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儀隴】手工掛麵,那一碗麵,是家的味道

2020-12-11 騰訊網

手工掛麵製作過程

人生,恰似一場遠行的旅途,走過的喧鬧,看過的繁華,皆不及故鄉的煙火,家的味道。用盡一生的愛,總無法丈量的,卻是歲月靜處的柔情,父母眉間的溫度,於你想要到達的遠方。

手工掛麵

上周去拍新政老街,偶遇一老人正在製作手工掛麵,看到一排排雪白的掛麵,記憶瞬間回到小時候跟媽媽一起去掛麵的場景。那是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裡很窮,幾乎一年365天晚上都是吃麵條,磨麵粉的麥子也是自己家種的,每次去掛麵條都會掛好幾十斤,吃上兩個月。媽媽煮的麵條油很少,放一點辣椒,一點醋,就覺得很美味,天天吃都不膩。長大後,很少吃麵條了,偶爾在外面吃一次,但都不是想要的味道;直到有幸吃到新政老街何師傅的手工麵條,才發現,那一碗麵,是我一直懷念的,家的味道。

手工合面,用80年代的老機器壓皮,要經過四次輾壓,多次輾壓做的麵條更加有筋道,口感更好

傳統的儀隴掛麵為純手工製作,用料除了水、麵粉、食鹽之外,無任何添加劑,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目前在儀隴只有部分老手藝人,還保留著手工製作掛麵的傳統,新政老街的何師傅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7歲他,仍堅持每天做手工麵條。他從70年代農業社就開始做麵條,直到現在,依然堅持手工合面,搓面,用80年代的老機器壓麵條。光麵皮就要壓四次,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何師傅說:「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看到了老手藝人的匠心精神。

手工麵條工序繁多,必須要大太陽的天氣才能做,陽光好,晾曬的麵條才好。要吃何師傅做麵條都得提前預訂,而且他只賣給熟人,每次還只能買一把。很多吃過他家麵條的人,出遠門都會去買一些帶走。附近縣城的人都會託熟人來買他家的麵條,跑很多次,都未必能買到。如此一面難求,到底有何魅力?

麵粉好,面才好。何師傅從山東、河南兩地買來優質小麥,自己打磨成粉,100斤小麥,磨出50斤精麵粉,做出的麵條雪白,口感綿軟,筋道,不糊湯。剩下的麵粉用來做鍋盔,麻花,除去精面的麵粉,做的麻花和鍋盔更酥,更脆。原來一袋麵粉中,還有那麼多學問。

何師傅手工掛麵中,還有一種是全麥麵,用傳統的磨麵機,經過多次打磨,把原本粗糙的麥皮,打磨得很細,讓人完全吃不出有麥麩的感覺,雖然顏色沒有精麵粉做的麵條好看,但麥香味很濃,也更健康,很受食客親睞。

好太陽,才能曬出好麵條

現在市面上的麵條都是大工廠純機器生產,從麵粉到麵條就幾鍾時間,沒有時間的沉澱,沒有手工的細搓慢揉,機器做出來的麵條要麼是吃起來太硬,要麼太軟,沒筋道。我們總是埋怨食物越來越難吃,沒有了小時候的香味。一切都工業化,傳統的工藝在慢慢消失,傳統的味道再也回不來。食材變了,我們只能在味道上做文章,加上各種調料,可怎麼也找不回兒時的味道,家的味道。

