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學海無涯,求學與勸學相依的宋濂,一生有何成就

2020-12-17 趣說古今內外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讀到一些古人求學刻苦的故事,用來激勵我們現代人的鑽研與奮鬥精神,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本事就是古人們在求學路途當中所遭遇的真實事件,他們用自己的經歷來鼓舞當下人,也鼓舞了後人。我們常常感嘆環境不好,學習氛圍差,可是誰又能知道古代這些先賢們當時所處的求學條件呢?而自古以來求學之路就並非是一路平地,有曲折也有彎路,那這些古人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而取得成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個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文學家——宋濂。

說起宋濂,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詩文,因為這是當下教育部規定的入選到了學生教材課本當中的文章,因為其影響力傳播得也是非常廣遠,讓人熟知。我們通過這篇課文,能夠了解到宋濂是一個求學非常刻苦的人,無論天氣酷暑嚴寒,他對於求學的信念也是從未動搖,裡面還表現了宋濂還是身處懵懂的時候如何去與老師打交道,自己不和同人追求奢華,一心向學的勤懇。而且在宋濂求學這段經歷過後,他為了鼓舞自己的門下弟子,特意將這篇文章寫了出來,以此來達到勸人所學的目的。

宋濂自出生以來就遇到了許多的苦難,而其中還有一個改名的過程。當時他因為與自己的祖父這個人同一天出生,便叫宋壽,後來才是改為了宋濂這個名字。而他也是在母親懷孕未滿十個月就生了下來,自幼體弱多病,受盡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難,不過好在他從小堅強,加上母親的勤加教導,讓宋濂能夠以一種男子漢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當中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宋濂小時候還是經常發病,每次一發病就會昏迷數天不醒,而這個時候多虧了他的母親和祖母兩個人從他小的時候就開始照顧他,宋濂因此也安全地度過了童年時期,所謂人們在取得成功之前,都要經過大大小小的考驗和磨難。

而宋濂也是這樣,經歷多了苦難,自然也能夠應對各種危機。他雖然體質很弱,但是從小就有一個聰明的腦袋瓜子,自幼聰慧、機敏過人,特別是他的記憶力非常的強,住所附近的人都有所耳聞。雖然宋濂先天條件很好,但是他一直以來都是潛心向學,而不是古代的仲永那樣,白白地浪費自己的天賦。宋濂在求學之路上拜訪了很多名師,在這些名師的教導之下,宋濂對古代的經書也是十分的精通,就連當時朝廷規定的用來選拔官員的《五經》也是十分的熟悉,對於文學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從來就不會人云亦云,一直保持著讀書人清醒的頭腦。

到了元末的時候,朱元璋起兵反元,在率領軍隊攻打睦州之時。宋濂這個時候還在家中修學,聽到軍隊前來就安排家中之人去山裡躲起來,但是他卻選擇留在了家中。當時的王顯宗聽聞了這件事,就想聘用宋濂為老師,但是遭到了宋濂的推辭。後來朱元璋成就大業之後,在命令知府王顯宗開辦地區學堂,將宋濂召為這所學堂的老師,後來宋濂只好前去任職。由於宋濂學識卓越,受人推薦,後又為朱元璋之子教授五經,同時還搞對五經的批註。宋濂的學術能力在當時的朝廷都非常有名,在朱元璋建立了禮賢館之後,很多人都要靠關係才能進入,而宋濂無依無靠也能位列其中。

明朝建立初期,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朱元璋到處尋人來修撰元朝的歷史書,因為畢竟歷史是給當時的勝利者來服務的,為了將歷史書修得毫無瑕疵,朱元璋可謂是費勁了心思,最後他才找到了宋濂,而因此宋濂成為了主修元史的總裁官,負責在明朝初期將以前元朝的歷史書修改成明朝建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宋濂在此期間也多次升官,在歷時八個多月之後,《元史》總算是修撰好了,之所以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將元史保存完好又對明朝統治有利,這其中與宋濂的功勞脫不開關係,宋濂因此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

後來由於變故,宋濂的仕途也開始起起降降,不過建國初期的他,因為學藝非常之高,被朱元璋尊奉為了名儒,很多時候朱元璋對於書本研究和治理國事方面的事情都會過問宋濂,但是宋濂這個人對於讀書可是非常的在心,經常因此而耽誤上朝,特別是有一次因為祭奠孔子的時候,就沒有去上早朝,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被貶去了安遠。不過後來,他又被升派到了朝廷為官,朱元璋還是經常請教於他,問身為帝王將相,應該讀一些什麼樣的書才好,宋濂也是毫不避諱,就告訴了他該讀什麼,沒想到朱元璋也是聽從宋濂所言,命令朝廷百官都要熟習《大學衍義》這篇章注。

