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汪涵在一檔節目中曾經說:「不管什麼時候我們傷害最深的人永遠是我們身邊最親密的人,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對別人友善,對親人苛刻,把挖苦、諷刺、謾罵,施加到孩子身上,從小被父母語言傷害過的人不在少數,往往長大後變得自卑,在遇到困難時自我否定。」
對於他的這種說法,我很贊同。很多時候,家長會忽視自己的語言暴力在孩子身上會產生的效果。
且看國內外的犯罪研究數據。在罪犯當中,小時候受過精神虐待和身體傷害的比例都比正常人要大許多。據美國聯邦調查局對36名性侵害者及連環殺人犯進行了研究並提供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他們中有74%的人在童年受過心理虐待,42%受過身體虐待,43%受過性虐待。
這裡要講一下「心理虐待」,它不是直接地進行身體上的傷害,但是父母會通過語言暴力或者冷暴力(不說話、不理睬等)來傷害兒童的心理健康。
在犯罪心理學界,已經有共識:童年的不好經歷是造成犯罪行為的重要因素。
這裡,我們也不多去講所謂的犯罪行為,因為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些極端和個例。那我們就來看一看,家長的語言暴力對孩子的普遍影響。
古語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家長的言語更是非常重要。
3種常見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1、詆毀性語言給孩子造成負面心理暗示
「你是豬腦子嗎?」
「為什麼你什麼都比不上別人?」
「怎麼就沒有一件事兒你能幹好的?」
這些話是不是有點耳熟?很多家長都曾經跟孩子說過此類的語言。我們可以把這些稱之為「詆毀性語言」。
像這種詆毀性的語言,常常沒有讓孩子往好處改變,反而給了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我就是什麼事情也幹不好,我就是這樣的人。」
2008年一份家庭教育心理問卷調查顯示:很多家長從內心中就把孩子看成一個比自己差的弱者,於是從語言和行動上不斷挫敗孩子。當孩子表現出弱點時,家長對弱點的持續否定,會強化孩子的「失敗者」形象。
2、恐嚇式語言剝奪孩子的安全感
「滾,以後不要再回來了。」
「我不要你了,你不是我的孩子。」
「再哭我就打死你。」
沒有一個孩子不害怕自己的父母不愛自己,不喜歡自己,甚至再也不要自己。這甚至比打他們一頓,更讓孩子恐懼。
孩子對父母有一種天生的依戀,跟父母關係緊密的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而總是處於擔心父母不愛自己,不要自己的孩子,安全感會被削減。孩子為了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可能會隱藏真實的自己,壓抑自己的情緒,長大後還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
3、遷怒式語言讓孩子自卑
「為了你,我連工作都辭了,全心全意照顧你,可是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你就跟你爸一樣,早晚把我氣死!」
「口出惡言」往往是因為家長自己的情緒需要得到宣洩,夫妻關係不好,工作上受了氣,這時孩子做了一些令家長不滿意的行為,家長就會把怒氣遷怒於孩子,孩子就成了炮灰。
常見的一個場景是:媽媽抱怨孩子不爭氣,哭訴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卻沒有得到理解。這種遷怒式語言最喜歡偽裝。它們喜歡披上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外衣。
一個「總是辜負父母」的孩子,常常會陷入自我的懷疑當中,覺得自己能力差,覺得自己是累贅,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常常是自卑的,他們會覺得自己配不起美好的事物。
以上只是常見的三種語言暴力,但事實上,在孩子的身邊還會出現很多變種的「語言暴力」,它們隱蔽,但是殺傷力並不小。
舉個例子,小的時候我長得很黑,哥哥長得很白,有一些好事者常常拿我打趣,說我不應該是個女孩,長大了以後嫁不出去,應該跟哥哥換換。這話聽起來是調侃之言,但是在很多年裡,都打擊了我作為一個女孩該有的自信心。
再比如,有一些人總是跟孩子講,有了弟弟妹妹,你以後就不得寵了,爸爸媽媽就不會愛你了。
這些「變種的」語言暴力常以玩笑的形式說出來,但是因為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分辨能力都是不足的,一些「戲言」卻常常成為孩子心頭長久的恐懼。
為什麼家長喜歡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
弗洛伊德說:被壓抑的情緒並不會消失,它會以更加醜陋的形式出現。
1、家長負面情緒的轉移
家長對著孩子「口出惡言」時,往往都是因為本身的情緒和狀態沒有梳理好,這與平時生活和工作中所承受的壓力和不良情緒的積累有關係。
弗洛伊德說,當負面情緒積累時,要麼向內攻擊,比如自己生病。要麼就向外攻擊,通過語言或者行為傷害別人。
父母向孩子施行語言暴力,就是一種負面情緒的向外攻擊。
沒有哪個孩子不淘氣,不犯錯誤,並不是每個家長,也不是每次都會「惡語相向」。
所以,當家長把惡毒的語言投向孩子時,只有一半是因為孩子的原因,而另一半,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狀態。
2、向孩子「攻擊」是安全的
那為什麼我們常常把負面的情緒,用惡毒的語言投向自己的孩子?
