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初見趙鴻是在2018年期貨日報舉辦的「第十二屆全國期貨實盤交易大賽」頒獎典禮上。作為外盤重量組的獲獎選手,她以「機構大帳戶如何長期穩定盈利」為主題進行演講,深入淺出地分析投資交易中普遍存在的風控問題,並以數學函數和技術圖表為輔助,嚴謹地闡述出自己的交易體系。
A接受全球頂尖商學院科班訓練
趙鴻具有極強的數理邏輯能力,屢獲國內外數學和建模競賽大獎。國內一流大學計算機本碩和國外頂尖商學院金融學碩士的雙重專業背景,更是為她的量化交易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2006年成立至今,趙鴻帶領ATOP money manager團隊已走過十餘載,借跨期、跨市的期權套利策略、結合成熟的動態風控技術,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深厚數理分析和交易風控技術令趙鴻團隊練就出「慧眼」和「妙手」,對機構的交易和風控系統設計以及培訓等都擁有一套成熟的科學方法與體系。
在海外金融領域,華人大多數從事銷售或分析員的工作,能成為首席交易員和基金經理的並不多,趙鴻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談及能實現從分析員到基金經理飛躍的原因,她認為歸功於自己在EDHEC商學院接受的科班訓練。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歐洲EDHEC商學院的金融市場交易專業碩士學位課程在基金行業享有崇高聲譽,該專業在2017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金融碩士課程排名中,戰勝MIT麻省理工和OXFORD牛津大學等著名學府,榮獲金融碩士專業排名全球第一。
趙鴻以雄厚的專業背景和GMAT研究生考試全球前1%的成績,被EDHEC商學院成功錄取,成為金融市場交易專業有史以來的首位華人學生。回憶起當時的求學經歷,她告訴記者:「EDHEC的教室像是交易所,擺滿行情幕牆和交易設備,大量的交易實踐課程都是由各大型機構實戰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親臨授課,手把手解讀市場上的主要金融產品,涵蓋股票、債券、貨幣、石油、黃金、期貨、期權等。」此外,可以獲得一手市場數據的專業學生特權也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說,由於課程評分是以學生交易策略在實際市場的表現為標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切實地提升自身投研能力。
除了交易實踐課,EDHEC商學院具有的金融理論課對於數學有極高的要求。在趙鴻看來,選修的幾門難度係數最高的風控專業課讓她受益匪淺。她的碩士論文《運用Copula函數對投資組合進行動態風控》在獲得包括來自普林斯頓大學著名金融學家Garcia教授和歐洲金融風控學泰鬥Abraham教授在內的評委老師們一致好評之餘,還得到了「最佳論文獎」,而當她從EDHEC商學院畢業時,更是以交易實操課和金融理論課全優的突出成績獲得「最佳畢業生」榮譽。
B賽事首秀厚積薄發終露鋒芒
多年以來,趙鴻團隊雖然能夠做到長期穩定盈利,但他們卻未曾從幕後走向臺前參加相關的交易比賽,「第五屆全球衍生品實盤交易大賽」成為該團隊12年交易生涯中的賽事首秀。
談起參賽的原因,趙鴻團隊在接受採訪時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參賽是出於對賽事的認可,一般的比賽僅以盈利高低作為簡單的評分指標,容易激起參賽者的賭性,失去交易本身的意義。這次比賽的賽事設計以及成績計算,綜合考慮了資金量、回撤、累計淨值等多個因素,體現出對長期穩定盈利的重視。我們覺得組委會的理念和我們一致,這樣的比賽值得參加。」
據記者了解,比賽開始一周後,趙鴻團隊才得知賽事消息。他們在4月初報名參加重量組的比賽,經過為期6個月的比賽後,帳戶初始資金240萬美元增長至285萬美元,盈利超過18%。「這樣的比賽結果也在我們的意料之中。我們的帳戶名稱在眾多參賽帳戶中顯得與眾不同,因為我們沒有用暱稱,而是用的真名。雖然我們不知道比賽期間市場的漲跌和行情的好壞,但我們知道帳戶是會盈利的,因為我們不靠行情,也不靠運氣,靠的是精密計算。」趙鴻團隊如是表示。
回顧整個賽程,趙鴻團隊在交易中呈現的穩定性令人印象深刻。對比賽事初期與末期的排名表可以看到,僅有兩個帳戶仍保持在前10名,趙鴻團隊就是其中之一。「在這次比賽中,團隊表現得非常穩定,自始至終都在排行榜前列,並最終獲得外盤重量組第6名的好成績。」當談及為什麼大多數參賽者無法維持排名的穩定時,趙鴻坦言,許多交易員把交易工作做成了一個高危職業,而她認為交易應該追求長期穩定盈利,所以團隊始終把風控和穩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趙鴻團隊賽事排名對比
C容易和簡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長期穩定盈利是容易的,但並不簡單,因為需要一個嚴謹複雜的交易系統。容易和簡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回溯十餘載的交易經歷,長期穩定盈利是趙鴻自己和團隊最引以為傲的成績,而在這樣難得的成績背後,則是深厚紮實的專業能力。
據悉,趙鴻是認證全球金融風控經理Financial Risk Manager(FRM),而FRM是全球金融風險管理領域頂級的權威國際資格認證,由美國「全球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協會」頒發。能夠獲得此認證,需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考試和具有合格的風控工作經驗,目前我國只有幾千人獲得該權威認證。