宋濂之後就在朝中當起了眾位官員的老師,給他們講解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特別是大學這本書的章注和解釋。由於一心向學,宋濂對於官場之事已經生出厭倦之意,他感到自己任官之時無法能夠有足夠的時間來治學,於是想辭去官職,後來朱元璋多次徵召他為官,都被他全部婉辭了,但是他還是一直在朝廷當中,最後到了告老還鄉的時候,朱元璋親自送他,而他也叩謝說以後每年都會來朝見他一次。

在脫離官場之後的宋濂,潛心投入於學術方面的研究,這個時候他治學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自己好學了,更多的還有就是勸學,當時宋濂已經聞名全國,門下弟子也是非常的多,為了鼓勵大家能有一種踏實的求學之風,他經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一些故事來教導他們身為學子應該如何做,特別是對於門下的馬生,宋濂念他十分有才,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給他。

相關焦點

  • 宋濂是著名的文學家,關於宋濂的故事有哪些?在學術上有什麼貢獻
    宋濂是明朝負有盛名的文學家、散文大家,其詩文水平在當時位列前三,有多部作品留於後世。除了文學,宋濂對史學也很有研究,有太史公的稱號。在思想上,宋濂崇尚佛教和道教,對元代的朱學、陸學過渡到王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幼時就對書籍有著很大的興趣,不遠萬裡求學上進的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是我國明朝初年一位著名的大學者。他原是金華人,因仰慕浦江柳貫、吳萊的學問,便遷居浦江,住在青蘿山。當地鄭義門的藏書非常豐富,宋濂從小就喜歡研究學問,因為他的年紀小,也會有很多的不方便。
  • 看看宋濂是怎麼說的
    韓愈曾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不,又有一批莘莘學子這幾天就要正式踏上新的戰場,邁向新的徵途——考研了。考研的重要性與艱辛程度雖不及高考那種「萬馬千軍橋坎過,展翅鯤鵬傲雲霄」這般誇張,但它對於每一位考生的人生依舊是影響深遠的。那麼,古代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宋濂對於學習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悽涼?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悽涼?對宋濂來說,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忘記《送東陽馬生序》,裡面講述了求學的艱辛,讀書的困苦,以此激勵後生向學。作為明初的大學問者,宋濂的這篇勸學文章影響很大,在他還沒做官之前,他的名聲就已經傳開了,蒙元的統治者想要徵募他,但宋濂已經看得出,蒙元的統治不能長久,所以沒有應召。在明初,朱元璋徵宋濂入宮,宋濂認為朱元璋是像唐太宗那樣的明主,事實證明宋濂骨子裡還是個天真的知識分子。
  • 宋濂怎麼死的? 宋濂是一個怎樣的人
    宋濂宋濂被稱作太史公、宋龍門,家境貧寒但好學聰明,有神童之稱,曾任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等職,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流放,病死途中,後贈諡號文憲。宋濂怎麼死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慎與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賻哭祭。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葬華陽城東。
  • 傳奇的功勳老臣宋濂的一生:刻薄寡恩的帝王之術
    或許是老天垂愛這位老臣,在朱元璋準備處死宋濂的時候,有兩個人卻在想方設法救助這位老臣。一個是朱元璋的皇后馬皇后,一個是宋濂的學生,大明帝國未來的繼承人,太子朱標。求學的宋濂顯得格外的謙恭,對老師尊敬有加,後來回憶起曾經的自己,覺得當時的自己雖然愚笨,但通過自己的努力,確實也是收穫頗豐。
  • 讀書須「勤」和「苦」 ——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說開去
    ■黃東升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於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寫給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的一篇贈序。序文中,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說法,啟示人們,讀書求學須經「勤」和「苦」,否則,學問無從積累,造詣無以致達。  從文章所陳述的經歷事實來看,作者讀書求學可謂用盡了「勤」、飽受了「苦」。
  • 文化名人故事:熱愛學習的散文家宋濂
    宋濂小時候,十分喜歡讀書,但是因為家裡很窮,沒有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書看。每次借書,他都和別人商量好還書的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讀。有一次,宋濂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當時正是三九寒冬,天氣非常寒冷,幾乎是滴水成冰。
  • 宋濂身為開國文臣之首,又是太子太傅,為何落得晚景悽涼的下場?
