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律》《鄭氏規範》與宋濂不得不說的故事

2020-12-17 浙江在線

2016-07-07 10:27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傅穎傑 通訊員 吳益文 吳盛熠東

浦江鄭氏一族家規《鄭氏規範》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兩者可謂相得益彰。

明朝的《大明律》,被視作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部法典,而這部法典制定的背後,就有浦江鄭氏一族家規《鄭氏規範》的影子,而《鄭氏規範》的修訂,又離不開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的貢獻。

這一段故事,還真得從宋濂在浦江東明精舍執教20餘年開始說起。

宋濂與家規

宋濂在浦江,曾執教東明精舍長達二十餘年。

這期間,他與鄭義門子弟關係愈加密切,保持著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

同時,宋濂也得以遍讀鄭義門的數萬卷藏書,最終成為博通古今的大文豪。

彼時,鄭氏一族七世孫鄭欽、鄭鉉以及八世孫鄭濤有心重修六世子弟鄭大和制定的《家範》,於是邀請大師宋濂對此進行幫助與指導,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份重修的家規,就是168條的《鄭氏規範》。

在《鄭氏規範》中,宋濂根據儒家倫理思想提出了一些諸如「和為貴」、「善施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人際關係的原則。

概括而言,《鄭氏規範》的精華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厚人倫,崇尚孝順父母,兄弟恭讓,勤勞儉樸的持家原則;二是美教化,開辦東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講廉政,從家庭角度制約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貪黷」、「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

通過《鄭氏規範》這個抓手,宋濂第一次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理念付施了實施。

家規與國法

後來發生的故事,想必大家也猜到了。

宋濂進京為官,甚得朱元璋器重,與馬皇后及太子也關係密切,朱元璋欽命宋濂參與制訂《大明律》。

一部國家的法典如何制定,雖說可以繼承前人的優點,如《元典章》、《唐律》等,但在宋濂看來,國家其實就是一個擴大了的家族。

浦江鄭義門,自南宋以來,族人同居共食十多世,歷三百餘年,人數眾多,枝脈派生,且有長幼、男女之別,裡外、親疏之異。

這樣一個堪稱龐大的家族要實現和諧共處,維持久遠,單靠血緣關係和幾個有威望的家長是遠遠不夠的,《鄭氏規範》無疑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對於這一點,鄭義門人和宋濂都有清醒的認識。

所以,宋濂將《鄭氏規範》的精神要旨實踐經驗滲透到了法律條文中,使家規與律法相互交融,互為作用,既穩定了家族,又穩定了社會。

在宋濂的推波助瀾之下,鄭義門得到明代最高統治者的多次獎掖扶持,鄭氏家族得以登堂入室,躋身社會上層集團,鄭義門也屢次受到朝廷旌表,還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封為「江南第一家」。

【浙江新聞+】

《鄭氏規範》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關於治家規範,古已有之。

隋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宋代司馬光的《家範》,前者《顏氏家訓》主要是針對一家子孫的規勉勸導,後者則是歷史上治家言論和事跡的彙編,兩者主要屬於精神層面的引導,很難付諸實踐。

而鄭義門的《鄭氏規範》,則是針對一個龐大家族所立的集教育、管理、懲戒等內容於一體的家規,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規範、權利義務、日常活動、獎賞勸懲都有明確的規定,可操作性強。

今天來看,《鄭氏規範》作為一部維護封建統治的家族規範,可能存在一些不合時宜的封建糟粕,但其中與人為善、勤儉持家、廉潔奉公等方面的內容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5年7月22日,中紀委官網頭條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首推「鄭義門孝義傳家九百年」,盛讚宋朝至清朝鄭義門173人為官無人貪腐,闡明 了「國」和「家」緊密相聯,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治國從治家開始,「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的立場。

