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聽朋友吐槽,她陪寶貝寫作業,還沒寫幾行,孩子就哭著甩筆而去……
原因是剛做了3道加法算術題,開始噘嘴不高興,問:「媽媽,你為什麼沒表揚我?」朋友連忙表揚孩子很棒, 接著指出了一處錯誤,誰知孩子不僅不接受,還哭喊自己沒錯,就是這樣的!朋友有點不樂意:「做錯了題沒關係,我們改掉就好了」孩子大發脾氣,不僅不承認算錯了題,還把筆丟掉,拒絕再寫了。
朋友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任性!
我告訴她:也許是被你平時誇「壞」了!
朋友說:孩子就愛聽表揚,一表揚就表現好,誇她也能誇「壞」……
是的!棍棒教育不可取,盲目的誇讚也會誇出問題!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說:「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
史丹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率領團隊,耗時10年,對紐約20所學校的400名學生開展了實驗,發現不同的稱讚方式塑造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成功。
第一輪測試
讓孩子們完成簡單的拼圖,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完成。然後將孩子分成兩組給予不同表揚。
第一組,表揚他們的智商,「你很聰明」;
另一組,表揚他們的努力,「你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出色」。
第二輪測試
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相對簡單的,一種是較難的。結果發現:
第一組:被誇聰明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任務;
第二組:被誇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第三輪測試
是很難的任務,結果孩子們都測試失敗。只是他們對失敗的反應不同:
第一組:被誇聰明的孩子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很灰心;
第二組:被誇努力的孩子則認為自己不夠努力,還要繼續努力。
德韋克解釋說:「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實驗研究證明稱讚的確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說到誇讚,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周弘老師,他曾用一種教育方法將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了留美博士生,並用這種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聞媒體稱為「周婷婷現象」,這種教育理念就是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是通過賞識孩子的行為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強化孩子的正面行為,正是我們誇讚孩子的初衷,但一味的誇讚和表揚,即是過多的強調了「賞」而忽略了「識」的教育,最後只會讓孩子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變得盲目自大。如果只「識」不「賞」則又會讓孩子喪失前行的動力。
所謂「賞識」,就是看中一個人的才能而給予讚賞。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的讚賞要建立在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上。
1、學會如何去「識」
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被賞識,家長要注重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
首先我們要尊重孩子生命的發展規律,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水平、完成任務的難度,完成任務過程中表現出的行動、想法、心態等進行判斷。識別出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具體的進步。
2、懂得如何去「賞」
【錯誤的「賞」】
1)稱讚不能隨意、敷衍,隨口說一句:「你真棒」,孩子並不能感受到你的真心,反而會沮喪,失去信心。
2)稱讚不能總是言過其實,否則孩子會有壓力感,感覺自己配不上這樣的讚揚,不但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遇事消極對待。
3)無原則稱讚,不管孩子做什麼事,不管對錯,都要表揚。孩子都會覺得家長虛偽,不用心!建立孩子正確的認知,良好的規矩更無從談起。
4)稱讚孩子的人格或能力,就是對孩子做一個整體性的判斷,比如:「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漂亮」「好孩子」,孩子可能在短期內表現的更加自信,同時對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值。但是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也更無助,容易放棄,懷疑自己的能力。
【正確的「賞」】
1)想要孩子感受到我們的表揚和鼓勵,需要在合適的時間,認真的從眼神到肢體,從語言到行為都要有所體現。
2)誇讚孩子做事過程中的具體行為,付出的努力,表揚思考,表揚認真的態度,表揚參與,表揚勇敢,表揚選擇能力等等更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激勵孩子的進步,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也更有力量應對。
讚揚的關鍵在於: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
你會誇讚孩子了嗎?
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懂得誇讚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會幫助孩子在成長道路上越挫越勇,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