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鑾寺在山西介休城西南隅興地村,位於綿山腳下。據碑記考證,原名為空王靈溪寺。唐大宗欲登綿山禮佛,至此迴鑾。後僖宗賜名「迴鑾寺」。五代時遭兵毀,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重建,名興國寺,金天會至大定間於故基重建。大殿明脊檁樽間枋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歲次戊申二十七日壬午丁未時重建」題記,明、清均有修葺。
迴鑾寺內現存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垛殿。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簷鬥拱為六鋪作單抄簷雙下昂,後簷鬥拱為四鋪作單昂。殿內用減柱造,梁架簡潔,保存元代結構手法。院內龍槐翠柏鬱鬱蔥蔥,別具恬靜之趣。「迴鑾古剎」曾被列為介休十景和綿山十景之首。
城北有一座后土廟,創建年代不詳,據碑記,南朝宋大明元年(公元536年)皆重修。後毀於地震,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復建。現存殿堂多為明、清建築。
廟為五進院落,包括影壁、山門、過殿、東西廊坊、三清樓、鐘鼓樓、後殿等。布局緊湊,結構合理,屋頂多用重簷,氣勢雄偉,是一座莊嚴肅穆的寺廟建築。其中三清樓最為突出,三重簷前有抱廈,後連戲樓。屋頂為十字歇山琉璃頂,有琉璃蓮花脊筒以及龍吻、獸頭等。寺廟建築全部飾以琉璃瓦件,多為清嘉慶、道光年間作品,其中少數明代琉璃瓦件極為精美。琉璃構件量多、類全,造型優美,製作精巧,為清代琉璃瓦件中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