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由致力於養老行業人才培養的專業公司北京美心優護、聯合國內領先的輔具用品解決方案提供商瀋陽仁愛暢晚,發起創建的專業照護技術&輔具用品交流與培訓群群內欄目「蘇暢講輔具」分享資料整理而成。經作者授權,予以發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此群,或關注「美心優護養老服務」,了解更多美心優護養老實務系列課程。
今天和各位聊一聊體位管理輔具——體位墊,也稱為擺位墊或定位墊,當然也會分享其他的和體位管理相關的輔具。
首先,大家一起解一下體位的相關常識。
體位一般有三種:自動體位、被動體位和強迫體位(也稱作被迫體位)。
自動體位指活動自如、不受限制的體位,也是正常體位。
被動體位不能隨意調整或者變換體位,經常見於衰弱或者意識喪失的人群。
強迫體位也稱被迫體位指為了減輕痛苦,不得不採取某種體位,往往是存在一定病症的情況下採取的體位。
舉例說,強迫的側臥位,見於單側的胸膜病變,比如大量的胸水或者是胸膜炎。有一些常見的強迫坐位,比如急性心力衰竭、哮喘急性發作,還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加重等。
體位管理的各種輔具、體位墊主要是針對被動體位和強迫體位中的各種坐位和臥位人群。立位、蹲位還有膽石症、輸尿管結石患者疼的輾轉體位,這類人群基本用不上體位墊。
使用體位墊的目的就是改變姿勢,維持正確的體位,增加舒適,預防壓瘡。
有一些具體情況,比如肢體腫脹的人,需要局部墊起或抬高,大家可能經常看到手部輸液或者低蛋白的人手或腳會腫,給他局部抬高,可以促進靜脈、淋巴回流,需要有墊高的體位墊。
比如脊柱損傷的患者、人群,需要軸線翻身,整個脊柱要在一條線上翻身,不能扭來扭去,需要有一些體位墊。
再比如說有一些手術後局部怕壓迫的用來保護的被照護者,也需要體位護理或者體位管理,在這個過程中體位墊就是非常重要的輔具。
但是目前大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在醫院的環境中,目前比較重視體位管理和體位輔具應用的算是手術室,因為手術過程中壓瘡的發生率比較高,特別是疑難、重症、時間長的大型手術,手術時一般都有比較專業的體位墊,而且材質、各方面性能比較確切。
ICU和骨科應用相對多一些,其他臨床科室包括腦內外科在內,雖然也有很多需要體位管理的患者,輔具的應用仍然比較貧乏,只有少數幾種比較常用,大多數是家屬自行準備,也沒有經過專業指導、個性化建議,自行準備一些體位管理的輔具,一些墊子或小的工具,要麼就是用枕頭替代體位墊,但是每個機構的枕頭材質不一樣,基本支撐力不是很好,而且也不會為每個老人、患者配備很多,基本都是其他床借來的,有時候衛生、交叉感染也不可控制,顯得比較簡陋、粗糙。
剛才說的是醫院的情況,養老機構目前了解到用得最多的只有楔形墊、三角墊等少數幾款體位管理輔具。
在養老機構經常看到四肢出現攣縮的被照護者,我見過最嚴重的被照護者的腳後跟已經貼到臀部了,整個下肢攣縮得非常嚴重。還有一些駝背的被照護者,由於身體的某些部位無法接觸床墊,無法實現體壓的分散。這樣壓瘡風險高姑且不說,他的感覺也是非常不舒適,因為整個人體有很大一部分是懸空的,沒有支撐力。
如果早期能夠在攣縮的關節之間墊上一些適當的體位墊,就會改善和延緩攣縮繼續加重。比如我剛才舉的例子,如果早期已經有這種肌張力特別強、關節攣縮的情況,可以在膝關節後面加上一些輔助的體位墊,就有一個支撐、隔絕的作用,可以延緩和改善攣縮。所以,體位墊有很多的功能。
在居家環境中,這類輔具的應用更是少之又少。從目前國內實際情況來說,常照家庭的信息來源僅僅來自於住院的經歷,在住院時了解到一些體位管理的常識,認識一點輔具。要麼就是在住家護工或者住家保姆那裡得到一些相關的信息,都是片斷式的常識和認知。
以我的了解,即使在醫院、養老機構裡面應用體位管理的輔具,大家的初衷、關注點主要是在預防壓瘡上,因為一旦發生壓瘡,醫院或者養老機構以及家庭都比較麻煩,但是大家很少從舒適的角度去重視,比如一個被照護者通過各種形式的評估顯示,他的壓瘡風險不太高,可能照護者就不會太想到為他提供更多的體位墊類的輔具,不會想到他某個體位可能不太舒適,需要用體位墊改善。
