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誕生幕後:周恩來堅持不寫南昌起義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誕生臺前幕後

  45年前,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文藝界推出了獻禮之作——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大型音樂歌舞作品。《東方紅》一經推出,便以恢宏的氣勢、壯美的場面,以及絢麗的多民族表演藝術形式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之後久演不衰,成為中國舞臺上的經典之作。

  1964年10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名大學生寫的一篇觀後感,文中寫道:看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以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不僅是一場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巨大史詩,是黨領導下40多年革命鬥爭的縮影,是對我們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教材,它賦予了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當時清華大學的學生胡錦濤。

  今天,在共和國喜慶60周年華誕之際,重溫這部紅色經典,追尋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令人思緒萬千,倍感新中國誕生來之不易,衷心祝願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編者

  全中國藝術人才大會戰 周總理提議搞一臺大歌舞

  1964年,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繼克服嚴重經濟困難後,在第三個五年計劃建設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慶祝新中國建國15周年,黨中央、毛主席決定在這年10月1日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邀請各兄弟黨和友好國家的領導人來華參加。

  當時文化部和中國音協正籌辦一個規模較大的「北京音樂節」。周總理對此很關心,當他詳細了解了籌辦情況後,經過認真思考,認為辦「音樂節」的條件還不夠成熟。1964年7月18日,周恩來總理在國務會議上提議,創作一部表現黨的鬥爭歷史、展現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的大型歌舞作品,向國慶15周年獻禮。

  原文化部部長,曾經擔任《東方紅》創排組織指揮工作的周巍峙回憶當年,記憶猶新。7月20日,周總理把當時主管文藝工作的幾位負責人請到西花廳,就創作大歌舞作品徵詢意見。周巍峙記得,當時參加西花廳座談會的有四五個人,除了他,還有當時的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對外文委副主任張致祥等。

  中宣部、文化部對周總理的建議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可行,因為在此之前,上海方面在「上海之春」音樂節期間就曾排演過一部歌頌黨和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大型歌舞節目,而空政文工團、中央歌舞團等也先後演過「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以及舞蹈《大刀進行曲》、《飛奪瀘定橋》等節目。此外,在黨的各個革命歷史時期都產生過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大量革命歌曲和新民歌,把這些節目和相關歷史資料進行選擇和編排,完全可以創作一部表現革命歷史進程的大歌舞。

  劇組實行完全軍事化管理

  1964年7月30日,周總理再次召集會議,就國慶大歌舞方案展開討論。7月31日,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將,初步擬定了一個由13人組成的領導小組名單,以及組織指揮小組名單,領導小組組長是周揚,副組長是梁必業和林默涵等,組員有齊燕銘、張致祥、周巍峙等;組織指揮小組後來改稱大歌舞指揮部,由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副部長陳亞丁擔任指揮部主任。

  此時,距離「十一」只剩下短短兩個月,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排演一部反映中國革命鬥爭歷程的史詩性作品,難度可想而知。在周總理親自過問下,大歌舞指揮部在全國調兵遣將,各地大力支持,真是要人給人、要物給物,一路綠燈。

  《東方紅》的創作班底,可以說薈萃了當時國內編導、作曲、歌唱、舞蹈、美術設計等各個藝術門類的頂尖人才,稱得上是全國藝術精英的大聚會、大會戰、大檢閱。

  1964年8月12日,參加《東方紅》演出的全體演員,到北京西苑賓館報到,動員大會結束後便全面鋪開分場次、分段落,隨即大家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之中。由於時間緊迫,這臺大歌舞沒法預先把劇本創作規劃好,只能一邊修改,一邊排練。大家發揮積極性,奮發創作,常常工作到半夜也不睡。

  整臺大歌舞動用了強大的演出陣容,包括樂隊、合唱隊和舞蹈隊等等,共計3700多人,他們來自五大軍區的文工團、北京的所有文藝團體,還有數百名工人和學生業餘合唱團的成員,參演的有幾十個文藝團體。而整場演出當中,用到的大大小小、中外樣式的服裝,共有4000多套,有的演員在一場演出中,就需要換裝五六次。要管理好這麼龐大的演出陣容,管理好數以千計的服裝、道具,確保演出秩序不容有失,為此劇組採取完全軍事化管理。

