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搞明白什麼是自律性。所謂自律性就是有明確計劃,並且能夠按照計劃執行。
事實的情況是失去約束的人自律性一般很差。一刀就親自領教過一些自由微商人,每天寫計劃他們也懂得,怎麼寫也非常明白,到了最後不但不寫計劃,而且連作息都亂套了。
當然也有一些人自律性非常強,但是不具有普遍的意義。所以,我想真正的微電商實際上是需要環境的約束之力的。
首先人類本身就是環境的產物。地球環境的變遷,一些生物誕生,繼而又消失。而人類從猿人進化到人,從森林進化到平原,不是一個個體的進化過程,而是一個群體的進化過程。
人類從誕生就是群居性的動物,不僅是因為抗拒自然的災難、獲得生存的保護,而且更是因為群體的生活容易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更有效的技巧的傳播,甚至包括信仰。
群體的環境其實就是一種氣候。大自然的氣候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所以春天種下種子,夏天就會茂盛生長,秋天就會獲得更加豐碩的收穫。
氣候決定作物的生長規律。那麼,一個群體的環境所形成的氣候就決定每一個人發展的規律。
當然,在氣候之中也會有一些惡劣的天氣,比如春天還有春寒料峭的時候,很多剛出土的嫩芽就凍僵了。夏天也會有狂風暴雨,一些低洼的田地就遭殃了。
但是從整體來看,所有的人都會遵守氣候的指令,對於天氣的變化則採取人工救助的辦法解決。
所以,人力無法戰勝氣候,人力能夠戰勝的其實是減損天氣對作物的局部生長階段的影響。
那麼,一個群體所形成的氣候,或者也擁有春夏秋冬的特徵。我們都希望春天更久一些,希望秋天也長一些。不過,群體的價值觀和創始人的指揮棒往往決定是一種什麼氣候。
如果一直是冬天,我們知道在冷冽的北國,只能在高標準的溫室中才能打破氣候的影響。但是溫室裡面的花花草草永遠不能普及到大地,所付出的天然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不過有一天是值得稱道的,那就是群體性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結束沒有自律人的懶惰屬性。
或者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觀念,問,某同學也一直在群體之中可是既不積極,也沒有業績,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問題非常的簡單。這是「天氣」的緣故。
一般來說,在一個群體中如果人不積極,也不求上進,往往是因為彼此的價值觀出現分離。一個人在一個群體中表現消極的原因在於他缺乏安全感。
比如上學的時候,有私心的老師對自己喜歡的學生取得了哪怕一點的成績都要大張旗鼓的讚揚。而對於不喜歡的學生哪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卻裝作不知道,估計將這件事壓下去。那麼,此後這個學生不僅不喜歡老師,而且可能還會厭學、曠課,更加的消極,其實這是一種無聲的反抗。
那麼對於一個工作群體來說,如果很多人感覺缺乏公平,或者受到某種感情色彩的歧視,或者是某種安全感的喪失,無論多麼積極的人也會變得非常消極。
其實這是動物的天性。比如一隻貓咪,你開始的時候放一塊肉,他試探著過來吃了,你沒有打他,那麼以後他就會非常親近你。而一旦你打他,下次他就會更加猶豫,你需要給兩塊肉,他才會鼓足勇氣過來。不過時間長了,即便是一碗肉,他也不會過來。
司馬法說,賞不逾時,罰不遷列。意思是,如果要獎賞就一定要及時,這樣對方才會感到愉快,拖拉的太久,獎賞的意義就完全沒有了。而懲罰呢?懲罰要找對正確的責任人,不牽扯無辜的人,這樣才會令人心服口服。
可見,在一個群體的環境中,僅僅推行二八法則是過於極端的行為,紅花還需綠葉襯,參天大樹也少不了樹根的勤奮與堅持。
我們希望群體的氣候是春天,或者是秋收,儘管天氣可能暫時惡劣,可是由於人心思齊,就會減少惡劣天氣的影響。
我們希望群體的行為猶如兵法所言,智慧、信用、仁義、勇敢、嚴格、友善。
我們也希望群體的智慧,是建立在善念基礎上的,易經所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鬼谷子說,儘管道理是一樣的,可是在山上轉了一圈,和在山下轉了一圈的人,境界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該攀登的山還是需要攀登,要前進的路還是要繼續前進。在山下轉多少圈都不可能看得更遠、更廣闊。
一刀建議是個人要在群體中體現價值,自律性是因為存在約束的條件才得以真正的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