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故事:熱愛學習的散文家宋濂

2020-12-17 文字主人

古時候,有位著名的散文家叫作宋濂,他出生於浙江金華。明朝許多廟堂典冊文字,包括著名的開國功臣的神道碑等都出自他的寫作。他擅長散文,所寫的傳記文極具現實意義。他的《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杜環小傳》都是傳世佳品,備受世人稱道。

宋濂小時候,十分喜歡讀書,但是因為家裡很窮,沒有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書看。每次借書,他都和別人商量好還書的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讀。

有一次,宋濂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當時正是三九寒冬,天氣非常寒冷,幾乎是滴水成冰。一直到深夜,宋濂都沒有去睡,凍得直打哆嗦。

宋濂的母親看了十分心疼,於是對他說:「濂兒啊,天氣這麼冷,你還是先去睡吧,你都抄寫了大半夜了,也很累了,明天再抄吧。實在不行,就和人家商量一下,晚點再還書吧。」

「那可不行啊,和別人商量好了明天還,明天就得給人家還回去,要不然,失信於人,別人再也不會把書借給我讀了。」說完,宋濂又低頭認真地抄寫起來,母親見他態度十分堅決,也不再勸,嘆了口氣給他披了件衣服。

宋濂抄寫了整整一個晚上,終於把那本書抄完了,第二天,準時把書還了回去。回到家裡,他又捧起自己的抄寫本認真地看了起來。一邊看一邊感嘆:這可真是本好書呀,文採非凡,百讀不厭。母親看著刻苦學習的兒子,既心疼又欣慰。

宋濂讀書的時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有一次,他為了搞清楚一個難題,決定出門去請教一位知名學者。母親看見他一副要出遠門的樣子,著急地問:「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怎麼能抵禦得住深山的嚴寒啊?」

他怕母親擔心,就安慰說:「沒關係的,我穿得很暖和,拜訪完老師,就能把難題解決,我也安心了。」

可是等到宋濂冒雪行走數十裡,來到這位學者的家門口時,老師卻不在家裡。過了幾天,他再次去拜訪這位學者,可是學者已經向世人宣布自己不收學生,所以不接見他。宋濂和同伴在雪裡站了很久,腳都被凍傷了,可是學者依然不肯接見他們。

為了解決學習上的難題,宋濂不顧腳傷,又冒雪獨自去拜訪老師。可是山裡天黑路滑,宋濂一不小心,竟然掉入了雪坑中,幸好被路過的行人救起。路人得知他冒著寒冷到學者家裡面去求學,十分感動,於是送他到學者的家門口。可是等到宋濂來到學者家的門口,他已經因為傷寒幾乎暈倒了。學者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終於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

後來,宋濂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不怕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還曾跟隨元代古文家柳貫、吳萊等人學習,他最終成為了聞名於世的散文家,被明太祖稱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的守信與求學的毅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寒冬的深夜還在燈下抄寫書本,十分勤學刻苦。如果不是因為冒雪三訪學者,學者也不能被他的誠心感動,給他解答學習上面的難題。

之此,閱畢,然不知諸公又有何看法,煩請不吝賜教,於下方評論留言,暢抒胸懷!若諸公有感本文屬佳,煩請分享,或一指收藏,不吝賜贊!須尾註:此文由百家號「文字主人」獨發,若於他處見載,且無轉載聲明,則為搬運!則為剿襲!