  在劇組進入人民大會堂合練之前,3700多人的排練分散在20多個場館進行,北京地區所有文體團體的訓練場館,以及戲院、體育館、博物館,甚至旅館大廳都用來做訓練場地,供演員們分場次同時訓練,日以繼夜,加班運作。

  在排練和演出過程中,全體演員在後臺分一、二、三梯隊上下場,從頭到尾井然有序,大家都保持安靜,在後臺聽不到一點多餘的聲音。

  周恩來堅持不寫南昌起義

  作為《東方紅》總策劃、總導演,周總理為《東方紅》傾注了大量心血。每天在忙完一整天的國務活動之後,他總要在深夜一兩點鐘來到《東方紅》劇組,和編導們一起討論,大到指導思想,小到具體詞曲,都親自參與。

  《東方紅》是一部政治性、歷史性都很強的作品,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表現,以及它們在戲中所佔的分量,都不是單純用技術手段所能解決的。如何在大型歌舞中表現黨的誕生、秋收起義、遵義會議等大的歷史事件,周總理指示,不但要突出地表現,還要求在藝術上儘可能完美。

  「東方曙光」是一場反映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歌舞,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描寫和歌頌共產黨誕生的歌曲,周總理對此很是著急。周巍峙專門到音樂研究所找來了《北方吹來十月的風》這首歌,周總理看了歌詞很是高興,認為它很好地說明了馬列主義傳播和中國革命的關係,也表達了毛主席所說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歷史性結論。而作曲家李煥之參考大革命時期群眾歌曲的風格為這首歌詞譜寫的曲子也很受周總理讚賞。周總理還親自為這首歌設計了布景——天幕左側是光芒四射的馬克思、列寧畫像,在畫像前同時升起兩面旗幟,一面是黨旗,一面是繪有毛澤東青年時代頭像的紅旗,在兩面旗幟的導引下,行進著中國革命隊伍。

  看過《東方紅》的人,對戲中沒有表現「八·一」南昌起義的場面感到不解。其實,劇本中最初有表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容,但周恩來卻將它拿了下來,創編人員曾據理力爭,但他堅持己見。這是因為南昌起義是由周恩來等人指揮的,寫南昌起義,就必然要出現周恩來的藝術形象,周恩來這麼做就是為了避免宣傳自己。這件事充分表現出周恩來的謙虛謹慎,但也因此給《東方紅》這部史詩帶來了些許遺憾。

  老歌新曲唱遍大江南北

  《東方紅》不但生動演繹了許多經典歌舞作品,同時推出了一批深受人民喜愛的新歌新曲。《讚歌》、《毛主席祝您萬壽無疆》、《情深誼長》、《遊擊隊歌》、《二月裡來》、《南泥灣》等一批革命歌曲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遊擊隊歌》是人民批准的作品

  《東方紅》中的歌曲大多高亢嘹亮,充滿激情,相比之下,《遊擊隊歌》就顯得輕快多了。開始時,有人不同意把這首歌放進去,說它過於輕鬆,抗日、跟鬼子鬥爭哪有那麼輕鬆?周總理卻不以為然。他說,這首歌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情緒,好聽,群眾愛唱,當時對動員學生參加革命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人民批准的作品。革命有的時候需要雄壯的東西,有的時候也需要輕鬆的東西,有統一也要有變化,革命是廣闊的,革命的感情也應該是豐富的。

  周總理的話雖是針對這首歌而講,但它涉及到了從藝術風格的角度怎樣理解革命文藝特點的問題,主創人員從中受到很大啟發。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劇組大膽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段,西洋獨唱、民歌獨唱,薈萃一堂,西洋樂隊和民族樂隊同奏一個調,舞蹈不僅表現了多民族特點,而且也表現人民生活、戰鬥場面等,從而使這部史詩式的大歌舞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

  《七律·長徵》30多份曲譜中選一

  反映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的《萬水千山》這場歌舞,是《東方紅》中的一出重頭戲。為了用歌舞形式生動地再現這段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史詩,大歌舞領導小組決定用毛主席那首《七律·長徵》作為主題合唱曲。