願我們走過千山萬水

仍記得家的味道

記得家鄉的一草一木

記得兒時的美好

相關焦點

  • 手工掛麵 那一碗的鄉愁
    1917年夏天,美國人甘博途經四川一個叫石佛場的村鎮時,陽光灑在村口的掛麵架子上,如絲一般的手工掛麵隨風飄動,如山間瀑布一般。從沒見過掛麵的甘博頗為震驚,當即架起相機,定格了百年前的一瞬。  晾曬掛麵的場景,在四川盆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史書記載,四川手工掛麵發源於宋朝。
  • 苦苦等了3年,我終於買到了正宗的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麵
    這項手藝就是手工空心掛麵製作技藝,享有「天下第一掛麵」的美譽。張爺爺的手工空心掛麵《舌尖2》播出後,張爺爺家掛麵已經火遍全國。2014年7月,某餐飲品牌買斷了張爺爺家未來三年內生產的所有手工掛麵。△張奶奶需要一次完揉面35公斤△每一根手工空心掛麵都要經過和面丨醒面丨搓條丨盤條丨繞面丨餳面丨撐面丨上架丨晾曬丨切割丨塑封丨裝箱丨
  • 央視《人生一碗麵》帶火石家莊美食
    11月3日晚,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之《人生一碗麵》,全長26分鐘的節目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把藁城宮面、無極餄餎、井陘抿須、趙縣手工掛麵等4種不同的麵條呈現在觀眾面前。石家莊的特色美食登陸央視,這下我們真的要火啦!
  • 實拍:遠近聞名的興平手工掛麵,原來是這麼掛成的
    人們日常變著花樣吃麵條:biangbiang面,臊子麵,扯麵,褲帶面,棍棍面,韭葉面,刀削麵,手擀麵,湯的,幹的,炒的,油潑的,炸醬的輪番上陣。在眾多麵食中有一種面,不止口感好,更多的是寓意深遠,無論是嫁女娶妻,生子添喜,還是老人祝壽,都離不開一種細長的手工掛麵,吃著長長的掛麵,祝福長壽平安。手工掛麵是關中地區的特產。
  • 邯鄲這種可以當吸管用的手工空心面,你吃過嗎?
    作為北方人麵食是大家從小吃到大的吃得最多的當屬麵條它代表了一種家的味道上車餃子 下車面而說到麵條,在邯鄲市肥鄉區有一種手工麵條,它有著近二百年的手工掛麵加工歷史。手工加工的空心掛麵,面細可穿針,無論圓扁、粗細,均是空心,拿出一根,放在水杯中,可以當吸管使用!說不準你小時候還吃過呢!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空心手工面,河青新聞網邯鄲頻道的記者聯繫上了邯鄲市肥鄉區製作手工空心面的張利強先生。
  • 西安真正手擀麵,三合一招牌面賣13塊錢一碗,天天飯點排長隊
    面是我們日常常吃的一種食物,雖然自己在家裡煮麵,也是相當方便的,現在有成品的掛麵,還有方便麵,拿開水一煮,即便是廚房小白也能煮出好吃的面,但是還是很多人願意去麵館吃麵,因為麵館更專業,做出來的面的味道更好。
  • 陳老表手工掛麵:在傳承創新中推廣手工藝文化
    走進陳老表手工掛麵廠,一股濃鬱的麥香味撲鼻而來,只見一排排整齊排放的手工掛麵正在風乾晾曬。在金黃色掛麵前,江西陳老表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小餘正在檢查掛麵品質。傳統手工掛麵對於天氣的溫度、溼度都有較高的要求,溫度溼度太高太低都做不成面,於是,陳小餘著手建立了恆溫房和烘乾房,保障麵條發酵的適宜環境。「溫度相差5-10度,配料的比例都要有所改變。」陳小餘介紹說,「比如一百斤麵粉,30度和20度的配料比例是有差距的。」
  • 中江掛麵村掛了上千座麵條牆 遊客體驗純手工製作
    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製作掛麵的最佳時節。每當太陽高照,家家戶戶的房前屋頂就會掛出一架架如幔如紗的麵條,勞作的村民置身在輕盈如流水的麵條間揮桿曬面,連空氣中都瀰漫著面的芬芳。52歲的羅大姐家是村裡有名的掛麵戶。
  • 合肥有一道傳統美食,手工製作工序有18道,食客擔心以後會吃不上
    例如,合肥這個城市,作為安徽省的省會,許多外地人對其特色味道並不太熟悉,但並不代表就沒有。其實合肥有一碗麵,其製作工藝已傳百餘年,早已成為合肥人心中家鄉的味道,那就是——竹塘掛麵。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橋頭集鎮竹塘村,對許多外地人來說,這裡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不過,看過國內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觀眾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 嚴春芳//齊河縣潘店鎮,乾隆皇帝愛吃的手拉空心掛麵
