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問題來了,很多外型相近、也被賣家稱為「帶子」的、並不是帆立貝——這裡頭的原因,有人為、也有誤會。
是以魚糜(魚肉漿)、魷魚、碎貝肉等為原料,加入其他輔料和食品添加劑合成的。它的特徵是邊緣特別整齊,大小統一,象一枚棋子:
這樣看起來更明顯:
而真正的「帶子」(帆立貝柱)並不整齊,大小不太均勻,側邊還附著一塊凹下去的肉塊(下圖箭頭所指):
冷凍的:
煎熟的:
生鮮的:
人工合成的「帶子」一般會起一些比較好聽的名字,例如「初雪帶子」、「黃金玉帶」等等,或者叫「扇貝肉柱」(注意,不是扇貝柱)。
說白了,合成「帶子」和「火腿腸」一樣,都是調製食品,味道還不錯,只是火腿腸裡沒火腿,合成帶子也是一坨沒有肉質纖維感的東西。
在我國南方(如廣東),把江珧蛤稱為「帶子」,江珧蛤雖然也很美味,但由於肉質纖維較粗,價格比帆立貝要低。
這就是江珧蛤:
江珧蛤的肉柱呈腰子狀,所以有些地方也叫它「腰子貝」;而帆立貝柱是近乎圓形的,兩者很容易區分:
這是一篇詳細介紹江珧蛤的舊文,有興趣請戳此連結:帶子螺有「油帶」和「沙帶」之分,怎樣區分?哪個更好?
澳洲帶子簡稱「澳帶」,也是扇貝的一種,但不是帆立貝,而是日月蛤,它的殼一片是紅的,一片是白的,故名。也叫日月貝、鴛鴦貝:
半殼的日月貝:
日月貝也很美味,但它生長快、水份大,所以還是遜色於帆立貝。
我們在海味市場上可以看到下圖這種乾貨,賣家常稱其為「幹帶子」,其實就是曬乾的日月貝,那長長的「尾巴」是它的內臟。它的肉柱曬乾後癟得厲害,可見含水量有多高:
無論哪種「帶子」,都很容易包冰。包冰可以保護產品,但如果包得太狠、包成了一坨冰塊,那就要慎重選購了,看似便宜,其實是花高價錢買了一灘水回來:
以新鮮的帆立貝柱為樣板比較一下,色澤淡黃,質感自然,越接近原色的,才是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