  為在極短的時間裡拿出最好的曲子,大歌舞領導小組號召在京的作曲家為這首「七律」譜曲,得到了作曲家們的熱烈響應。不久,大歌舞音樂組便收到30多份作品,他們將這些作品不署名地編號印發,由合唱隊試唱、錄音,然後討論。經過反覆試聽,音樂組最後選定由作曲家彥克為毛主席這首詩譜的曲子,並組織人員修改。彥克隨後又為這首主題曲突擊創作了管弦樂伴奏總譜,使之與主題合唱曲相得益彰。

  這首雄壯激越、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的歌曲在《東方紅》中一經唱響,立即成為全國各地文藝舞臺爭相上演的節目,不少演出團體還依據合唱編排了舞蹈,載歌載舞,很受歡迎。

  胡松華連夜趕寫《讚歌》歌詞

  《東方紅》演出前夕,周總理看到「偉大節日」一場中只有藏族女聲獨唱,其他各民族演員都跳「啞巴舞」,立即把導演找來說:「這不符合民族生活的真實情況,應在藏族女聲獨唱的前面,加一個蒙古族的男聲獨唱。」當時寫詞的詩人們都走了,找誰來寫這首蒙古族的獨唱歌詞呢?導演這下可犯了難。有人提議不妨讓熟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胡松華試試。於是,正在北京參加《東方紅》排演的胡松華在半夜12點接到了一個新的緊急任務:連夜拿出一首蒙古族獨唱歌曲。

  胡松華領命後立即投入創作。好在他之前曾在內蒙古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採風活動,美麗草原上那翻騰的草浪、熱情好客的牧民,以及草原人民對黨的深情很快在他筆下匯成了一曲優美的《讚歌》。第二天一早,當編導們看到胡松華交上來的歌詞,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周總理對歌詞也很是欣賞,說:不要請作曲家另寫曲子了,就採用民間流傳的曲子改編。於是胡松華又以蒙古族牧歌《小黃馬》的曲調為這首歌譜了曲。隨著《東方紅》的演出,《讚歌》在億萬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感情共鳴,成為傳唱至今的一首經典之作。

  鄧玉華扮彝族姑娘唱《情深誼長》

  「五彩雲霞空中飄,天上飛來金絲鳥。啊,紅軍是咱們的好兄弟,長徵不怕路途遙……」這首名為《情深誼長》的歌曲,表現的是紅軍經過雲南彝族地區時的情景。在《東方紅》排演中,這首歌最初採用美聲唱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周恩來於是指定鄧玉華將這首歌由美聲唱法改為民歌唱法,並由她裝扮成一個彝族姑娘來唱。

  鄧玉華起初唱這首歌老是跑調,但她不氣餒,仔細研磨,經過十多場演出後,終於將這首歌唱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成為《東方紅》中的一個亮點。鄧玉華因這首《情深誼長》一舉成名,她甜美的歌聲和俏麗的彝族少女形象,深深留在了許多觀眾的心中。

  人民大會堂首演盛況空前

  1964年10月2日晚,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首都人民大會堂首次隆重上演,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前來觀看演出。

  《東方紅》首演成功後,又接連在人民大會堂連演十餘場,盛況空前。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臺戲給予了高度評價。在那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15周年的日子裡,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走出首都、走向全國,並於1965年被拍攝成電影,搬上了大銀幕,其中許多歌曲數十年來一直在人民大眾中廣為傳唱,成為經久不衰的「二十世紀藝術經典」。

  毛主席提議加道具反映列強辱華

  《東方紅》中有一個場景表現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灘,碼頭工人正在搬運貨物,舞臺背景的一側是公園,大門口立著一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很少有人知道,最初舞臺上是沒有這塊牌子的。

  1964年10月2日,毛澤東觀看《東方紅》首場演出,看到這一場景時,他對周恩來說,那時候的上海灘,公園門口都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演出時也應該加上一塊,這才能更逼真地表現當時的舊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侮。

