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遠近聞名的興平手工掛麵,原來是這麼掛成的

2021-01-20 陝西法制網

八百裡秦川,關中平原在遠古時期就有「天府之地」和「天府之國」的美稱。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華夏民族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渭河流經整個關中平原,使其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生產十分發達,盛產小麥玉米。長期歷史文化的積澱,形成關中地區獨特的飲食習慣——以麵食為主。人們日常變著花樣吃麵條:biangbiang面,臊子麵,扯麵,褲帶面,棍棍面,韭葉面,刀削麵,手擀麵,湯的,幹的,炒的,油潑的,炸醬的輪番上陣。在眾多麵食中有一種面,不止口感好,更多的是寓意深遠,無論是嫁女娶妻,生子添喜,還是老人祝壽,都離不開一種細長的手工掛麵,吃著長長的掛麵,祝福長壽平安。

手工掛麵是關中地區的特產。其中興平手工掛麵在關中地區久負盛名,而興平市時下村就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掛麵專業村。興平南依渭水,北擁莽山,關中白菜心,平原米糧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優質小麥,為手工掛麵提供了優質的原材料。時下村位於興平市東北五裡的半原上,這裡的人們傳承著祖輩的傳統美德,民風淳樸,勤勞善良。手工掛麵是祖先們留給後人謀生的手藝,其傳承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一代代的幼兒都是在面架下長大的,從小耳濡目染,從和面起,揉面,搓面,盤條……等多道工序都熟記於心中,平時也沒少給大人搭把手。純手工掛麵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美食,可謂面中一絕,村民以傳統手工加工而成,做工精細,口感筋道潤滑,易消化,食用方便,有滋補健胃之功效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方特產。時下手工掛麵之所以好吃,聲名遠揚,是因為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既艱辛又繁瑣,容不得半點馬虎的。村裡人都明白一個道理,要想學會掛麵,首先要學會做人,手工掛麵是外圓內空,但是做人要實在厚道,想要把面掛好,讓人們吃上筋道爽滑,香滿舌尖,回味無窮的純手工美食掛麵,整個製作過程不能有半點弄虛作假。

首先要準備好食材。選用優質小麥,觀看小麥顏色,用嘴咀嚼幾顆麥粒後,撕扯幾下,俗稱看麥子有性無性,也就是看有筋無筋,然後加工成高筋麵粉。還要準備好玉米面粉和食鹽,興平人有一句口頭禪:「掛麵不調鹽,有言(鹽)在先。」表示商談事情當面亮明態度,過後不反悔。

第二工序是摻面,也就是和面。先稱量備用高筋麵粉60斤,倒進一口大缸中,再按一定比例稱取食鹽,一般比例為6.5%(具體情況根據天氣變化而增減),準確稱量後倒入一盆中,加水攪拌,待鹽充分溶解於水,加入麵缸之中和面。和面是一項重體力活,不僅面和的軟硬程度以及鹽量的拿捏都要掌握恰到好處而且面裡不能放任何添加劑,這樣面才能拉長拉勻。寒冬的早晨,和面人脫掉棉衣,挽起袖子,洗乾淨手開始和面,兩手伸進麵缸裡不斷上下用力攪拌,順著瓷缸不停地翻面,兩個拳頭緊攥著用力向面裡揉,同時下手在旁邊將清水徐徐倒入缸中,經過不斷反覆翻揉至缸光,面光,手光,直至全部麵粉摻成一團,兩手一抓將麵團拽起來,不沾缸,不掉渣才算完成,前後一個多小時,面和好後以布罩面,缸頂加蓋厚草盤,保溫保溼。(現在能好一點,這道工序可以用機器代替)

第三道工序板(甩)大條。面和好半小時後,從缸中拽出麵團放在案板上,兩手平放在面塊上,用力壓平後,用切面刀切成較大的條塊,撒上面撲防止沾板,取一個長條塊兩人各拽一頭,拉伸掄起甩在案板上揉搓一遍再抻再摔再揉搓,反覆多次長條變成胳膊粗的圓形麵條,執頭有序入缸盤旋放置,如法炮製直至全部長條入缸加蓋草盤。

第四道工序盤二條。大條入缸一個半小時後,首先把缸裡的頭條面扯出擺在案板上,一人在案板邊,左手扯住麵條的頭,右手不斷反覆來回搓直至搓圓,搓細,搓勻直至擀麵杖一般粗放入缸裡,另一個人接住搓好的麵條在缸裡一圈一圈,一層一層的盤旋放置在大缸中,用草盤蓋好。

