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一再推遲之後,截止目前運動康復行業內最大的一起合併重組事件,以失敗告終。
6月8日晚9點,弘道運動醫學診所的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稱,「弘道」與「體創動力」因未能就合併事宜中的關鍵性條款達成一致,已於日前中止了合併交易。目前,體創動力的CEO張歡和董事長李翔及其團隊與北京盈輝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及弘道系列診所沒有任何合作或勞務關係。
據懶熊體育了解,在原定的合併重組規劃中,體創動力將被納入盈輝醫療旗下,與弘道一起成為盈輝醫療的兩個子品牌;張歡將出任盈輝醫療總經理,負責兩個品牌的運營管理事宜。
弘道醫學診所和體創動力都是獲得過融資的運動康復連鎖企業。體創動力成立於2016年,是熠帆資本孵化的項目,於2017年1月獲得包括熠帆資本在內的投資方數千萬天使輪融資,2019年4月獲得弘暉資本Pre-A輪投資。成立於2012年的弘道則在2017年8月獲得數千萬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盈輝投資、博行資本;2018年6月獲得中融國際信託的B輪融資,具體金額未披露。
目前弘道的主要陣地在北京,有4家醫學診所,此外在深圳、青島和瀋陽也有復建店。而體創動力主要在華東地區拓展,首家運動醫學診所開在南京,目前在杭州、寧波和上海都有分店。
弘道在北京西大望路的天元弘道診所。
上述聲明以盈輝投資董事長田坦的名義發布。聲明中表示,田坦最初願意為體創動力注入資金,並將兩個品牌「由張歡團隊負責合併後全權管理」,是看重體創的管理能力。「年輕和朝氣是我看上張歡和他的『體創動力』團隊的主要原因。」
田坦將弘道比喻成「蒸汽式的機車,雖仍能前進但越來越吃力,再不調整恐怕就不再是主流的交通工具,而只是個時代記憶了」。而張歡及其所帶領的團隊,在標準化運營、技術培訓、業務創新上建立了一定的優勢,且有較高的執行力,能夠加快弘道的發展速度。
張歡則看重弘道的品牌優勢。「弘道是國內最早開設的運動醫學診所,品牌優勢明顯,8年的時間服務了眾多患者。」弘道在運動醫學診療和術後康復積累了一批職業競技體育用戶,目前在保存原有優勢的基礎不斷向大眾領域滲透。張歡希望二者結合能夠探索出一個新的模式。
但雙方合作的初衷也成了最終分道揚鑣的導火索。關于田坦提及的未達成一致的「關鍵性條款」,懶熊體育第一時間聯繫到了張歡,他表示:「田總還是希望我和核心團隊全職加入盈輝醫療。但作為創業者,我沒有辦法割捨體創動力」。
此前圍繞這次合併重組,懶熊體育曾在5月26日採訪過張歡。按照張歡當時的規劃,合併重組後的弘道和體創還是堅持自己的特色產品。弘道依舊作為運動醫學診所運營,體創主要以復建店為主,打造「社區化復健機構的布局」。「我們(總部)相當於一個門店後臺管理,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連鎖化醫療服務公司的管理方式。」
連鎖化,其實是運動康復這個行業的難點。
伴隨著移動醫療熱潮,運動康復行業在2016年開始受到資本關注,消費者對運動康復理念的認知度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斷增強。但是相對於國外,我國的運動康復領域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距離成熟市場還差得很遠。(相關連結:行業資本沉寂近一年,運動康復行業怎麼樣了?)行業內各個機構規模都不大,而且相對「屬地化」,一個診所或者工作室只能服務於周邊特定人群,卻要對接很多資源,業務模式較為單一。因此,連鎖化品牌——尤其是跨區域的連鎖化品牌目前在運動康復行業內並不多見。
體創動力寧波奧體中心店。
「我們能很明顯地感受到,開1家店和3家店不一樣,3家店和10家店又不一樣,因為無論是管理模式、已經成型的業務、標準化構建以及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張歡當時坦言,」在一定時間內,收入可能看不到明顯增長,但成本一定是翻倍的。只有突破這個瓶頸,後續才能迎來業務增長。」
對想要擴大連鎖區域和範圍的運動康復機構而言,「抱團取暖」是當前的一個新思路。但隨著弘道和體創的合併破裂,這種方式要真正落地顯然並不容易。
今年疫情的突如其來也讓很多事情充滿了變數,作為體育產業和大健康領域的交叉領域,運動康復行業在疫情期間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根據弘道方面的說法,目前其在國家體育總局的門店依舊處於歇業狀態;其他門店雖然已經開業但也要嚴格控制營業時間和消殺情況;北京工人體育場計劃於今年進行整體封閉改造,屆時弘道工體店之經營有可能受到影響;此外,弘道上海店已通過上海市虹口區衛健委行政審批會議批准同意設立,盈輝醫療亦正在意圖收購其它運動康複診所。田坦在聲明中強調,「在中止了與『體創動力』的合併之後,『弘道』還是會客觀地檢討自己在發展中所存在的管理問題,繼續尋找合適的管理團隊。」
在最新接受懶熊體育採訪時,張歡透露,體創動力旗下的門店均已正常營業。公司後續將繼續尋找合作方,在不斷完善標準化管理模式的同時,未來也會在運動醫學技術體系的搭建及提升、醫康結合、商業保險、市場化渠道發展等模式上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