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讀到一些古人求學刻苦的故事,用來激勵我們現代人的鑽研與奮鬥精神,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本事就是古人們在求學路途當中所遭遇的真實事件,他們用自己的經歷來鼓舞當下人,也鼓舞了後人。我們常常感嘆環境不好,學習氛圍差,可是誰又能知道古代這些先賢們當時所處的求學條件呢?而自古以來求學之路就並非是一路平地,有曲折也有彎路,那這些古人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而取得成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個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文學家——宋濂。
說起宋濂,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詩文,因為這是當下教育部規定的入選到了學生教材課本當中的文章,因為其影響力傳播得也是非常廣遠,讓人熟知。我們通過這篇課文,能夠了解到宋濂是一個求學非常刻苦的人,無論天氣酷暑嚴寒,他對於求學的信念也是從未動搖,裡面還表現了宋濂還是身處懵懂的時候如何去與老師打交道,自己不和同人追求奢華,一心向學的勤懇。而且在宋濂求學這段經歷過後,他為了鼓舞自己的門下弟子,特意將這篇文章寫了出來,以此來達到勸人所學的目的。
宋濂自出生以來就遇到了許多的苦難,而其中還有一個改名的過程。當時他因為與自己的祖父這個人同一天出生,便叫宋壽,後來才是改為了宋濂這個名字。而他也是在母親懷孕未滿十個月就生了下來,自幼體弱多病,受盡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難,不過好在他從小堅強,加上母親的勤加教導,讓宋濂能夠以一種男子漢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當中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宋濂小時候還是經常發病,每次一發病就會昏迷數天不醒,而這個時候多虧了他的母親和祖母兩個人從他小的時候就開始照顧他,宋濂因此也安全地度過了童年時期,所謂人們在取得成功之前,都要經過大大小小的考驗和磨難。
而宋濂也是這樣,經歷多了苦難,自然也能夠應對各種危機。他雖然體質很弱,但是從小就有一個聰明的腦袋瓜子,自幼聰慧、機敏過人,特別是他的記憶力非常的強,住所附近的人都有所耳聞。雖然宋濂先天條件很好,但是他一直以來都是潛心向學,而不是古代的仲永那樣,白白地浪費自己的天賦。宋濂在求學之路上拜訪了很多名師,在這些名師的教導之下,宋濂對古代的經書也是十分的精通,就連當時朝廷規定的用來選拔官員的《五經》也是十分的熟悉,對於文學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從來就不會人云亦云,一直保持著讀書人清醒的頭腦。
到了元末的時候,朱元璋起兵反元,在率領軍隊攻打睦州之時。宋濂這個時候還在家中修學,聽到軍隊前來就安排家中之人去山裡躲起來,但是他卻選擇留在了家中。當時的王顯宗聽聞了這件事,就想聘用宋濂為老師,但是遭到了宋濂的推辭。後來朱元璋成就大業之後,在命令知府王顯宗開辦地區學堂,將宋濂召為這所學堂的老師,後來宋濂只好前去任職。由於宋濂學識卓越,受人推薦,後又為朱元璋之子教授五經,同時還搞對五經的批註。宋濂的學術能力在當時的朝廷都非常有名,在朱元璋建立了禮賢館之後,很多人都要靠關係才能進入,而宋濂無依無靠也能位列其中。
明朝建立初期,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朱元璋到處尋人來修撰元朝的歷史書,因為畢竟歷史是給當時的勝利者來服務的,為了將歷史書修得毫無瑕疵,朱元璋可謂是費勁了心思,最後他才找到了宋濂,而因此宋濂成為了主修元史的總裁官,負責在明朝初期將以前元朝的歷史書修改成明朝建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宋濂在此期間也多次升官,在歷時八個多月之後,《元史》總算是修撰好了,之所以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將元史保存完好又對明朝統治有利,這其中與宋濂的功勞脫不開關係,宋濂因此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
後來由於變故,宋濂的仕途也開始起起降降,不過建國初期的他,因為學藝非常之高,被朱元璋尊奉為了名儒,很多時候朱元璋對於書本研究和治理國事方面的事情都會過問宋濂,但是宋濂這個人對於讀書可是非常的在心,經常因此而耽誤上朝,特別是有一次因為祭奠孔子的時候,就沒有去上早朝,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被貶去了安遠。不過後來,他又被升派到了朝廷為官,朱元璋還是經常請教於他,問身為帝王將相,應該讀一些什麼樣的書才好,宋濂也是毫不避諱,就告訴了他該讀什麼,沒想到朱元璋也是聽從宋濂所言,命令朝廷百官都要熟習《大學衍義》這篇章注。
宋濂之後就在朝中當起了眾位官員的老師,給他們講解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特別是大學這本書的章注和解釋。由於一心向學,宋濂對於官場之事已經生出厭倦之意,他感到自己任官之時無法能夠有足夠的時間來治學,於是想辭去官職,後來朱元璋多次徵召他為官,都被他全部婉辭了,但是他還是一直在朝廷當中,最後到了告老還鄉的時候,朱元璋親自送他,而他也叩謝說以後每年都會來朝見他一次。
在脫離官場之後的宋濂,潛心投入於學術方面的研究,這個時候他治學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自己好學了,更多的還有就是勸學,當時宋濂已經聞名全國,門下弟子也是非常的多,為了鼓勵大家能有一種踏實的求學之風,他經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一些故事來教導他們身為學子應該如何做,特別是對於門下的馬生,宋濂念他十分有才,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