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7 10:27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傅穎傑 通訊員 吳益文 吳盛熠東
浦江鄭氏一族家規《鄭氏規範》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兩者可謂相得益彰。
明朝的《大明律》,被視作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部法典,而這部法典制定的背後,就有浦江鄭氏一族家規《鄭氏規範》的影子,而《鄭氏規範》的修訂,又離不開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的貢獻。
這一段故事,還真得從宋濂在浦江東明精舍執教20餘年開始說起。
宋濂與家規
宋濂在浦江,曾執教東明精舍長達二十餘年。
這期間,他與鄭義門子弟關係愈加密切,保持著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
同時,宋濂也得以遍讀鄭義門的數萬卷藏書,最終成為博通古今的大文豪。
彼時,鄭氏一族七世孫鄭欽、鄭鉉以及八世孫鄭濤有心重修六世子弟鄭大和制定的《家範》,於是邀請大師宋濂對此進行幫助與指導,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份重修的家規,就是168條的《鄭氏規範》。
在《鄭氏規範》中,宋濂根據儒家倫理思想提出了一些諸如「和為貴」、「善施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人際關係的原則。
概括而言,《鄭氏規範》的精華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厚人倫,崇尚孝順父母,兄弟恭讓,勤勞儉樸的持家原則;二是美教化,開辦東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講廉政,從家庭角度制約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貪黷」、「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
通過《鄭氏規範》這個抓手,宋濂第一次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理念付施了實施。
家規與國法
後來發生的故事,想必大家也猜到了。
宋濂進京為官,甚得朱元璋器重,與馬皇后及太子也關係密切,朱元璋欽命宋濂參與制訂《大明律》。
一部國家的法典如何制定,雖說可以繼承前人的優點,如《元典章》、《唐律》等,但在宋濂看來,國家其實就是一個擴大了的家族。
浦江鄭義門,自南宋以來,族人同居共食十多世,歷三百餘年,人數眾多,枝脈派生,且有長幼、男女之別,裡外、親疏之異。
這樣一個堪稱龐大的家族要實現和諧共處,維持久遠,單靠血緣關係和幾個有威望的家長是遠遠不夠的,《鄭氏規範》無疑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對於這一點,鄭義門人和宋濂都有清醒的認識。
所以,宋濂將《鄭氏規範》的精神要旨實踐經驗滲透到了法律條文中,使家規與律法相互交融,互為作用,既穩定了家族,又穩定了社會。
在宋濂的推波助瀾之下,鄭義門得到明代最高統治者的多次獎掖扶持,鄭氏家族得以登堂入室,躋身社會上層集團,鄭義門也屢次受到朝廷旌表,還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封為「江南第一家」。
【浙江新聞+】
《鄭氏規範》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關於治家規範,古已有之。
隋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宋代司馬光的《家範》,前者《顏氏家訓》主要是針對一家子孫的規勉勸導,後者則是歷史上治家言論和事跡的彙編,兩者主要屬於精神層面的引導,很難付諸實踐。
而鄭義門的《鄭氏規範》,則是針對一個龐大家族所立的集教育、管理、懲戒等內容於一體的家規,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規範、權利義務、日常活動、獎賞勸懲都有明確的規定,可操作性強。
今天來看,《鄭氏規範》作為一部維護封建統治的家族規範,可能存在一些不合時宜的封建糟粕,但其中與人為善、勤儉持家、廉潔奉公等方面的內容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5年7月22日,中紀委官網頭條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首推「鄭義門孝義傳家九百年」,盛讚宋朝至清朝鄭義門173人為官無人貪腐,闡明 了「國」和「家」緊密相聯,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治國從治家開始,「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的立場。
2016年3月,根據浙江省委、省紀委的統一部署,《鄭義門》廉潔動漫片由浙江省廣電集團承制,採用古裝動漫形式,深入挖掘「鄭義門」168條家規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家長鄭濂的故事為經,以家規為緯,通過《鄭浩拒禮》《儉以持家》等12個生動故事體現「家風」和「規矩」的重要性,引導黨員幹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家規家風中的精華,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引領社會風尚,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14678584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