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裡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最近,掌柜目睹了不少激烈的爭論,那些平時沉默寡言的人一旦情緒激動起來,不僅變得伶牙俐齒,還有不少驚人之語。不得不說,可能是憤怒打開了「創造力」的大門,自古beef出金句嘛!
激發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契機就是經歷不尋常或者意料之外的事情。腦成像的研究發現,高創造力的人,在不常有強連接的腦區之間,腦功能連接更強。在很多情況下,情緒也是複雜的,不單純是積極或者消極。在複合的情緒中,尤其是那些不經常同時體驗到的情緒同時產生,可能會提升創造力。因為這樣的情緒糅雜可能讓人們對於不尋常的聯繫更為敏感,這也是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少早期研究指出,積極情緒有助提高創造力,而消極情緒可能會限制創造力。一種解釋是積極情緒會讓注意力更加開闊,因而產生更多的新想法;而消極情緒則會讓人更為專注,限制擴散思維。但可能是驅動的程度(讓人想趨近或者迴避的強烈程度)而非好壞影響了創造力。比如在一項實驗,兩組被試分別觀看了兩段讓人愉快的視頻:一段是小貓的滑稽視頻,一段是美食視頻,顯然美食的視頻會讓人食指大動,激發起更強烈的衝動。在觀看之後,小貓的視頻讓人的思維更開闊,而美食的視頻則壓縮了注意範圍、讓人更為專注。
有人就把情緒和情緒管理按照聚焦的目的不同分成了促進和預防兩種。積極情緒對於創造力的提升作用,在聚焦促進的情況下(比如高興),比聚焦預防的情況下(比如放鬆),更為顯著。壓抑的負面情緒(比如悲傷)不會促進創造力,但激活性的負面情緒、以迴避為目的、聚焦預防,比如恐懼和憤怒,會降低認知靈活性、但提高發散性。
在最近一期的 PsyCh Journal發表了一篇中國學者的文章,除了考察創造力常用的「其他用法測試」(儘可能多地想出某一件物品的不同用途),還使用中文的組塊破解任務來研究實驗室環境中,不同情緒對於創造性思維的影響。
「組塊」是感知和識別信息的基本單元,而「組塊破解」則是將已建立的認知組塊破解和還原為更加基本的成分或要素,是實現頓悟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文中,偏旁部首就是漢字識別的基本組塊,人們很容易就能在部首水平上拆解和重構漢字,但如果拆解發生在部首水平之下就會變得困難。比如,在要求將某個字拆去一些筆畫變成另一個字的拆字遊戲中,拆除組塊就比較容易(將「學」拆去上面的部首變成「子」,比拆去兩點變成「字」更容易)。「組塊破解」需要打破整體的心理定勢、並將它們拆解和還原為更加基本的元素而加以重新組合(即組塊破解)才有可能產生,也就是反映了更高的創造力。
在實驗中,通過他人對被試作品提出積極、消極或中性的評價反饋(表揚、批評或一般性評價),將被試引入了某種情緒之中,然後完成創造性任務。結果發現,高興和生氣都能提高創造力和發現新的問題解決辦法,生氣對發散性思維的提升更顯著。而快樂和生氣對於創造性思維的增益也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快樂提高了創造性思維的準確度,而生氣提高了反應速度。
不僅在個體層面,憤怒在團體層面也對創造力有積極作用。有研究發現,相比無情緒或者悲傷的情緒,生氣可以提高團隊成員想法的流暢性的原創性。這也可以運用到團體的「頭腦風暴」上:不論是團體內部的緊張氣氛還是與外界的對立情緒,都可能激發成員的創造性思維。但憤怒終歸還是魔鬼,雖然可能創造出神器,也可能是兇器,傷人傷己。能「化神器為神奇」,需要更為專注的加工和更深入的思考過程。所以生氣可以,但理智不能丟,才能不輸人也不輸陣。
來源:PsyCh Journal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