第五道工序是盤三條。三小時後從大缸內拽出來二條面拉抻搓揉,一遍又一遍直至大母指粗盤旋放置在大缸內,加蓋草盤。(所有面連接成一條面)

第六道工序就是上面。這道工序最難熬,寒冬深夜一兩點,北方的室外冰霜滿天,北風呼嘯,寒氣逼人,室內沒暖氣的房子滴水成冰,做面人必須要在深夜強忍寒冷而起,此刻人們正在溫暖的被窩裡酣睡,此刻缸裡的面冰涼如蛇,可是做面人顧不上那麼多,坐在瓷缸邊,把兩根80公分的竹竿插進相距40公分的兩個孔中的木樁上固定好,打起精神,兩手攥著三條面,8字形交叉,左一下,右一下,行雲流水般快速有序循環往復地把麵條纏繞在竹棍上…每上好一軸面,小心翼翼放置在面窖裡蓋好,兩組竹棍留有間隙防止粘連。一個多小時過去,手腳已被凍麻,搓搓手,哈哈氣,再活動幾下腳,又開始上面,一缸面上完至少也要三個小時,這道工序單就寒冬夜半起來這一點,尋常人都是望而生畏。

第七道工序是開面。 晨曦微露 室外更加寒冷,做面人強忍著寒冷,拖著疲憊之軀再次起來,揭開面窖,雙手取出一軸面,別進固定好的開面椽上,兩手緊握住下面竹棍先向下悠著拉長至一米多,然後用兩根開面棍從中間的空隙伸進8字面中,輕輕劃開麵條,防止粘連,一軸一軸的取出,開好後又一軸一軸的放進面窯裡,蓋住草帘子。

第八道工序是掛麵。匆忙吃完早飯,開始掛麵,掛麵架子是一根木椽上鑽著兩排眼,撐起來大約三米五高。掛麵通常需要三個人,上手站在一米五左右的高板凳上,兩手各拿一根開面棍,面對面架,下手從面窖取出一軸面,遞給上手,上手一手把面棍別進面架孔裡,一手按住下竹棍拉抻,又用手中細長的開面棍插入交子面中,從上往下輕輕劃開。下手彎腰兩手攥住下竹棍,上手在高處再次用開面棍分撥開麵條,下手趁機往下悠著拉長,就這樣麵條最後被拉成三米多長的細粉絲,真是千絲萬縷惹人醉,獨具匠心面飄香。架子前後兩排都掛滿了,然後把底下竹棍都固定於一條有孔的方木椽上,防風防鳥。

面出完了,太陽也漸漸升高了,眼前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條條麵條細如髮絲垂直而下,像是美麗的瀑布從天而降,在陽光的照耀下,整齊劃一的麵條瑩白如玉,光彩奪目,讓人一看就垂涎欲滴,微風吹過,整架麵條閃爍著金光,尤如一道道七色的彩虹,輕輕地舞動阡細的身姿。一條條,一絲絲的麵條凝聚著做面人的辛勞,正像《朱子家訓》中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第九道工序是切面。時值下午,經過晾曬而自然風乾的掛麵顯得更加潔白如雪,光亮奪目,此時就該可以切面了。如果天公不作美,下午的面就得在面架上呆到第二天等風乾才能切,切面這道工序比掛麵更辛苦。

上手站在高登子上,小心翼翼取一軸面把上竹棍放置口中,再小心翼翼取一軸面,又放置口中,五個竹棍時從口中取出,兩臂伸直,四指併攏,雙手夾住整齊端住,高高舉起,下手把下面竹棍整齊夾住拉展託起,進退一致,上手緩緩從高登子上下來,稍有不慎,掛麵就會折斷,兩人配合著把面放在案板上,然後用兩個一尺左右的短棍試一下,哪一個剛好量完,就用那個做尺子切面,然後就是捆面。如此循環往復——上板凳,下板凳切面,捆面,十幾次才能完成切面這道工序。捆綁好的面再用麻紙三把一包堆起來等候出售。

掛麵最後一道工序是包竹棍。就是把粘在竹棍上的面清理下來,清理下來的面人們叫它竹棍,也叫殼垃。這種面非常好吃,跟麻食麵差不多。總之手工掛麵的製作工序細算起來共有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用心去做,不然就會半途而廢。

