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大班進入一年級後,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從名稱上,無論是小班還是大班的孩子,我們都統稱為幼兒。而進入小學後,無論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都統稱為學生。名稱不同,身份不同,則責任不同。孩子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而進入小學後,只有在上課時是和老師在一起的,班級的人數較多,學習任務又重,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孩子的自律性就凸顯出優勢。
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小朋友,浩浩老家是四川的,家裡很窮,爸爸十來歲就出來打工,四十歲左右才娶上媳婦,中年得子,對浩浩很是寵愛。聽他們幼兒園老師說這孩子被家長寵壞了,上課時小動作不斷,從來沒認真聽過老師講課,吃飯時這不吃那不吃,很是挑食,大班下學期要學習寫數字,老師教了一遍又一遍,他寫不了幾個字就去跟小朋友聊天說話,老師多次勸說無效,和家長多次溝通,家長不以為意,認為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一個學期下來浩浩寫的字像小螃蟹一樣橫衝直撞的不走平常路。由於以前沒有養成良好自律性和較好的學習習慣,到了小學後,浩浩果不其然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每次考試都是墊底的。這時浩浩的爸爸才有點著急了。
小紅和浩浩在幼兒園時就是同一個班的,跟浩浩不同的是,這孩子自律性很強,上課時很是認真,每次浩浩跟她聊天,她都說:「別說話了,老師在上課呢!」,老師提問題總是積極回答問題。回到家後,先去跳繩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再去和小朋友玩。良好自律能力讓小紅在小學的生活很是順利,期末也考出優秀的成績。
由此可見,良好的自律性源於對規則的尊重,自律性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種培養在幼兒園時期,就應該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注意並著重關注孩子的自律性,到了小學,小學老師也會從一年級開始繼續跟進,在教好學生學習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自律性。老師和浩浩爸爸進行了一次深談,講述了浩浩的一些不良行為並介紹了一些在家培養自律的一些方法,在學校老師會在剛開始時通過要求他準時到校,不能遲到,專心聽講,不準做小動作,發言要舉手,聽課要坐直,寫字姿勢要端正,按時完成作業等這些規則來約束孩子,這些雖然是他律的範疇,但是孩子在這種要求下不斷強化約束自已的能力,自製性一點一點的不斷增加,從而由他律變成了自律,自律性加強了。浩浩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會漸漸逐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