  那時舞臺背景都是幻燈打出來的,當天演出完畢,工作人員連夜趕工重畫幻燈片。第二天演出,這塊牌子就出現在了公園門口。

  才旦卓瑪緊緊握住毛主席的手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可以說是各民族演員的一次盛會,從西藏走出來的第一代歌手才旦卓瑪,也被挑選參加《東方紅》演出。她在《東方紅》中以一首《毛主席祝您萬壽無疆》,第一次向全國人民亮出了自己渾然天成的嗓音。她的名字很快隨著這首歌響遍了大江南北。

  多年後,才旦卓瑪回憶起當年毛主席接見《東方紅》全體演員時的情景仍激動不已,她說:「當時毛主席要和大家合影留念,我的位置正好在毛主席和朱德委員長座位後面,我多麼盼望能和毛主席握握手,表達一聲問候啊!」但她不敢這樣做,因為怕違反紀律。倒是周總理看出了她的心思,拉著她的手對毛主席介紹說:「主席,她就是才旦卓瑪,藏族歌手,領唱《毛主席祝您萬壽無疆》的就是她。」毛主席親切地看著才旦卓瑪,連聲說「好、好。」邊說邊把手伸過去。才旦卓瑪頓時激動得熱淚盈眶,緊緊地握住毛主席的手。她也成為這次會見中唯一與毛主席握過手的演員,令在場的人羨慕不已。

  200多個小幻燈拼出長江黃河

  《東方紅》能夠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舞檯燈光功不可沒。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沒有現代化的燈光和投影設備,舞臺背景全靠幻燈打出來,800平方米的巨大背景圖案,是由200多個小幻燈同時投影到天幕上,拼接組合成的。在這個背景上還能看到簡單的動態,如流水、飛雲、光芒等等,為此,當時的燈光師絞盡腦汁,頗下了一番苦功。

  由於人民大會堂的舞臺特高又特寬,工作人員就在舞臺前面擺了好多臺幻燈機,然後在幕布上劃分好區域,每一臺幻燈機照一個區域,拼成一整幅背景。當時的幻燈機也很落後,沒有自動換片的功能。燈光組的工作人員只能趴在舞臺的臺階下面,用手一張一張地來回換。負責紅藍面光的工作人員也一樣,在頂棚的燈架上手動換燈光片。兩組人員都得在觀眾入場之前到位,演出結束後才能離開,每天都要上天入地好幾個小時,《東方紅》中長江、黃河等宏大的背景就是這樣靠幻燈打出來的。

  《東方紅》中還有紅旗飄飄、黃河水波粼粼從天而降、火山爆發等壯觀的背景,在當時沒有數碼、動畫之類的高科技手段的情況下,這些舞臺效果是用「小米加步槍」式的方法做到的。「紅旗飄飄」和「水波粼粼」,都是在燈光前面放一個類似竹帘子的東西,來回地晃,燈光透過竹帘子的縫隙透射出去,形成效果。