實踐中經常看到被照護者在普通的護理床上半坐位,普通護理床就是指沒有腿背聯動或者下肢升高的功能護理床上,坐著坐著人就滑下來,腳幾乎頂到床尾,多數照護者看到以後,最多就是再把他拉上來、抱上來,沒有想到在他的膝關節後面放置一個軟墊,哪怕一個枕頭都好,這樣他們的體位就會相對固定,可以保持住,不至於骶尾部承受壓力的同時,還要承擔大量的剪切力、摩擦力。
我們常常給被照護者翻身,管理非常嚴格,兩個小時一次,絕對不會拖延,可以說定時翻身。可是每次都是為了完成任務似的,有時候像搬抬一件貨物一樣,特別是對於體重較大的人,翻身時有時候抬不動他的腿,重重地把他放在床上,甚至一條腿壓在另一條腿上。
這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上面那條腿的負重足以讓下面的腿很快麻木了;也許兩個膝蓋之間相互硌著,很快就會壓紅;他的背部、臀部沒有支撐、依靠,會不會很快又平躺過來了;他的肢體沒有保持功能位置,時間長就會功能異常,比如足下垂、關節脫臼、關節攣縮。
那麼,怎樣才會讓被照護者體位舒適?要切記幾個原則:
在翻身擺位的時候,要讓被照護者身體縱軸成一條直線,不要扭曲。試想如果健康人,在自己的床上橫七豎八地扭著、躺著,時間長了也會腰背酸痛、肢體疼痛。所以擺位的時候,身體縱軸一定要成一條直線,不要扭曲。
支撐所有的凹陷處或者懸空處。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是經常被忽略。我們在辦公時候的座椅,包括現在很多機構都在強調適老化座椅,腰部前凸的彎曲,是不是都要有一個支撐坐著才舒服?甚至椅子不舒服我們會墊一個小軟枕,來支撐懸空的地方。同理,如果平臥時間長,特別是比較瘦的人,腰部懸空或者凹陷,時間長了會覺得腰酸背痛。所以,重點就是支撐所有凹陷處或者懸空處。
避免兩個肢體互相重疊或者摩擦。側臥時兩個膝蓋之間、兩個腳踝之間,就是下面腳的內踝和上面腳的內踝都會有重疊、摩擦的機率。如果是被動體位的人,不人為地把他分開、墊上,肯定會重疊和摩擦。我們之前講過鼓隆凸處是特別容易然後壓瘡的部位,所以要墊上。下面那條腿在外踝處要懸空、抬高,兩條腿之間特別是兩個膝蓋內側,要墊起來。甚至有的人兩條大腿能夠重疊上,也要給他用軟枕支撐開。
被照護者每一個關節都不要強直也不要牽強地扭曲,要維持正常功能位置。比如,側臥時肩膀一定要挪出來,大家翻身時往往注意到背部的支撐和依靠,可能會給他墊一些枕,然後從被照護者臉對著的方向,我們看到他的肩部是窩在裡面的,這時候要把他挪出來,避免壓在身下。
耳朵不要忽略。因為很多時候大家不太注重頭部壓瘡的防護,也不注重頭部的舒適。很多時候特別是被動體位的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照顧他的時候知覺也不是特別敏感,也不會表達,很多時候耳朵就窩在裡面或者打折,或者耳廓長期受壓,非常容易發生壓瘡。所以,讓每一個部位都維持正常功能位置。
足部要給予支撐,足下支撐,避免垂足,也叫足下垂。我們經常看很多腦卒中後遺症的病人或者老人,恢復期走路的時候,腳是往前甩的,腳尖先著地,一個有可能是神經損傷,另外就是恢復期臥床期間沒有做好足部保護。臥位時沒有採取功能位置,在臥床的漫長時間裡,足部沒有放置在功能位置,造成這樣的後果。
要用抬的方法不要用抓的方法來抓肢體。從上方一抓,照護者也很累、抓不住,也很容易讓被照護者受傷,抓不住的時候,會一下子掉到床上,所以要用抬的方法。
胸前儘量給予抱枕,沒有特殊症狀的人群可以給一個胸前的抱枕,增加舒適感和安全感。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使用體壓分散床墊的時候,配合使用體位墊等輔具,才能最大程度保持其舒適的姿勢。為了確保體位墊的效果,最好是在具有良好穩定性的靜態型床墊上使用,輔具之間的搭配應用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一些體位管理的理論以及實踐當中的經驗,下面請看體位墊的圖片。
