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到寺院燒香拜佛的習慣,在禮佛的同時也會習慣性地在佛前許願,以祈求得佛菩薩護佑。但不可強求和迷信,信佛不是為了求保佑、求加持,而應是深信因果、不造惡業。
兩千多年來,佛教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曲曲折折地流傳至今,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一般人對佛教的認知來源,僅限於神話故事和道聽途說。
因此,大致的印象無非是:愚昧迷信,逃避現實。儘管有諸多不利因素,佛教還是含蓄地展示著它海納百川的魅力:喜歡文學的人發現它有磅礴的文學經典,愛好哲學的人發現它有完備的哲學體系,注重修養的人發現它提供了周詳的行為規範……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你會慢慢靜下心來,開始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你會發現:當初煩躁、刻薄、傲慢、憤世嫉俗的心越來越淡了,安穩、寬容、謙卑、歡喜的心不知不覺生起來了。漸漸地,周圍的人和事也變得可敬可愛了。你就會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妄想著坐享其成。人生的福報不是求來的,而是靠自己努力修來的。
我們拜佛,拜的是一份清淨心,心地清淨、心無掛礙,自然能夠消除諸苦、諸事吉祥。信佛,不是要你去得到更多東西,而應是失去更多,失去嗔恨心,失去內心的自私貪念、失去一切顛倒妄想。燒香拜佛時,以下這4種願望不要許,一定要切記!
一、損人利己的願望,不要許
若在佛前許損人利己的願望,是嚴重的愚昧無知,更是對佛菩薩的褻瀆。人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因果,當你惡念生起的時候,惡果已經成熟,燒香拜佛只是一種無謂的自我安慰,是迷信和愚蠢。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心不善良,燒多少香都是沒有用的。
經云:若作不善業,且「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這是因為個人的行為、語言、思想等依然故我,不能淨化自己本有的不良習性,培養好的行為,又沒有足夠的時間修行,使生命歷程有轉圜空間的機會。
這好比「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鹽多水少,是故能令鹹不可飲。」此情況就像一個人感冒發燒時,想泡一杯淡淡的鹽水來喝,以緩解體內細菌的流竄。然而,一不小心,倒入太多的鹽巴,原想使這杯水喝起來爽口,卻成為不可得的奢望。
真正拜佛許願,應當多利益眾生,多為眾生謀福,培養自己的慈悲心,當你內心清明平和,你的人生才會顯現「福兆」。越想得到,就會越苦,在福報不夠的時候,多布施積德,願望才會成為現實。
二、和佛菩薩做「交易」的願望,不要許
不論我們燒香拜佛也好、供養其它物品也罷,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發心而已,一種對三寶的感恩和恭敬心 ,這種心應是清淨和真誠,不求回報的。不求回報,才是真正的功德。因此,和佛菩薩做「交易」的願望,不要許,否則會適得其反。
三、不勞而獲的願望,不要許
很多人求佛,貪心特別大,總是指望佛菩薩感應,賜福於自己,這其實就是迷信。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淨,如果能一塵不染,必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不勞而獲的願望,一定不要許,許了,也是徒勞。
四、向佛菩薩求財的願望,不要許
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眾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
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結束語
不要問佛菩薩為何不靈?應當反思自己:誦了經,未曾布施人;念了咒,未踐半句行;燒了香,未消嗔恨心;拜了佛,未拜父母親;放了生,未減腥與葷;磕了頭,未感一人恩;修了十年行,未修一日心;再修一萬年,還是愚痴人。自己不去改變,誰也幫不了你。你們覺得拜佛許願時,這4種願望不要許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精彩評論,不容錯過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字溫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