如今時下村從事手工掛麵製作的家庭有150多戶,每天可有兩萬斤成品面出來,被客商銷售到全國各地,一方面解決剩餘勞動力,另一方面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繁榮了農村經濟。由於手工掛麵製作的辛苦,年青人都不太願意學,現在從事手工掛麵製作的大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人。每天下午當你走在時下村的街道上,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一架架潔白如雪的手工掛麵,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銀蛇飛舞,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讓人應接不暇,美不勝收,流連忘返……

過去人們貧窮,大都吃不起掛麵,只有年老體弱者,產婦,病人,幼兒能吃到掛麵。那個年代糧食不夠吃,手工掛麵是人們養家餬口的一種手藝,掛麵是用來換取玉米充飢,平時能吃上一碗掛麵竹棍上剝下的殼垃也算是慰勞自己家人。逢年過節用手工掛麵招待賓客,也拿它作為禮物饋贈親朋好友,尤其是看望坐月子婆娘,雞蛋掛麵是必備的補品。而今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十裡八鄉的外村人慕名而來,外地客商也絡繹不絕,爭相購買。每逢春節 ,喜歡吃掛麵的人家都要買上幾十斤,作為大年初一早上吃澆湯麵的必備之面,有人還特意多買些,做為饋贈親朋好友之佳品。遠在異鄉的遊子,還有在全國各地打工的年青人,能在春節裡吃到家鄉的手工掛麵,那真是香在舌尖,暖在心中,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吃一頓美食,吃的是一種味道,吃的是一種情感,吃的是一種思念,吃的是對兒時美好的回憶。

八百秦川勢浩蕩,莽山蒼蒼渭水泱,往事悠悠越千載,傳說當年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難時,就欽點要吃興平時下手工掛麵,這就充分說明了興平時下手工掛麵製作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美味可口。俯看渭水唱新韻,仰望莽山奔小康。偉大的時代孕育著偉大的夢想,祝勤勞善良的時下父老鄉親們,沐浴在深化改革的春風之中,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揚帆遠航,乘風破浪,砥礪前行。望時下村純手工掛麵的製作,能從家庭作坊的模式中逐步走向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讓更多的人們都能品嘗到時下村純手工掛麵。願時下村手工掛麵的手藝傳承後繼有人,讓手工掛麵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讓手工掛麵這道舌尖上的美味永駐人間,讓手工掛麵這種工匠精神世代流芳。

手工掛麵時下村,

歷史悠久美名揚。

形如玉瀑竹竿掛,

情似霞光彩虹仰。

行雲流水寒冬暖,

千絲萬縷思念長。

風吹金線醉紅塵,

味灑舌尖吻麥香。

(TYX)