2016年3月,根據浙江省委、省紀委的統一部署,《鄭義門》廉潔動漫片由浙江省廣電集團承制,採用古裝動漫形式,深入挖掘「鄭義門」168條家規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家長鄭濂的故事為經,以家規為緯,通過《鄭浩拒禮》《儉以持家》等12個生動故事體現「家風」和「規矩」的重要性,引導黨員幹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家規家風中的精華,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引領社會風尚,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1467858465000

相關焦點

  • 浦江《鄭氏規範》(中韓英三文合集本)正式出版發行
    近日,由浦江縣委黨校主編,浦江縣行政學校和韓國瑞山君襄烈公鄭仁卿先生紀念事業會合作推出的《鄭氏規範》(中韓英三文合集本),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分別在中國和韓國發行。該書由「序言」「鄭氏規範」「翻譯心得及翻譯者簡介」「後記」等四部分構成,全書標題和每個段落均採用中、韓、英三文並列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方便中外讀者對比閱讀。
  • 宋濂是著名的文學家,關於宋濂的故事有哪些?在學術上有什麼貢獻
    宋濂是明朝負有盛名的文學家、散文大家,其詩文水平在當時位列前三,有多部作品留於後世。除了文學,宋濂對史學也很有研究,有太史公的稱號。在思想上,宋濂崇尚佛教和道教,對元代的朱學、陸學過渡到王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尊崇誠信」每日誠信故事: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 【誠信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和「晏殊誠實守信」
    【誠信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和「晏殊誠實守信」 2020-08-06 21: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宋濂學海無涯,求學與勸學相依的宋濂,一生有何成就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讀到一些古人求學刻苦的故事,用來激勵我們現代人的鑽研與奮鬥精神,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本事就是古人們在求學路途當中所遭遇的真實事件,他們用自己的經歷來鼓舞當下人,也鼓舞了後人。我們常常感嘆環境不好,學習氛圍差,可是誰又能知道古代這些先賢們當時所處的求學條件呢?
  • 伏龍山上「聖壽寺」說說千巖禪師和宋濂的故事
    聖壽禪寺義烏人坊間說的「聖壽寺」,又稱聖壽禪寺,位於城西街道夏演村伏龍山。聖壽寺始建於唐貞觀十四年(640),距今已有1370多年歷史。初名「龍壽寺」,開山祖師為鳳林禪師。北宋治平二年(1065)宋英宗賜額「聖壽寺」。元至正二年(1342),高僧千巖禪師重建,大興禪風於教,而成禪宗名剎。明洪武10年創閣。
  • 「誠信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和「晏殊誠實守信」
    信用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
  • 文化名人故事:熱愛學習的散文家宋濂
    宋濂小時候,十分喜歡讀書,但是因為家裡很窮,沒有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書看。每次借書,他都和別人商量好還書的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讀。有一次,宋濂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當時正是三九寒冬,天氣非常寒冷,幾乎是滴水成冰。
  • 老寧波念念不忘的鄭氏十七房,到底藏著什麼故事?
    聊起鄭氏十七房,寧波人可是有說不完的話。幾禾不禁好奇,十七房有著怎樣巨大的魅力,又藏著哪些寧波故事呢? 走進寧波鎮海澥浦鎮「鄭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環繞的河邊,推敲一扇扇充滿故事的門窗,徘徊在浙東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之中,讓人如夢如戲、如痴如醉
  • 鍾子龍:《<大明律>體例變化原因辯證》
    應該來說,三種學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推動《大明律》體例變化肯定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但是在這些因素中必然有一種最迫切的必然性的因素推動。本文將從《大明律》修律的技術動因出發,探析直接導致《大明律》重新分篇設章的立法技術選擇。普法一說存在的問題是,大明律的制定當然是為了更好普法,使得官民知所避就。