「許多投資者在交易中對風控理念的理解不足,如果僅僅把止損當作風控,這已經站在危險的牆下,只是受傷輕重的區別,實際上風控不僅是止損。」趙鴻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他們團隊的風控理念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連危險的牆也不沾。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不立於危牆之下」?據介紹,團隊的風控體系可分為事前風控、系統風控和動態風控等模塊,為了規避風險,團隊的投資交易不帶有任何觀點,也不做預測,反映在操作中,即團隊以跨區和跨期套利作為主要交易策略,通過摒除時間因素的交易方式,同時完成了風控與交易。在她看來,金融產品是利用數學模型設計得出,只要有計算,就存在套利空間,只要自己的數學模型比別人的更好更快,就能捕捉到套利機會,從而實現盈利。
對於目前市場流行的Alpha對衝策略,趙鴻分析說:「由於策略不能實現真正的客觀,有可能帶來交易的風險。實際上,Alpha策略是在套取偏離值,如果偏離值並沒有按照交易員的預期回歸,而是在繼續擴大呢?比如,最近科技股在下跌,大家就認為是在偏離原來的值,但也有可能之前的大漲才是偏離呢?所謂的偏離是基於中心值成立的概念,這個中心值憑什麼是中心值?行情目前是偏離太多還是正常回歸?這都是每個人的主觀判斷。」
相比之下,她認為,團隊的量化模型剔除了市場波動與主觀情感等影響因素,能得到比較客觀的利潤空間。「每個數據都有自反饋系統,在當天交易結束後,數據就會反饋到系統裡進行修正,這個是自循環系統。」趙鴻說,目前已經建立的模型可以在小範圍內完成,利用數據自反饋系統進行修正,當需要修正的問題較多,自修復能力不足時,才會人為參與,重新進行大量修正。
D機構交易員團隊需要組合兼容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趙鴻團隊的成員全部是技術人員,所以自團隊成立以來他們一直將工作重心放在技術方面,專注於後端策略研發和技術提升,主要與機構客戶合作,只接收少量優質個人客戶,以這樣的方式減少客戶開發和市場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本。
與大部分基金公司不同,趙鴻團隊在選擇客戶的過程中,比起客戶的資金實力,更加看重雙方投資理念是否契合。「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只有理念一致才能長期愉快合作,所以我們選擇性地和一些優質客戶長期合作。坦率地說,我們和國內很多人的投資理念不太一致,國內做任何事情的節奏都比較快,投資也是這樣,所以很多人把投資當作百米衝刺,能快速達到目標就算成功了,如果因為速度過快而跌倒或傷亡了,就自認倒黴。然而,我們則是把投資當作馬拉松,考慮的是能夠安全到達幾十公裡以外的目標。」趙鴻說。
近年來,量化對衝基金在國內市場逐漸興起,受到投資者的熱議。對此,趙鴻認為,無論哪種交易方式,針對性的風控策略都不可或缺。事實上,量化和對衝這類詞語只是表明交易的方法和工具,誰都能夠使用這樣的方式。然而,使用了量化對衝,並不能代表收益率的提升或者風險的降低,每一種交易的方法和工具都需要有針對性的風控策略。
在她看來,要實現針對性風控則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投研體系,而團隊目前可以為國內機構提供培訓諮詢和產品設計等形式的幫助。首先是針對國內機構的交易和風控系統進行研究和分析,為國內機構提供設計和改進建議並協助實施;其次則是針對機構交易員團隊的系統培訓,提升交易員的交易和風控能力以及機構的整體業績。另外,可以為國內機構設計個性化的結構性金融產品,像魔術師一樣為機構優化和創新金融產品,創造意想不到的利潤。
「大部分機構往往熱衷於向外研究,去研究產品,研究市場的基本面和技術指標,很少有機構認真研究自己的交易員,分析他們的交易方法和風格特點。每個交易員固有的交易風格,跟機構整體的投資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不匹配,並不能單純通過下單量的增減來改變,而是需要改變交易邏輯的分布。」趙鴻告訴記者。
那麼怎樣來實現交易員的匹配,從而滿足機構的需求呢?在趙鴻看來,這類似於資管產品的延伸或者結構化設計的過程。她解釋說:「我們首先判斷交易員能不能達到機構自身的基本水平,如果不能達到,就進行基礎培訓,如果交易員已經達到基本水平,就需要改變交易員之間的表現,達到市場的要求,滿足不同客戶的風險偏好。事實上,有的交易員自己很優秀,在機構中可調整的空間卻不大,有的交易員雖然自身有不足,但也能通過調整在整個團隊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交易員忙著研究市場,而我們忙著研究交易員。」她更進一步解釋說,交易員的交易結果相當於股票,有自己的漲跌分布,但不是全部股票都符合大型機構基金經理的要求,需要進行產品化,才能推向市場,這樣的過程不但針對單一的交易員,而且還需要對整個交易員團隊進行組合兼容。
實際上,這種針對機構的培訓模式是國內市場少有的,在國外市場也並不多見。「我們的強項是數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我們可以從交易員培訓或產品分析和設計開始,到形成完整的風控體系,全面系統地達到機構客戶的要求。」趙鴻說。
最後,對於大家關心的團隊何時會在國內發資管產品,趙鴻坦言,現階段更青睞與國內機構在外盤資管方面進行合作,但從長遠來看,團隊對國內衍生品市場發展保持熱切的關注,如果機會成熟也會考慮循序漸進地進軍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