作者/來源:二三裡資訊鹹陽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手工掛麵 那一碗的鄉愁
    透過陽光,如絲一般的手工面隨風飄動,如同山間瀑布一般。   1917年夏天,美國人甘博途經四川一個叫石佛場的村鎮時,陽光灑在村口的掛麵架子上,如絲一般的手工掛麵隨風飄動,如山間瀑布一般。從沒見過掛麵的甘博頗為震驚,當即架起相機,定格了百年前的一瞬。  晾曬掛麵的場景,在四川盆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史書記載,四川手工掛麵發源於宋朝。
  • 陳老表手工掛麵:在傳承創新中推廣手工藝文化
    走進陳老表手工掛麵廠,一股濃鬱的麥香味撲鼻而來,只見一排排整齊排放的手工掛麵正在風乾晾曬。在金黃色掛麵前,江西陳老表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小餘正在檢查掛麵品質。「以前做掛麵都是小作坊,而且受天氣等原因,生產周期很短,一年僅有三、四個月製作時間。」陳小餘發現在不製作掛麵的時間裡也時常有人找來要買掛麵,「我們的掛麵這麼受人喜愛,我也更加堅定將手工藝傳承下去的決心,同時呢,我也在想辦法延長生產周期。」
  • 【圖說儀隴】手工掛麵,那一碗麵,是家的味道
    手工掛麵製作過程 人生,恰似一場遠行的旅途,走過的喧鬧,看過的繁華,皆不及故鄉的煙火,家的味道。用盡一生的愛,總無法丈量的,卻是歲月靜處的柔情,父母眉間的溫度,於你想要到達的遠方。
  • 河北邯鄲:傳統手工掛麵促農增收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有著近二百年的手工掛麵加工歷史,手工加工的空心掛麵,面細可穿針,不論圓扁、粗細,均是空心,拿出一根,對著清水,可以吹出泡泡。近年來,肥鄉區在推進鄉村振興和產業富民的過程中,推廣傳統手工掛麵加工工藝,通過開設手工掛麵微工廠、家庭手工作坊等,鼓勵村民在家門口學藝、就業。目前,生產的手工掛麵不僅在當地銷售,也銷往北京、河南、山東等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2020年12月15日,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南趙村一家手工掛麵微工廠的農民在製作掛麵。
  • 產業轉型:從花炮老闆到掛麵師傅
    2017年,做了20多年煙花爆竹的他離開花炮行業,並利用之前的廠房建起了一家食品廠,專門生產長平特色食品手工掛麵。張術海今年40歲,家住上慄縣長平鄉長平村。和大多數上慄伢子一樣,他從小就和煙花爆竹打交道,一出校門就進入花炮行業,後來創辦了自己的花炮企業,在花炮行業摸爬滾打了20多年。2017年12月,張術海的花炮廠相關證件到期。
  • 醴陵賀家橋手工掛麵:傳承下來的是手藝 奮鬥出來的是幸福
    接下來,給大家推薦來自醴陵明月鎮賀家橋的手工掛麵。這道掛麵在當地,那稱得上是「一絕」。賀家橋手工掛麵師傅 賀勝良:幸福生活就是這樣奮鬥出來的。說起賀家橋手工掛麵,師傅徐道德有些自豪。他說:賀家橋掛麵純手工製作,極大程度保留了麵粉的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口感極佳、營養健康。
  • 中江掛麵村:指尖上的傳奇
    當記者將走進遠近聞名的中江掛麵村--覺慧村。發現美食背後的故事,看千年技藝傳承的村莊綻放新顏。我身邊的這片麥田已經到了一年中長勢最喜人的時候。每一份正宗的中江手工掛麵都要歷經和面、盤條、發酵、抻條、上竹、曬面等18道純手工工序。
  • 江蘇洪澤袁集村:手工掛麵製作助民增收致富
    江蘇洪澤朱壩街道袁集村,曾是名聞遐邇的手工掛麵製作專業村。村民中能夠熟練掌握製作手工掛麵技藝的人非常多。袁集「三門」掛麵,更是享譽大江南北。悠久的歷史、傳統的製作工藝、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使袁集村生產的掛麵潔白如玉、細若龍鬚、耐煮耐泡、入口綿潤爽滑、味道鮮美、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手工掛麵在坊間被譽為:「麵食製品中的極品,中華美食一絕」。
  • 夫妻製作手工掛麵20年 「曬」出真幸福
    「20年來,每年冬天我們都做掛麵,使用的面是自己磨的,做買賣嘛,產品的質量最重要。」說這話的是南華鎮信號村村民王英。這些年來,她和丈夫夏季打工,冬季做手工掛麵,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 食品安全無小事,我市創建手工掛麵生產小作坊集中示範區
    為了深入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規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誠實守信生產經營,我市將在在裕安區韓擺渡鎮創建手工掛麵生產小作坊集中示範區,一起來看看。記者走進裕安區韓擺渡鎮的掛麵一條街,這裡家家戶戶的院內都在晾曬掛麵,一排排3米多高的掛麵架子擺放整齊,一根根手工掛麵細如髮絲懸掛其中,令人驚嘆。記者了解到,這條街上有30多戶人家生產手工掛麵,製作掛麵是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老手藝。