  • 宋濂怎麼死的? 宋濂是一個怎樣的人
    宋濂宋濂被稱作太史公、宋龍門,家境貧寒但好學聰明,有神童之稱,曾任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等職,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流放,病死途中,後贈諡號文憲。宋濂怎麼死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慎與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賻哭祭。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葬華陽城東。
  • 宋濂的讀書經歷,讓人敬佩
    但是正是由於自己從小沒有讀書的機會他後來才會把讀書人看得格外重要,而其中宋濂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讀書人。在大明的初期,他就邀請宋濂來朝中就職,而宋濂看到他的用心後也欣然起行。其實他不止一次被邀請入朝,在元朝未滅亡的時候也曾邀請,不過卻被他拒絕,現在能讓他出山,還是因為這位帝王對他的敬重,那就是讓他做皇子的老師。這樣的誠意,想必在古代的讀書人眼中是最大的榮耀吧。
  • 古書今讀 | 《大明律》——淺析司法鑑定
    諸君知道,《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初年開始編修,於洪武三十年完成並頒行天下的法典,共計7篇30卷460條。
  • 鄭氏與鄭姓
    鄭氏與鄭姓中華鄭氏有著高貴的帝王血統,是百家姓望族之一,主要有(女巳, sì)姓鄭氏、子姓鄭氏、姜姓鄭氏和姬姓鄭氏,源流如下:1、源於(女巳,sì)姓。2015年10月《滎陽與中華鄭姓源流研討會會議紀要》(執筆:李立新)載文:中華鄭氏可溯源於鄭國,歷史上存在著(女巳,sì)姓鄭國、姜姓鄭國和姬姓鄭國。
  •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悽涼
    宋濂從小羸弱多病,家境貧寒,時常受凍挨餓,然而,在這樣困苦環境中長大的宋濂卻絲毫不像其他人那樣畏畏縮縮。他志向遠大,又聰穎好學,年紀輕輕便遠近馳名,六歲可一日通讀《蒙求》,九歲落筆成詩。在他十五歲那年,鄉人張繼之聞風而來,問他多少日可通背四書,宋濂胸有成竹道:七日便可。
  • 朱元璋為人苛刻,就連最為信任的宋濂,也有過兩次被貶的經歷
    大家是不是很想念小編的故事呢?今天小編依然會給大家講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朱元璋吧!都知道朱元璋其實是個沒什麼文化的皇帝,甚至可以說朱元璋在沒當皇帝的時候就是一名悍匪。但是朱元璋這個人很是苛刻,也愛猜疑,就連當時的忠臣劉伯溫也是遭到了朱元璋的猜疑,從而蒙屈,而含恨文中。好了,多了就不說了,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朱元璋這個人吧!
  • 201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宋濂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宋濂》,僅供參考!   〔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
  • 宋濂與方孝孺 演繹最樸實動人的師生情誼
    方孝孺年幼時十分機警敏捷,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鄉親們稱他為「小韓愈」,成年後方孝孺跟著宋濂學習,兩人結下了深厚質樸的師生情誼,令人動容。此次尋訪成都,我們很重要的目的是寫寫方孝孺的故事。出生寧海,後拜師宋濂宋元時期,整個浙東地區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寧海也不例外。
  • 宋濂,一個相信讀書會有出息的人,靠著讀書走出了自己的人生
    宋濂的聰明在他小時候就開始顯現了,而且他也是一個好學的人。在《送東陽馬生序》裡,就有他童年以及青年時辛苦求學的記載。雖然家貧,但是他一直在努力地學習。沒有書看,他就去借,即使輸在難借,那又怎樣,他還是想方設法的去借,然後看完及時歸還,並且因他良好的信譽還為自己以後借書提供了方便。一個貧窮人家的孩子,在周圍皆身披綺秀的環境裡長大,不得不佩服,宋濂的意志堅定。
  • 鄭氏五大官姓,你知道嗎?鄭氏絕對是名門望族,轉給宗親
    」加入鄭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鄭;請點擊上面「鄭氏鄭姓一家親」關注,擁抱中華鄭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鄭氏文化。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