這一張就是不正確體位管理的圖片,他身體很多部分在懸空,肢體佝髏的地方沒有打開,一看舒適度就非常差。
這張圖是正確體位管理後的效果,首先體位得以保持,看他攣縮的肘關節輕輕被打開,整個下肢懸空的位置都有保護,足下有所支撐,可以緩解肌肉的緊張,這都是比較新型的體位管理輔具、新型的擺位墊、定位墊。
說到具體的輔具產品,首先是頸枕。
臥位時用得比較少,有一些被照護者是半臥位或者坐位時,首先是床的搖起或者電動床的抬升,後背有一定支撐的時候,往往頸部、頭部和床的靠背不能完全貼合,會有一定的角度,有時候你用一個很大的枕頭對肩部有所壓力,也會往下串,另外厚度也不好掌握,有時候很厚會讓他的頭部向前傾,下頜特別靠近胸骨也會不舒適,所以可以採用一個頸枕。可以讓被照護者頭輕輕地向後仰,整個氣道是打開的、舒適的,不會憋悶,有一個支撐以後,他會坐得比較穩。
下面是一款頭部護理圓形枕,用在臥位的時候,平臥位或者側臥位時,中間相對薄、空,枕骨或者耳廓可以在裡面懸空,不至於整個壓在底層,一個是舒適,也可以防止局部壓瘡。
這是側臥位的照片,需要好幾個枕頭,可以把他的上肢、下肢都墊起來,這樣比較有安全感和支撐力。我們從這張圖片一看就是教學片,不是實際應用的,他的右下肢,在下面那條腿並不太舒適,這也可以當成一個問題來發現,他那條腿也應該有相應的支撐,起碼在腳踝的部位應該更舒適一點。
這是可以替代枕頭的輔具,可以側臥翻身或者平臥位時墊在上肢和下肢。
圖片是被迫體位時候的端坐位。
被迫體位坐位時可以採取這種枕頭,中間是鏤空的,可以把手插進來,不至於枕到手臂或者讓手麻木,頭枕到舒適的枕頭上方,對他是一個支撐。
三角形也叫楔形的翻身體位墊,大家比較常見,無論在養老機構還是醫院都是比較早的一種翻身輔具、體位管理輔具。有一側是30度角,還有一側角度更大一點,大概60度左右,這樣可以有兩個角度選擇,主要是支撐被照護者的後背、骶尾部,對整個脊柱進行支撐。主要用於側臥位。也可以放在膕窩下方支撐下肢,有很多的照護輔具可以一種產品多種使用,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可以進行不同部位的支撐。
這類楔形墊還有三件套的組合,根據使用角度不同組合應用,也可以用在輪椅上,被照護者採取坐位時也需要體位管理,如果坐在輪椅上後背沒有支撐,如果是通用輪椅,有的人駝背或者背部有一些問題,可以用三角組合式的體位墊支撐他不同的角度,讓他後背沒有懸空,舒適度會大大提升。
長的護理枕,坐輪椅時可以支撐頭部、兩上肢,圍一圈。半坐位時也可以採取這樣的方式,臥位時可以一邊枕著、一邊抱著,或者一邊枕著一邊倚在背部,有很多使用方法。類似的長枕還有L形、動物造型的很多種,很長,可以從頭到腳的給予支撐,一大長根的護理枕,現在也越來越多。
肘部應用的護理墊——肘部護理墊,可以對肘部有一些保護。比如老人或者被照護者長期臥床,平臥位時瘦骨嶙峋的肘部會支撐在床上,長此以往會造成局部的壓瘡,可以給他肘部、局部做一個保護。另外有一些被照護者坐輪椅時非常願意用肘部支撐兩個扶手,也可以採用這種護理墊。
足部護理墊,有很多款式,主要用來防止足下垂,可以用之前我們看到的枕頭來支撐是一種方法,或者是沒有人和工具可以讓它直抵床尾的床板,可以採用圖片當中的足部護理墊,給他的腳一個近似90度的功能位,每天使用會對預防足下垂有很大功效。
今天說了很多體位管理方面的問題還有常見輔具和新型輔具。我們首先要有使用輔具的意識,要知道一些正確的照護常識,要多了解接受這樣的輔具。特別是作為從業人員,在各種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有知識可是沒有東西的情況下,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發明,或者隨手有一些工具也可以變成輔具,比如說有一些毛巾、枕頭,甚至老人的衣服都可以把它變成輔具,變成我們可以隨手用的、對我們有幫助的輔具,都會對被照護者產生很大的好的作用,比如預防壓瘡、增加舒適度,達到照護目的。
問:體位墊具體是機構使用多還是居家使用多?