  • 苦苦等了3年,我終於買到了正宗的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麵
    這項手藝就是手工空心掛麵製作技藝,享有「天下第一掛麵」的美譽。張爺爺的手工空心掛麵《舌尖2》播出後,張爺爺家掛麵已經火遍全國。2014年7月,某餐飲品牌買斷了張爺爺家未來三年內生產的所有手工掛麵。>十幾道工序純手工製作,繁多而嚴謹△平均每根1mm粗細,有著銀絲般的小細孔千萬不要小瞧這掛麵和手工藝。
  • 中江掛麵村掛了上千座麵條牆 遊客體驗純手工製作
    50多歲的鐘巧林是中江手工掛麵的傳承人。鍾巧林有五姊妹,本來是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但哥哥學到中途改行,弟弟們又嫌制面辛苦,父親鍾定康說巧林有靈氣,便將手藝傳給了她。鍾巧林不負父親厚望,掌握了鍾氏手工掛麵的全部製作流程,並在2006年榮獲「中華老字號——鍾氏牌手工掛麵」的稱號。
  • 德陽,原來你有這麼多寶藏
    德陽,原來你有這麼多寶藏 2020-12-08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陽手工掛麵的好,你品出了幾分味道?是熱情大方和熱愛生命
    不一會兒,我來到了銀花手工掛麵的生產基地。幾個老匠人,在一寸一寸地給掛麵盤條。我問這麼冷的天怎麼還在不知疲憊地吊掛麵,他們告訴我,冬天寒冷的日子,正是吊掛麵的最好時節。從古至今,每到東臘月天氣嚴寒河道上冰的日子,當地人就會弔掛麵。因為手工掛麵工序複雜,對技術和氣候的依賴很大,所以吊的成功的掛麵很是珍貴,往往都是送給最親近喜愛之人,送人掛麵成了當地人對人歡迎和敬重的一種習俗。
  • 掛麵圓子:焦嫩可口香味濃
    在肥東,說起掛麵,人們自然會想起橋頭集鎮的竹塘社區。作為中國「三大掛麵村」之一,這裡的手工掛麵已有百年的歷史,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手工掛麵,這裡的掛麵勁道爽口。去年,社區辦起了掛麵工廠,將農戶們集中起來製作掛麵,「石塘掛麵」的品牌名聲大噪……日產掛麵兩千斤寒冷冬季,一個晴朗的上午,當記者來到橋頭集鎮竹塘社區的掛麵工廠時,只見兩位老人正將掛麵掛在屋外進行晾曬
  • 石橋面細可穿針 明清時曾是朝廷貢品|成渝古驛道|掛麵|麵條|手工...
    成都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石橋掛麵製作技藝名列其中。石橋掛麵的製作過程。(圖片來源:簡陽規劃展示中心)史料記載,石橋掛麵創於南宋,盛於元代,到了明清時期更被指定為敬獻朝廷的貢品,並經由沱江水路或沿陸路東大路運送出川。商賈雲集的石橋油畫。
  • 河南光山:晾掛麵 曬幸福
    2020年12月16日,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十裡鎮楊灣村劉保華油條掛麵作坊,村民正在晾曬傳統手工油條掛麵。   該作坊生產的麵條產品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並吸納了村裡65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手工油條掛麵已經成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新華網發(謝萬柏 攝)
  • 嚴春芳//齊河縣潘店鎮,乾隆皇帝愛吃的手拉空心掛麵
    盛產小麥與充足水分為手拉空心掛麵貢獻了優質原料與品質。當潘店鎮黨委書記張炎向我介紹鎮裡工農業生產情況時,我饒有興趣地參觀了一家手拉空心掛麵的作坊。作坊夫妻倆向我介紹了生產過程。空心掛麵以富強粉、蛋清、精鹽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工藝精製而成,整個工藝流程不採用任何機械,純手工拉制自然涼幹,條細強線,空心如竹,從製作到成品需要經過配料、和面、揣面、一次醒發、擀麵、切面、盤面、二次醒發、搓條、盤條、三次醒發、上纖纏條、四次醒發、分纖、五次醒發、上杆拉條、晾乾、收面、切條、稱量、包裝等16道工序,5次醒發純手工精緻而成。
  • 【風味麥積】黃家莊:戶戶都把掛麵掛 家家風景美如畫
    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特約記者 陳治平)麥積區石佛鎮黃家莊是遠近聞名的「掛麵村」,每到冬天,這裡戶戶都把掛麵掛,家家風景美如畫。
  • 關於手工褲子你了解多少?那不勒斯手工西褲的工藝特點
    第一種做法叫角本臺場,也是我們常說的「大寶劍」、「全掛麵」,這種做法在正式度相對較高的場景或取向裡會更為常見。由於我平時不做斷寶劍,這裡就沒有上實拍圖,望見諒哈。第三種做法叫大貼邊,這種一般多運用於羊絨、羊毛、亞麻、絲麻、絲麻毛混紡的休閒單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