因為孩子不僅是我們親密的人,而且是「依附於」我們的。越小的孩子,家長越能夠掌控,向孩子攻擊是安全的。
正如汪涵說的,越是親密的人,我們越容易傷害他們。
而對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弱小、沒有力量、依戀我們,就算被我們傷害了,他們也沒有別的地方可逃。所以,家長可以肆無忌憚地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3、原生家庭模式的傳遞
那我們又是從哪裡學會了這種安全的攻擊方式呢?很多人恰恰是從自己父母的身上學會的。
如果家長的原生家庭中習慣進行打罵教育或語言暴力。那麼很大概率上,這些家長也會延續自己父輩的教育模式。這就是原生家庭模式的代際傳遞。
而且,傳遞這種模式,對父母自身從小積累的負面情緒也是一種釋放。重演當初自己小時候經歷的場景,對有些人來講,是一種「隱秘的快感」。在潛意識中,這樣的父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好,但是又無法控制,仿佛上癮的感覺。
杜絕「語言暴力」,給父母3個方法
1、家長要做好自己情緒的清理
為人母,已經11年。雖然自己學習運用心理學多年,但回想自己的育兒路,我也衝大寶實施過「語言暴力」。只不過在專業的訓練下,我可能比一般的人更快地自省和反思,多一些方法進行調整。
正如前面分析的,當我們情緒狀態好時,也能更平心靜氣地面對孩子的問題。情緒穩定,對父母而言非常重要。這裡給家長們3個梳理情緒的方法。
① 能量消耗法
有人是出去跑步,出一身汗。有人是洗一大堆的衣服,做大量的家務。總之,將自己身上的負能量通過勞動、運動等方法消耗掉。
②宣洩法
有人是找好朋友訴一頓苦;有人是去KTV嚎兩句;有人是大哭一場。此法就是將負面的情緒,通過正當的渠道發洩出來。
③升華法
當有不好情緒時,有的人會把它寫進日記。有的人會把它變成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還有的人能變成一篇文章、故事或小說。比如,豆媽上一次因為大寶上網課的事而生氣,就寫了一篇文章。
當不好的事情被變成一個「作品」,在大腦和意識當中,其實就把這件事做了一遍梳理,負面情緒會得到釋放,理性也會回歸頭腦。
不論是哪種方法,重要的是不要將情緒長期壓抑,我們要做好自己壞情緒和壞狀態的「清理工」,避免因為自己的狀態而將孩子變成炮灰。
2、話前三分想
就是我們在跟孩子說話之前,尤其是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要跟孩子交流之前,事先將自己要說的話,在腦中做一個梳理。
家長要思考清楚三個問題:
① 這次談話的目的是什麼?
是讓孩子改正馬虎的壞習慣。是讓孩子以後不撒謊。而不是讓他害怕你,讓他長記性。
② 準備從哪幾點去談?
孩子錯在哪裡;錯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改正錯誤;而不是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你讓我失望了。
③想講的這些話是真的有效解決問題的,還是單純發洩情緒的?
這就相當於用一點時間在心中先打一遍「演講稿」。這個過程就「逼迫」我們自己要反思自己的狀態、情緒和動機,也「逼迫」我們恰當地用詞造句。
3、接納真實的孩子
很多人在關係中的錯位,就是不能夠接納真實。你愛一個人,卻只能接受他的優點,不能接受他的缺點,於是痛苦就來了。
你造了一個孩子出來,享受著他的可愛純真,卻無法容忍他的淘氣搗亂,希望孩子就像一個聽話的洋娃娃,老老實實地供你欣賞,供你玩。這真的是一個春秋大夢!
真實的情況是: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可能別人家的家長也在羨慕著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你不知道),你家的孩子就是這副「熊樣子」。
他會有貼心、逗你開心的時刻,也會有讓你生氣抓狂的時刻,你一天一天地陪著他,卻總覺得他成長得那麼緩慢,不知道自己啥時候能熬出頭。
這是真實的孩子,這也是真實的幾乎所有的家長面對的狀況。
所以,也不要總去抱怨,不要總是嫌棄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總是擺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上。在我看來,為人父母都是「受害者」,自己選擇了,就受著吧。哈哈,當你這麼想的時候,就沒有那麼糾結了。
接納你的「熊孩子」,接納你現在為人父母的狀況,接納真實。
不好高騖遠,不拔苗助長,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評論、點讚、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多平臺籤約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