頂棚的燈架上手動換燈光片。兩組人員都得在觀眾入場之前到位,演出結束後才能離開,每天都要上天入地好幾個小時,《東方紅》中長江、黃河等宏大的背景就是這樣靠幻燈打出來的。
《東方紅》中還有紅旗飄飄、黃河水波粼粼從天而降、火山爆發等壯觀的背景,在當時沒有數碼、動畫之類的高科技手段的情況下,這些舞臺效果是用「小米加步槍」式的方法做到的。「紅旗飄飄」和「水波粼粼」,都是在燈光前面放一個類似竹帘子的東西,來回地晃,燈光透過竹帘子的縫隙透射出去,形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