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掛麵製作過程
人生,恰似一場遠行的旅途,走過的喧鬧,看過的繁華,皆不及故鄉的煙火,家的味道。用盡一生的愛,總無法丈量的,卻是歲月靜處的柔情,父母眉間的溫度,於你想要到達的遠方。
手工掛麵
上周去拍新政老街,偶遇一老人正在製作手工掛麵,看到一排排雪白的掛麵,記憶瞬間回到小時候跟媽媽一起去掛麵的場景。那是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裡很窮,幾乎一年365天晚上都是吃麵條,磨麵粉的麥子也是自己家種的,每次去掛麵條都會掛好幾十斤,吃上兩個月。媽媽煮的麵條油很少,放一點辣椒,一點醋,就覺得很美味,天天吃都不膩。長大後,很少吃麵條了,偶爾在外面吃一次,但都不是想要的味道;直到有幸吃到新政老街何師傅的手工麵條,才發現,那一碗麵,是我一直懷念的,家的味道。
手工合面,用80年代的老機器壓皮,要經過四次輾壓,多次輾壓做的麵條更加有筋道,口感更好
傳統的儀隴掛麵為純手工製作,用料除了水、麵粉、食鹽之外,無任何添加劑,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目前在儀隴只有部分老手藝人,還保留著手工製作掛麵的傳統,新政老街的何師傅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7歲他,仍堅持每天做手工麵條。他從70年代農業社就開始做麵條,直到現在,依然堅持手工合面,搓面,用80年代的老機器壓麵條。光麵皮就要壓四次,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何師傅說:「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看到了老手藝人的匠心精神。
手工麵條工序繁多,必須要大太陽的天氣才能做,陽光好,晾曬的麵條才好。要吃何師傅做麵條都得提前預訂,而且他只賣給熟人,每次還只能買一把。很多吃過他家麵條的人,出遠門都會去買一些帶走。附近縣城的人都會託熟人來買他家的麵條,跑很多次,都未必能買到。如此一面難求,到底有何魅力?
麵粉好,面才好。何師傅從山東、河南兩地買來優質小麥,自己打磨成粉,100斤小麥,磨出50斤精麵粉,做出的麵條雪白,口感綿軟,筋道,不糊湯。剩下的麵粉用來做鍋盔,麻花,除去精面的麵粉,做的麻花和鍋盔更酥,更脆。原來一袋麵粉中,還有那麼多學問。
何師傅手工掛麵中,還有一種是全麥麵,用傳統的磨麵機,經過多次打磨,把原本粗糙的麥皮,打磨得很細,讓人完全吃不出有麥麩的感覺,雖然顏色沒有精麵粉做的麵條好看,但麥香味很濃,也更健康,很受食客親睞。
好太陽,才能曬出好麵條
現在市面上的麵條都是大工廠純機器生產,從麵粉到麵條就幾鍾時間,沒有時間的沉澱,沒有手工的細搓慢揉,機器做出來的麵條要麼是吃起來太硬,要麼太軟,沒筋道。我們總是埋怨食物越來越難吃,沒有了小時候的香味。一切都工業化,傳統的工藝在慢慢消失,傳統的味道再也回不來。食材變了,我們只能在味道上做文章,加上各種調料,可怎麼也找不回兒時的味道,家的味道。
願我們走過千山萬水
仍記得家的味道
記得家鄉的一草一木
記得兒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