相關焦點

  • 宋濂是著名的文學家,關於宋濂的故事有哪些?在學術上有什麼貢獻
    宋濂是明朝負有盛名的文學家、散文大家,其詩文水平在當時位列前三,有多部作品留於後世。除了文學,宋濂對史學也很有研究,有太史公的稱號。在思想上,宋濂崇尚佛教和道教,對元代的朱學、陸學過渡到王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201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宋濂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宋濂》,僅供參考!   〔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
  • 怎樣一個文學泰鬥,學之淵者,才華橫溢的宋濂?
    從小時候他就很愛學習,小時候就經常挑燈夜讀,又因為從小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他就去借書看,借的書到了和別人約定的期限就得跑去遠的地方還書,因為他不違約,當時的人們都願意把書給他借,記得有一次,他借到了一本書,越讀越喜歡,不願意放下它去做其他的事情,於是他最後決定去把這本書給摘抄下來。到了他還書的日子了,不得已他努力抄書,就為了不延遲還書的日子。這一天剛好是臘月,水都結成大冰塊了。
  • 《大明律》《鄭氏規範》與宋濂不得不說的故事
    明朝的《大明律》,被視作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部法典,而這部法典制定的背後,就有浦江鄭氏一族家規《鄭氏規範》的影子,而《鄭氏規範》的修訂,又離不開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的貢獻。這一段故事,還真得從宋濂在浦江東明精舍執教20餘年開始說起。
  • 宋濂與方孝孺 演繹最樸實動人的師生情誼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浙江寧海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年幼時十分機警敏捷,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鄉親們稱他為「小韓愈」,成年後方孝孺跟著宋濂學習,兩人結下了深厚質樸的師生情誼,令人動容。此次尋訪成都,我們很重要的目的是寫寫方孝孺的故事。
  • 伏龍山上「聖壽寺」說說千巖禪師和宋濂的故事
    年稍長,即入寺院,從授經師學習《法華經》。19歲時於靈芝寺落髮受戒,後謁中峰明本禪師。悟道後,首先隱于天龍之東庵,後因諸山爭相勸請住持,不久便潛至烏傷之伏龍山。在當地信眾的護持下,元長禪師在較短時間內便修復了久已荒廢的聖壽寺,使之成為一代名剎。元主因仰慕元長禪師之道名,特賜元長禪師「普應妙智弘辯禪師」及「佛慧圓鑑大元普濟大禪師」之號。元長禪師圓寂於大元至正丁酉年(1357),世壽74歲。
  • 四川文化名人 他們的故事讓我們動容
    四川文化名人,除了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外,他們對民族國家和家鄉文化的熱愛更讓我們為之動容,深深感動。昨日,成都故事舉行了「四川文化名人」專題故事會,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學者袁庭棟老師來到市文化館故事大廳,講述了四川文化名人周太玄和王光祈的故事。
  • 【誠信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和「晏殊誠實守信」
    【誠信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和「晏殊誠實守信」 2020-08-06 21: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尊崇誠信」每日誠信故事: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 考研在即,學習之路任重而道遠?看看宋濂是怎麼說的
    那麼,古代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宋濂對於學習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學者,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 宋濂學海無涯,求學與勸學相依的宋濂,一生有何成就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讀到一些古人求學刻苦的故事,用來激勵我們現代人的鑽研與奮鬥精神,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本事就是古人們在求學路途當中所遭遇的真實事件,他們用自己的經歷來鼓舞當下人,也鼓舞了後人。我們常常感嘆環境不好,學習氛圍差,可是誰又能知道古代這些先賢們當時所處的求學條件呢?
  • 30位文化名人講述揚州故事
    一本宣傳當地文化的圖書,不以旅遊景點、美食、特產為主,而是選擇當地文化名人作為主要內容,正是該書與眾不同之處。  為文化名人出書立傳  對於選擇當地文化名人的原因,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在為該書寫的序言中作了明確回答,「這些揚州文化名人,不僅是揚州文化建設的親歷者,也是揚州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揚州社會風尚的引領者,揚州優秀文化的傳播者,他們對揚州文化和社會事業發展作出的獨特貢獻,是揚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基於此,揚州啟動了「揚州文化名人訪談錄」大型文化工程。
  • 宋濂的讀書經歷,讓人敬佩
    說起宋濂這個人吧,其實有很多人不是很熟悉,甚至有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個人的,他比起其他的詩人或者歷史人物來說就顯得很普通了。但是宋濂這個人的一些品質卻是我們值得去學習,比如說他求學的態度與毅力。宋濂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很喜歡學習,他的家裡不是那種富有的家庭,但是他特別喜歡讀書,因為家裡比較窮沒有錢買書,沒有辦法,他就去家裡有書的人家去借書,借到後回到家自己很認真的把書抄一遍,抄完之後再把書給人家送去,於是用這種方法讀了很多書籍。
  • 「誠信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和「晏殊誠實守信」
    信用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
  • 「老蘇州」講蘇州名人故事 感受名人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江蘇網7月27日蘇州訊(記者 張珺)7月26日,由蘇州市名人館舉辦的「聽老蘇州講蘇州名人故事」暑假系列活動第二場正式開講,80餘名中小學生前來聆聽由蘇州市名人館志願者張林萍講述振華女校創辦人王謝長達的故事。
  • 都知道「唐宋八大家」,那「明清八大家」都有誰?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名聲如雷貫耳,共同撐起了中國文化的唐宋盛世。「唐宋八大家」之名,始於明代「唐宋派」古文家茅坤所編的《唐宋八大家文鈔》。那麼,在另一個堪稱文化勃興時期的明清時代,有沒有具備類似地位的文學家可以並稱呢?
  •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悽涼
    宋濂被朱元璋稱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曾經執教東宮,文領群臣。他精通散文,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也工史學,時人常將他與司馬遷相提並論。他不像魏晉名士那樣高蹈,反倒深諳兩漢經學家的儒雅,他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也是後世觀仰的楷模。但是,在他老年的時候險些因為皇帝而丟掉性命。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但文化大散文也的確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局限與硬傷,受到大面積的責難和走向沒落也就不可避免了。也許正是看到傳統文化大散文的缺憾,近幾年來,散文界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化歷史散文寫作,其代表作家是李敬澤、祝勇與穆濤,他們以不同於餘秋雨們的寫作立場、歷史觀和呈現歷史的方式,為文化大散文注入別樣的元素,並由此引發了文化大散文的新變。
  • 宋濂,文學歷史豐碑,也是璀璨明珠
    而作者也通過表述自己學習的痛苦以及自己求學之路的艱辛和自己為什麼並不羨慕其他的同窗好友,他們擁有非常好的吃的喝的。而也正是這樣,他才能夠寒門方可出貴子,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文學大家,那麼他的作者呢就是宋蓮是漢族人,出生於元末。
  • 國慶節手抄報:熱愛祖國的名人故事
    國慶節手抄報:熱愛祖國的名人故事 2013-09-12 11:4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