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晉中訊(白瑞 郭敏)城市在變,日新月異。金秋時節,介休市新城公園黃色的雛菊、鮮豔的月季、白色的美人蕉開得正盛,構成了一片片花的海洋。掠過平靜的湖面,木平橋、景觀牆的倒影清晰可見。旱噴廣場中央,屏氣凝神打太極拳的市民,一招一式不疾不徐。漫步在新城公園,不時有跑步健身愛好者從身旁經過。相互追逐的孩童、踏著歡快的節奏跳舞的市民……不同的人群,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方式。
「想不到這裡變的這麼美,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空氣清新,我們幾個老姐妹每天跳舞拍抖音視頻,新城公園成了我們每天打卡的地方。」正在跳舞的王阿姨說道。
隨著介休市公園提升建設的堅實步伐,每一位市民都親眼見證並切身感受著這座城市公園的變化。
形態之變從形象普通的公園到精品公園的轉變
為了滿足市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2018年至2020年,介休市先後對北壇公園、世紀廣場、汾秀公園、八仙廣場、東城公園、綿山公園等公園、廣場進行提升改造。
汾秀公園在原有的布局結構基礎上,對湖體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全面清淤、回填、硬化,將公園南側已乾涸的5200平方米湖面改造成階梯式下沉廣場,改善親水性和安全條件、改造人工湖駁岸……公園漫步道將公園各個不同的功能區域相連。公園內垂柳婆娑,湖光秀色,漫步其間,可以享受「天然氧吧」的清新愜意。
介休市最早建立的北壇公園,多年超負荷運行,基礎設施受損、配套設施落後、綠化景觀退化等問題日漸突出。在原有的綠化景觀基礎上,重新規劃梳理公園的園路、調整綠化布局,通過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的調整和補充,滿足了市民對城市公園綠地的需求。公園內古樹名木濃蔭蔽日,鳥語花香景色宜人。一些老年人圍坐在石桌旁打牌、下棋,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
蜿蜒的步道、錯落有致的綠植、四方的石桌、古樸的亭廊、蘊含運動氣息的雕塑……改造升級後的八仙廣場與城市「慢行步道」互聯互通,服務功能更加完善。
東城公園提升改造工程在2020年8月份已全面竣工,清新素雅的綿山公園也已完成了綠地景觀和門球場的提升改造……
伴隨著公園的一次次更新、一次次修復、一次次美顏,汾秀公園、北壇公園等建成時間較長的公園,從形象普通的公園變成了具有特色的綜合性精品公園。
從景觀單一到景觀多元化轉變公園
立於鋼筋混凝土之間,但公園的內涵取決於細節的修飾。東城公園在公園景觀中融入黨建文化,設置初心廣場、黨建長廊、初心館等,成為了一座精心設計打造的黨建「初心」主題公園。「婦兒」公園、「文明」公園、「慈孝」公園等一座座以「文化」為主題的公園一一向市民開放。新城公園的文化景點,彰顯著三賢故裡濃鬱的文化氛圍。公園景觀打造中不僅融入了歷史人文景觀,還充分融入了景觀牆、剪影、陶瓷、琉璃等這些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元素。公園、驛站點綴山石、小品、棚亭、廊架等,小橋湖水、紅花綠樹相互映襯,賞心悅目。充滿活力、新鮮、具有互動性的各類雕塑、小品實現了公園景觀與文化內涵的融合,打造了多元化的景觀效果,營造出了觀賞性強、體驗性強的公共綠色文化空間。
各公園進一步增加北海道黃楊柱、美國紅楓、造型對節白蠟、蘇格蘭金鍊樹、早園竹等景觀樹種,布置花壇、花境、種植牡丹、芍藥、虞美人、鬱金香等各色花卉50餘種,10多座街頭小遊園裝點著城市美景。
虹橋望月驛站,鵝卵石鋪裝的漫步道與新城公園木棧橋相連,穿過木橋,亞膜彩色路面、鵝卵石路蜿蜒曲折一直延伸至城市綠道。青磚路面上繪著五彩的圖案,景觀亭廊、景觀小矮牆與城市綠道巧妙相融……「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每天路過都會不自覺地停留一會兒。」在木長廊通道上賞花、在景觀亭下讀書、在石子路上嬉戲……煥然一新的虹橋驛站給市民提供了環境舒適、開放共享、體驗豐富的遊園城市環境。
