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悽涼?
對宋濂來說,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忘記《送東陽馬生序》,裡面講述了求學的艱辛,讀書的困苦,以此激勵後生向學。作為明初的大學問者,宋濂的這篇勸學文章影響很大,在他還沒做官之前,他的名聲就已經傳開了,蒙元的統治者想要徵募他,但宋濂已經看得出,蒙元的統治不能長久,所以沒有應召。
在明初,朱元璋徵宋濂入宮,宋濂認為朱元璋是像唐太宗那樣的明主,事實證明宋濂骨子裡還是個天真的知識分子。明初朱元璋也確實對宋濂很有禮貌,擺出一副偏袒讀書人的姿態,還想讓宋濂的子孫入朝為官,讓宋濂做太子太傅,他的侄兒做少傅,好不熱鬧。但從朱元璋的性格來看,這一寵愛不會持續很久,宋濂和朱元璋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這一矛盾在太子身上體現出來。
從錦衣衛的設立,到朱元璋對國法制度的各種規定,都可以看出,他想要主宰天下的想法,對於他的長子朱標來說,自然不會例外。在朱標向學的過程中,深受宋濂的影響,形成了寬宏大量的思想,而朱元璋強調嚴刑峻法。有一次,朱元璋把報上的案子親自審了審,交給太子覆審,結果太子判了輕罪,這自然引起朱元璋的極大不滿,甚至氣呼呼地向袁凱問道:「朕和太子哪個對?」
胡惟庸案牽連到了他的長孫,雖然這案子本沒有那麼牽連到他,但是朱元璋的目標不僅僅是胡,還有他身後的丞相這個龐然大物,朱如果不鐵不成鋼,在廢除丞相的時候將會遇到極大的阻力。
為徹底廢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大大加強了皇帝的專制集權。藉此機會,中國皇朝借胡惟庸案後「丞相」一蹶不振。宋濂宋慎宋慎是胡惟庸的一個黨派,導致宋濂一家受到禍害,宋濂與宋濂的第二子宋慎同時被誅殺,朱元璋要將宋濂一起處死,還好皇后太子力保他,才將他放逐到茂州,結果他死在放逐途中。朱是草根皇帝,天下是他一步步打出來的,那麼諸臣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共富。劉、李、藍之輩的確有勞苦功高的千金,誰能駕馭他們,朱的後代也未必能駕馭,再說朱本身又是剛剛雄雄猜,稍有疏忽,便會產生懷疑。因此,為了保住大明的長治久安,必須殺掉它的後患。
而且太子之所以如此主張,無疑是受其良師益友的影響,這也在朱元璋心中埋下了一根刺。等他退休後,朱元璋又送了一首詩給宋濂:「白下開樽話別離,知君自來,跡應稀少。」意思是說,回老家頤養天年,別再幹涉國家政事。
但宋濂卻誤解了這句話,以為朱元璋是在感慨挽留,可惜後來沒有見到他。一是他的兒子被陷害,與胡惟庸黨案有牽連,二是他遇見了一個狠毒的朱元璋,三是他曾學過儒家,但不懂道義,不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的道理。
宋濂每年都要在朱元璋眼前晃,讓朱元璋堅定了收拾他的決心。在胡惟庸一案中,其子宋慎也被捲入其中,當時宋濂已有71歲,戴著朱元璋特製的沉重的刑具,走到夔州就一病不起病死了。伴君如伴虎,宋濂明白這個道理,可還是被之前的禮遇有加給迷惑了,始終沒能認清朱元璋的本來面目,以至於落得晚景悽涼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