相關焦點

  • 周恩來侄兒:四十年後,我們紀念伯伯什麼?
    為了做好導演準備工作,《東方紅》的排練鄧在軍看了不下二十次。那時沒有變焦鏡頭,全是死鏡頭,每個畫面、每個場景,都畫成小人兒來表示,做到心中有數。周恩來總理對《東方紅》非常關心,全體演職人員親切地讚譽他是《東方紅》的「總導演」。鄧在軍在看彩排時就看到過伯伯六七次,當然,鄧在軍並沒有與伯伯打招呼。日夜操勞、日理萬機的周總理為什麼抽出這麼多時間來關心演出呢?
  • 一曲陝北民歌小調,幾次陰差陽錯,成就了今天的《東方紅》
    國家廣播事務局隨即報告:已經收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播放出來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洪亮。得到這一消息後,作為中國「兩彈一星」工程「總管家」的周恩來,激動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連聲說「好!很好!」。當《東方紅》前四個小節,共27秒長的樂音,以20.009兆周的頻率,被地面接收站接收,再通過廣播電臺轉播到世界各地時,周恩來的臉上是掩蓋不住的笑意。
  • 譚平山——南昌起義最高行政長官
    在北京大學就讀和在J「川、說教期間,發起和創辦了《新潮》、《廣東群報》等刊物,寫了大量專論和時評,宣傳蘇俄十月革命,宣傳社會主義,宣傳「五四」革命精神,並把革命刊物不斷寄回家鄉進行共產主義的啟蒙教育。當時前委作為秘密領導機構不公開,起義的對外機構是革命委員會,譚平山擔任了主席團實際上主席(後改稱政府委員長)。  起義前,當周恩來代表黨的前委把南昌起義的軍事指揮大權交給賀龍後,譚平山曾在旁鼓勵他說:『老賀,你當總指揮就要加人共產黨,不人黨可不行!」這話說到賀龍心坎裡了。賀龍誠摯地告訴譚平山:『頭年駐常德時,結識了周逸群,我就提出加人共產黨的要求,申請過好多次了,考驗也快兩年了。
  • 朱德同志是如何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南昌起義中擔當什麼角色?
    當朱德充分介紹了自己的身份、經歷及對共產黨的認識之後,周恩來才同意和張申府一起介紹朱德入黨。1922年11月,經周恩來、張申府兩個人的介紹,他才加入中國共產黨。如果不是周恩來,可能朱德入黨還要推遲很長時間。我們看朱德的入黨經歷,如果不是朱德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堅守自己的初心,意志不堅定的話可能就入不了黨。但是朱德同志的入黨對中國革命來說至關重要。
  • 周恩來為何將楊匏安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楷模?
    為加強黃埔軍校校軍的政治工作,楊匏安將古大存等一批共產黨員選調給周恩來,在東徵軍中擔任政治宣傳員。東徵軍所向披靡取得重大勝利,是與強有力的政治工作分不開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交往,周恩來與楊匏安相互增進了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周恩來贈送給楊匏安一方銅墨盒,盒蓋上刻寫了9個字:「匏安兄文玩,周恩來志」。
  • 參加南昌起義的還有他: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
    參加南昌起義的,不僅有我黨,還有民主黨派,現在完全不提,葉大鷹都發炮了,好脾氣的民主黨派人士一點意見沒有?他也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後來和葉挺一樣,被開除黨籍,因此成為著名的民主黨派人士,曾任民革副主席。譚平山當然是個狠角色!張國燾作為中央代表,覺得南昌起義時機並未成熟,「暴動要慎重」,還提出需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同意方可行動。根據周恩來的回憶,譚平山居然對一個師長說:「張國燾若反對起義就把他殺掉!
  • 專訪周恩來侄子周秉和 起義受阻 伯父堅定地說「還是幹」
    九十年前,周恩來不懼共產國際的指責拍案而起,堅持八一起義「還是幹」;九十年前,朱德在天心圩振臂一呼「黑暗是暫時的,我們也會有我們的1917年」——這力挽狂瀾的勇氣和堅如磐石的信念迸發出無窮的力量,成為一支勢不可擋的鋼鐵洪流。    就是這股鋼鐵洪流帶著當時的中國衝破迷霧,絕處逢生;也正是這股洪流,讓中華民族衝上了從未有過的高度。
  • 朱德在南昌起義前後巧妙運作統戰關係
    時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官教導團團長、南昌市公安局局長、中共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參謀團成員的朱德,充分利用他與滇軍高級將領的老同學、老同事的淵源關係,靈活地開展統戰工作,有效地掩護、保護了起義領導機關指揮起義和參戰部隊投入戰鬥。他和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等開展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鬥爭。南昌起義部隊戰略轉移南下時,朱德藉助他在滇軍時的聲望和舊誼,得到駐贛粵滇軍將領協力相助。
  • 永遠高揚的旗幟——訪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賀龍元帥之女賀曉明
    新華社南昌7月31日電 題:永遠高揚的旗幟,奔流不息的血脈——訪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賀龍元帥之女賀曉明  新華社記者 樊永強、賴星  1927年,賀龍主動選擇並跟定中國共產黨,率領包括三千湘西子弟兵在內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開赴南昌參加起義……  八一建軍節前夕,南昌起義總指揮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曉明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 林默涵對周恩來的往事珍藏