以打造婦女兒童主題的汾秀公園同時還成為了親子互動的好去處。挖沙子、坐蹺蹺板、玩滑梯……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理念之變從「重物輕人」到「以人為本」的轉變
完善公園綠地功能,優化、提升人居環境,始終是公園提升改造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老舊公園的改造提升正是完善城市生態系統,營造綠色、宜居、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城市的有效途徑。針對綠地布局與人口需求之間的矛盾和較高的綠地總量增長與綠地功能之間的不匹配矛盾,本著科學、生態、健康三項原則,根據公園綠地實際情況,充分結合市民需求,在可利用、可開放的基礎上,量身定製「人性化」改造方案。市民踩出小路的綠地、草坪以及經常有市民進行健身、娛樂活動的綠地,直接鋪設鵝卵石、麵包磚等,變成公園園路或活動廣場,通過合理布局公園功能區域,充分滿足市民休憩、休閒、散步、健身、娛樂的需求。
著力推進城區小遊園、微地形、口袋公園、帶狀公園建設及老舊公園改造一系列綠化民生工程項目。利用街頭道口,設置步道、植綠增綠、安放長椅、設置樹池坐凳、打造休閒小遊園,最大限度為市民提供休憩娛樂的公園綠地,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適度。2020年先後建設三賢遊園、八仙驛站、西靳屯遊園等10餘處街頭遊園綠地。提升改建北壇中路帶狀公園、北壇東路入口遊園、北壇西路帶狀公園、經天路遊園。綠樹、小品、雕塑、小景,讓城市之美「觸手可及」。
「公園就在我家門口,我們每天都來這裡晨練。」78歲的姜大爺表示,「街頭遊園綠地不僅環境好,鍛鍊休閒都很方便。」如今,全城百姓盡享出行500米見園的綠色福利,公園儼然成為一座天然氧吧和優美城市景觀的聚集地。
這一切的改變,來自於介休市委、市政府建設園林城市的決心,來自於園林綠化服務中心著力打造和諧人居環境的理念。
從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的轉變
公園城市建設既是戰略,也是目標。介休市把公園綠地建設擺在綠化建設的突出位置,以高標準生態綠道串聯城市公園,由過去的「在城市裡建公園」轉變為現在的「在公園裡建城市」的理念,用規劃和建設公園的要求來規劃、建設城鄉,圍繞打造「公園城市」這一主線,依託城市地形地貌和人文資源,將口袋公園作為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建設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堅持把公園建設、街頭遊園建設、微綠地改造建設作為重要突破口,讓城區每一處皆成風景,打造「城中有園、園中建城、城在園中,人在園中」。
大力實施城鄉園林綠化建設,並以生態廊道為綱,以公園綠地為目,營造城園一體、城園共生的城市大園林景觀。今年已完成旅遊線路上北莊村、南莊村、龍頭村等16個鄉村綠化及沿線公園、驛站建設,推動「城市公園」向「公園城市」的轉變,形成公園城市新場景。
拆牆透綠、拆圍見綠,「兩拆一增」推動了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出更人性化的生態空間,人、城、園和諧統一。市政府、人民醫院、電視臺等許多單位、小區的圍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微綠地。古樸的小矮牆設計和色彩繽紛的多樣性植物群落相互映襯,通透式的景觀拉近了與市民的距離,真正讓老百姓「看得見、走得進、玩得好」。
規劃面積1.7萬平方米的上站公園,已在8月份開工建設。這座曾經的鄉村垃圾場實現大蛻變,給周邊居民提供了舒適的休憩公共空間。
目前,城區有公園、遊園、廣場及各類綠地36餘處,公園綠地總面積232.9公頃,全市公園綠化面積佔公園總面積的82.1%,廣場綠地率達到73.3%。如今,介休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一切的新變化都與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有關。
漫步公園廣場,「綠蔭護夏、紅葉至秋、花開四季、冬夏常青、湖光水色、相映成趣」,人們快樂地相約在一起感受生活,追憶往事,流連忘返。悄然中,介休城已變成了一座大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