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2月3日電(記者曹凱 馮源)今年12月4日將是中國首個國家憲法日,適逢中國第一部憲法60歲,記者重訪憲法草案初稿誕生地杭州,重溫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尚且不具備實行普選,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的條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四年後,制憲時機成熟。毛澤東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
1953年底至次年3月,他率憲法起草小組在西子湖畔,遍覽各國憲法、群策群力完成憲法草案初稿,奠定了後來被人們以誕生年份代指的「五四憲法」的基礎,這部初稿因此也有了一個浪漫的名稱——「西湖稿」。
在昔日國民黨將領的別墅中誕生的憲法
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金延峰介紹,1953年底,毛澤東率領剛成立的憲法起草小組成員胡喬木、田家英等來到杭州,住進西湖邊上的劉莊一號樓,即今天的杭州西湖國賓館一號樓。位於西湖北岸的北山街84號大院30號則是「五四憲法」起草地。
84號大院是一片佔地數百畝的別墅群,30號是其中一個獨門獨戶的小院,曾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湯恩伯的別墅,由一幢二層小樓和一幢平房組成,依山而建,進去要經過一扇月洞門,走一段平路,再上一段臺階。
金延鋒說,1954年1月9日憲法起草工作在84號院正式展開。2月中旬,憲法草案一讀稿完成,毛澤東又組織起草小組通讀通改,於2月底接連完成了二讀稿和三讀稿。
在起草過程中,毛澤東和起草小組成員大量閱讀了當時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的憲法文稿,它們來自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以及民國時期。金延鋒說,毛澤東比較看重1918年的《蘇俄憲法》、1936年的《蘇聯憲法》和1949年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
1954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草案初稿,並決定廣泛徵集各方面的意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對憲法的討論。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見證憲法誕生的人們
今年93歲的肖貽至今還記得84號大院辦公室裡擺放著「好多憲法」。肖貽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譚震林的秘書。
當時,每天下午,毛澤東都會從劉莊來84號大院的平房裡辦公,憲法起草小組在小樓辦公。由於紀律原因,肖貽不知道他們在討論些什麼,但隱約感覺是件大事。
肖貽只在「杭州人民大會堂」遠遠見過毛主席一面,當時已年滿六十的毛澤東在他看來「很精神、很英俊」。
相比之下,86歲的汪龍和跟毛澤東就貼身得多,「在劉莊我是服務員,在外我是警衛員」。作為毛澤東在西湖期間的工作人員之一,汪龍和與毛主席散步、外出,有珍貴合影,還得到了毛澤東的親筆題字「汪龍和同志」。
放牛娃出身的汪龍和那時並不知道憲法有多重要。當時浙江沿海部分地區還未解放,他的首要任務是毛澤東的外出安全和飲食起居。「五四憲法」草案公布後,杭州市公安局機關組織學習,他才知道自己曾經見證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