    7月24日,即周恩來「透氣」後的第三天,周揚以中宣部請示的形式向陸定一、康生並周恩來、彭真寫了份報告,提出創作一個概括地表現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歷程的大型歌舞,向國慶獻禮,還提出了具體的組織領導意見。周恩來仔細審閱並修改了這個報告,並於7月30日在西花廳召集有關方面負責人開會,決定大歌舞立即上馬。會上,周恩來就大歌舞的領導組織工作,親自擬定了一個13人組成的領導小組名單和組織指揮工作小組名單。
  • 南昌起義前,伯伯沒對七媽吐露半句 - 新民晚報 數字報紙
    對於和總理有關的採訪,她一般都謝絕,「因為伯父和七媽生前最不喜歡親朋打他們的牌子,宣揚和他們的關係。」但記者反覆勸說,和總理共度的日子不但是她個人的寶貴人生經歷,她接受到的言傳身教更是全民族的精神財富,應該說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緬懷、繼承總理的品質和修養。周秉德這才應允。  採訪從80年前的南昌起義說起。「南昌起義在我出生前10年發生,我不可能有什麼直接的記憶。
  • 50年前,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
    昨天的《人民日報》刊發了國家航天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的署名文章,介紹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前世今生。    50年前,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 1930年周恩來莫斯科直諫史達林
    1927年6月17日和20日,周恩來兩次在中央常委會上提出湖南暴動計劃的報告,並已派大批軍事同志前去湖南;但共產國際代表羅易對暴動計劃改了又改,所需款項也遲遲不發,最後認為暴動不可能,使得暴動未能付諸實踐。為此,負責軍事的周恩來與羅易大鬧一場。
  • 洛陽東方紅拖拉機家族的9個主力成員將以卡通形象首次登上明信片
    下個月,它們將印製在一套十張的明信片上通過郵局統一發行,成為「洛陽製造」的「東方紅工業遊」的全新「代言人」。這些又萌又可愛的卡通拖拉機是如何誕生的?由它們代言的經典拖拉機有哪些幕後故事?拖拉機變身卡通「鋼鐵俠」將給我市工業遊帶來哪些啟示?請聽記者為您一一道來。
  • 南開「鏡箴」與周恩來的氣質
    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學習,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待人處事,不驕傲,不狂暴,不懈怠,果能如此,恐怕不僅氣質上會面貌一新,道德涵養也會更上層樓。仔細體會,南開的「鏡箴」,不是對學生行為加以規範的「守則」,既沒有要求學生好好學習,也沒有要求學生尊敬師長,甚至連遵守學校紀律都沒有提。但正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鏡箴」,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留住紅色記憶,尋訪復興足跡——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2020年8月4日上午,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知信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到達天津市南開區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本次實踐旨在重溫偉人事跡,堅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激勵青少年勇於擔負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 李立三生前3次"被追悼" 兩次為周恩來主持(圖)
    第三次追悼會周恩來主持並致悼詞  南昌起義時,李立三任革命委員會委員,兼任政治保衛處處長、工農運動委員會委員、戰時經濟委員會委員等職務。負責總指揮部的安全、保衛、宣傳和群眾運動工作,還負責籌款和運輸等。他有一個連的兵力,直屬於起義軍總指揮部領導。  8月5日,起義軍撤出南昌,分4路繼續南下,奔廣東潮汕。
  • 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出於一貫的幽默,他還補充道:"我們要拋就拋兩萬千克的,也許要從較小的拋起,但像美國那樣只有雞蛋大的,我們不拋!"就此,中國研製人造衛星的任務被提出。整個團隊不僅對測試設備的各項指標一無所知,連被測試的對象——人造衛星也只有"直徑不超過1米"的這一條線索。這還僅僅是理論上的困難,更重要的來自外部——我國的工業基礎還很孱弱,又進入了經濟困難時期,條件都不好。而且此時外國對我國已經展開了技術封鎖,各種設計資料都不可能獲得,甚至連不鏽鋼都無法進口。
  • 鑄你之名③|新增川籍起義將士熊正心:與朱德是同學,曾給周恩來做...
    對於他的認定,主要依據為一封餘增生給周恩來的信。南昌起義時,餘增生是葉挺部七十三團的參謀長。南昌起義失敗後,餘增生離開部隊。1927年12月22日,餘增生給周恩來寫信講述「汕頭失敗後的出走經過」。在這封信中兩處提到熊正心,而且都是以證明人的身份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