    遂命御膳房定為宮廷面,從此該技術代代相傳至今。潘店鎮位於山東省齊河縣西部,處於德州與聊城結合部。南臨黃河,與濟南市長清區隔河相望,濟聊高速貫穿全鎮,跨長清黃河大橋可直達濟南。空心掛麵以富強粉、蛋清、精鹽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工藝精製而成,整個工藝流程不採用任何機械,純手工拉制自然涼幹,條細強線,空心如竹,從製作到成品需要經過配料、和面、揣面、一次醒發、擀麵、切面、盤面、二次醒發、搓條、盤條、三次醒發、上纖纏條、四次醒發、分纖、五次醒發、上杆拉條、晾乾、收面、切條、稱量、包裝等16道工序,5次醒發純手工精緻而成。
  • 夫妻製作手工掛麵20年 「曬」出真幸福
    「20年來,每年冬天我們都做掛麵,使用的面是自己磨的,做買賣嘛,產品的質量最重要。」說這話的是南華鎮信號村村民王英。這些年來,她和丈夫夏季打工,冬季做手工掛麵,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 母親飯的味道
    僅有的那點小麥磨成白面,只有在過年過節和招待重要客人時才會拿出來。儘管母親精打細算,但白面仍然不夠食用,便用其它糧食換作一些當地人自己做的手工掛麵應急。當時,在我們當地走親戚拜年,帶上兩把手工掛麵,也算是比較拿得出手的禮物。  那時節的大年初一早上,母親總會做肉哨子掛麵,寓意清清白白、長長久久,平安長壽。
  • 家·味道 | 秋日,從一碗媽媽做的手工拉麵開始
    家·味道 | 秋日,從一碗媽媽做的手工拉麵開始 2020-09-18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圖說儀隴】客家流水席,最懷念兒時吃喜酒的日子
    那時候,感覺吃的不是酒席,而是那個幸福的氛圍和那股熱鬧勁兒。 而記憶裡,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酒席上的主菜—品碗,品碗裡最好吃的是蛋卷,用剁碎的廋肉和雞蛋製作而成,想想那軟糯鹹香的味道,都忍不住咽口水......
  • 醴陵賀家橋手工掛麵:傳承下來的是手藝 奮鬥出來的是幸福
    接下來,給大家推薦來自醴陵明月鎮賀家橋的手工掛麵。這道掛麵在當地,那稱得上是「一絕」。賀勝良說:要做出地道的手工掛麵並不簡單,前天下午和好面,上好的麵粉加入一定配比的食鹽和水;揉成團之後要切條、盤面,盤好的面得放置一段時間才能上面杆;經過一晚上醒面,麵粉變得韌勁十足;第二天早上還要拉麵,讓麵條更加纖細綿長,高達3米的柱子拉麵三次後才可以晾曬。
  • 去福安嘗一口穆陽線面,9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滿滿一碗吃到撐
    麵食是平日裡大家接觸比較多的食物了,清湯掛麵適合當作早餐,如果打上一個雞蛋,再淋上一點麻油,那最香不過了。大多數人平時接觸到的麵條味道都十分雷同,但好吃的麵條就像「素顏也很漂亮」的姑娘,不用什麼裝點,不用佐料的陪襯,就能讓你在哧溜的第一口,就感到無比的美味。今日,小編介紹的就是福安的特產——穆陽線面,這個存有680年歷史的「老古董」,究竟為何能透過歷史的厚牆,滲透出陣陣香味呢?一起來看看吧。
  • 絲瓜青蟹掛麵味道好吃,讓你看到一種獨特的美味口感
    絲瓜青蟹掛麵味道好吃,讓你看到一種獨特的美味口感。掛麵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吃的一種便利食物味道好吃,而且口感和我們經常買來的麵條也有所不同。獨特的口感讓很多人非常的喜歡吃掛麵。各式各樣的掛麵,味道可以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不同的改變。
  • 衛輝這個超有意思的空心面,心心念念的就想來一碗再加個荷包蛋!
    空心面——衛輝文化符號之四□雲林山人空心面,衛輝人簡稱掛麵,與現在超市的掛麵最大的不同有三:一是鹹與淡,二是心的實與空,三是手工與機制。空心面是可以吃的,但也不是當飯吃,只有家人誰頭疼腦熱時才給誰下上一碗。記得一次發燒感冒,母親在鍋裡續上水,切入薑末,沸騰時下入空心面,待空心面漂起用筷子撥弄幾下將鍋移火,再切些蔥花用加入油的勺子炒,並倒進少許醬油,油花隨即升起形成一個個耀眼的燃點,炒好後將勺子猛然戳進空心面鍋裡,發出「咕咕嘟嘟」的響聲,頓時冒出誘人的香氣,那種味道至今難忘。
  • 石橋面細可穿針 明清時曾是朝廷貢品|成渝古驛道|掛麵|麵條|手工...
    從上個世紀始,簡陽坊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簡州包子石橋面,要吃麻花草池堰。」成都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石橋掛麵製作技藝名列其中。石橋掛麵的製作過程。(圖片來源:簡陽規劃展示中心)史料記載,石橋掛麵創於南宋,盛於元代,到了明清時期更被指定為敬獻朝廷的貢品,並經由沱江水路或沿陸路東大路運送出川。
  • 冬天吃一碗雞蛋面,味道香噴噴,不會的可以學
    那麼早上起來的時候都會想吃一點點的面,這樣的話還能趕走身上的涼氣,主要的是也能滋潤一下我們的胃部,填飽肚子!其實手擀麵非常好吃,但不是說每個人都會做,所以說那些年輕人還有南方的人,他們根本就不會做麵食,本身覺得吃麵食就非常的困難!前幾天的時候沒事在家裡面經常做點東西,你比如說做一些速食麵,還有掛麵點心這些東西,只不過覺得做一些能打發時間,而且自己吃著也覺得特別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