    對於宋濂,相信大家一定忘不掉《送東陽馬生序》,裡面訴說了求學之艱苦,讀書之艱辛,以此勉勵後生向學。宋濂身為明初的大學問家,他的這篇勸學文章是很有影響力的,在未做官之前,他的名氣就已經傳開,蒙元的統治者想要徵召他,可是宋濂已經看清了蒙元的統治不能長久,因此沒有應召。
  • 宋濂的讀書經歷,讓人敬佩
    說起宋濂這個人吧,其實有很多人不是很熟悉,甚至有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個人的,他比起其他的詩人或者歷史人物來說就顯得很普通了。但是宋濂這個人的一些品質卻是我們值得去學習,比如說他求學的態度與毅力。宋濂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很喜歡學習,他的家裡不是那種富有的家庭,但是他特別喜歡讀書,因為家裡比較窮沒有錢買書,沒有辦法,他就去家裡有書的人家去借書,借到後回到家自己很認真的把書抄一遍,抄完之後再把書給人家送去,於是用這種方法讀了很多書籍。
  • 宋濂與方孝孺 演繹最樸實動人的師生情誼
    宋濂一生弟子無數
  • 宋濂,一個相信讀書會有出息的人,靠著讀書走出了自己的人生
    自古,讀書就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自從宋真宗在勵學篇寫了書裡有黃金屋,有顏如玉,讀書就更成為了寒門弟子改變命運的捷徑。在用人制度已經完善的宋明,寒門弟子通過讀書走向仕途的例子數不勝數。而讀書畢竟是一件很費錢,很費精力事情,能堅持下來的都是意志很堅定的人。宋濂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 怎樣一個文學泰鬥,學之淵者,才華橫溢的宋濂?
    他說:「無論人家有沒有在等著這本書用,快到期限了就必須歸還給人家,這是個交往的信用問題,我一定要去把書還給人家,我覺得同時這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你給別人做事不能夠講信用的話,是不好的,對其他人失信,是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的。」他一直遵循尊重別人,要講信用的道理。
  • 宋濂人生不輸在起跑線上,求學雖然十分艱苦,但精神給了我們鼓勵
    宋濂是一個早產兒,雖然出生是比其他人兇險一點,但是命運絕對也不比其他人差多少,相反,這個人很有恆心,對待事情有自己的堅持,好比學習這件事,我們現在無論處在人生的什麼階段性,都免不了學習。但是我們幾個人能有宋濂的這種學習態度,如果有,一定可以成大事。
  • 宋濂,用自身的行為,向我們展示了努力的可貴
    文/閱讀百態人生 圖/網絡宋濂是元末明初時期的一位名臣,在他小的時候,他的身體很不好,常常生病,家人經常帶他四處求醫。不過命運對他還是眷顧的,他雖然身體不好,但他卻異常聰穎,人們甚至常常以神童來稱呼他,那麼他究竟有多聰明呢?
  • 201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宋濂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宋濂》,僅供參考!   〔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
  • 將紀念祖先活動辦成了節日 宋濂文化節上溪沿華村開幕
    12月2日,「學思十九大 創建新農村」宋濂文化節在上溪鎮沿華村開幕,現場的宋氏後人與遊客們一齊接受了一場生動而深刻的文化洗禮。「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在十六位宋氏後人郎朗讀書聲中,宋濂名篇《送東陽馬生序》穿越百年,將先人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勸勉於後人,諄諄教誨迴蕩在耳畔。宋步青就是其中一員,今天她身著古典的儒生服,頭戴方巾,在臺上搖頭晃腦背下先人的勸學文章。「家裡老人說,我們是宋濂的第二十三代孫,我們要繼承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多的了解宋濂文化,一心向學。」宋步青說。
  • 從小好學的宋濂,究竟好學到什麼程度
    宋濂就四處向小夥伴們打聽誰家有好書,一開始向小夥伴借了幾本,書只能借給他幾天,宋濂為了不讓書丟失,每次借了書,都會自己抄錄一遍,然後再反覆讀,有時候為了趕著抄書都要抄一個晚上。就這樣日復一日,宋濂自己抄的書都有一個柜子了,慢慢的,小夥伴家裡的書都被他借光了,然後他就四處打聽誰家裡有好書,有時候為了向別人借一本書,會幫他做一天的家務,還得按時還。
  • 宋濂,文學歷史豐碑,也是璀璨明珠
    整篇文章也通過講述作者的求學歷程,尤其是那一句非常著名的,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羨慕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一句話也成為了勉勵後世學者不斷進步的一段佳話。而作者也通過表述自己學習的痛苦以及自己求學之路的艱辛和自己為什麼並不羨慕其他的同窗好友,他們擁有非常好的吃的喝的。而也正是這樣,他才能夠寒門方可出貴子,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文學大家,那麼他的作者呢就是宋蓮是漢族人,出生於元末。
  • 《大明律》《鄭氏規範》與宋濂不得不說的故事
    明朝的《大明律》,被視作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部法典,而這部法典制定的背後,就有浦江鄭氏一族家規《鄭氏規範》的影子,而《鄭氏規範》的修訂,又離不開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的貢獻。這一段故事,還真得從宋濂在浦江東明精舍執教20餘年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