很多常照機構裡面是在使用一些體位墊,三角墊、楔形墊或者三合一套裝用得比較多。這些機構使用的都是從醫院得到一些常識和信息,逐漸常照機構也開始使用。居家使用者往往是有過住院的經歷,延續用這些輔具,沒有絕對的多和少,機構、醫療機構使用得比較多,居家使用者如果沒有這種經歷,是沒有信息來源的,或者在家久病以後在網上找一些或者病友之間交流才會用。而且機構使用一般不是基本配置,都是讓家屬購買。
問:體位墊如何清潔?
現在很多體位墊都可以機洗,買的時候要注意。機洗的過程中如果是自己單獨使用,用清潔劑就可以。如果在機構或者醫院大家共用的肯定要採取一些消毒措施,但是很多消毒劑對於體位墊本身的材質會有一些損傷,會影響到使用壽命。有一些不適宜機洗的也可以考慮用暴曬的方式,自然的紫外線殺菌,只要暴曬6小時,就可以達到消毒效果。如果在機構裡能夠有一些物理消毒的方案就更好了,紫外線燈管或者是環氧乙烷,類似這些方法都可以採用。如果是居家或者小型養老機構,以清洗為主就可以。
瀋陽仁愛暢晚養老照護有限公司總經理,瀋陽市大東區銀髮寶貝居家照護工作室總經理,瀋陽市大東區仁愛暢晚養老照護之家總經理,瀋陽市大東區仁愛暢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
護理本科,主管護師。中華護理學會認證「危重症專科護士」。瀋陽市心血管病醫院臨床護理工作15年,其中任護士長職務7年;燕達國際醫院第一任ICU護士長。2012年創辦瀋陽市大東區銀髮寶貝居家照護工作室,2014年創辦瀋陽仁愛暢晚養老照護有限公司,2017年創辦瀋陽市大東區仁愛暢晚養老照護之家和仁愛暢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遼寧省老年服務協會理事單位、遼寧省老齡產業協會會員單位、瀋陽市養老服務產業協會會員單位,瀋陽市創業明星)。
往期分享》》
蘇暢講輔具--臥床老人告別擦浴,輕鬆沐浴
蘇暢講輔具 | 「最熟悉的陌生人」--輪椅
蘇暢講輔具 | 「最熟悉的陌生人」--輪椅(二)
蘇暢講輔具 | 「沒那麼簡單」的護理床(一)
蘇暢講輔具 | 「沒那麼簡單」的護理床(二)
蘇暢講輔具 | 「沒那麼簡單」的護理床(三)
蘇暢講輔具 | 愛你不是兩三天--防壓瘡床墊(一)
蘇暢講輔具 | 愛你不是兩三天--防壓瘡床墊(二)
蘇暢講輔具 | 愛你不是兩三天--防壓瘡床墊(三)
免費加入「專業照護技術&輔具用品交流與培訓群」
此群無廣告、無騷擾、實實在在幫助您
請大家加微信ID:
Katie_wenzheng
或 ruoyingzhenxi
備註:「加入專業輔具群」,我們將邀請您加入
如需個人輔具諮詢、或機構輔具整體解決方案
請聯繫:18624049252
我們的理念
關愛被照護者 與 關愛照護者
2018年1月,美心優護在線照護學院正式上線
點擊下方視頻,觀看美心優護在線照護學院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