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迴鑾寺、后土廟

2020-12-20 作家恩出

迴鑾寺在山西介休城西南隅興地村,位於綿山腳下。據碑記考證,原名為空王靈溪寺。唐大宗欲登綿山禮佛,至此迴鑾。後僖宗賜名「迴鑾寺」。五代時遭兵毀,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重建,名興國寺,金天會至大定間於故基重建。大殿明脊檁樽間枋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歲次戊申二十七日壬午丁未時重建」題記,明、清均有修葺。

迴鑾寺內現存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垛殿。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簷鬥拱為六鋪作單抄簷雙下昂,後簷鬥拱為四鋪作單昂。殿內用減柱造,梁架簡潔,保存元代結構手法。院內龍槐翠柏鬱鬱蔥蔥,別具恬靜之趣。「迴鑾古剎」曾被列為介休十景和綿山十景之首。

城北有一座后土廟,創建年代不詳,據碑記,南朝宋大明元年(公元536年)皆重修。後毀於地震,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復建。現存殿堂多為明、清建築。

廟為五進院落,包括影壁、山門、過殿、東西廊坊、三清樓、鐘鼓樓、後殿等。布局緊湊,結構合理,屋頂多用重簷,氣勢雄偉,是一座莊嚴肅穆的寺廟建築。其中三清樓最為突出,三重簷前有抱廈,後連戲樓。屋頂為十字歇山琉璃頂,有琉璃蓮花脊筒以及龍吻、獸頭等。寺廟建築全部飾以琉璃瓦件,多為清嘉慶、道光年間作品,其中少數明代琉璃瓦件極為精美。琉璃構件量多、類全,造型優美,製作精巧,為清代琉璃瓦件中之精品。

相關焦點

  • 文化滋養的三晉大地之介休琉璃藝術世界——后土廟
    2、琉璃藝術世界——后土廟早晨8點,在當地朋友的引導下,我們來到了位於介休市北壇的后土廟。這是一座規模比較完整的全真派道教宮觀建築群,包括三清觀、后土廟兩大部分,佔地9千平方米。該廟創建久遠,早在南北朝時即已重修,現存建築基本上是保存了明清廟堂建築的營造風格。其中華美精緻的琉璃裝飾以及手法高超的群雕懸塑,使后土廟這一珍貴的古建遺存更加璀璨奪目,享有「三晉琉璃藝術博物館」之美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土廟古建群縱貫橫聯,交錯重疊。山門的一副對聯曰:混元一氣為造化之根本,無上三尊乃乾坤之主宰。
  • 清朝官場上,介休縣令舉報欽差大臣,結局又是怎樣呢?
    介休縣城裡面有個后土廟,廟門口往西有個小巷叫「聽令巷」。介休縣城裡面有個后土廟,廟門口往西有個小巷叫「聽令巷」。說起聽令巷,故事就多啦,光這聽令巷名字的由來就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是當年李世民舉兵反隋,在這個巷裡給尉遲恭下過密令;有的說是尉遲恭給自己手下的兵馬巷在這個巷巷裡下過什麼打仗的手令;但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唐王李世民執政後期,在全國修建 了許多廟宇,山西本是唐朝發祥之地,所以比其它地方更加一等。
  • 介休學生家長發文:初中補課好貴啊!光主科目都補不起啊!
    介休縣城裡面有個后土廟,廟門口往西有個小巷叫「聽令巷」。說起聽令巷,故事就多啦,光這聽令巷名字的由來就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是當年李世民舉兵反隋,在這個巷裡給尉遲恭下過密令;有的說是尉遲恭給自己手下的兵馬巷在這個巷巷裡下過什麼打仗的手令;但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唐王李世民執政後期,在全國修建 了許多廟宇,山西本是唐朝發祥之地,所以比其它地方更加一等。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篇):萬榮后土廟
    汾陰后土祠,俗稱后土祠,因所在地今亦稱萬榮后土祠,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汾河南岸、黃河東岸。后土祠為漢武帝所確立的皇帝祭地的本廟,漢、唐、宋多位皇帝曾在此親祀后土。1996年萬榮后土祠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清明掃墓為何先祭拜后土,後拜先祖?后土究竟是啥來歷?
    其實所謂「后土」,說白了就是一堆土,裡面什麼也沒有;而真正的主墓是在后土的正下方,比后土要大很多。所以說這事讓人覺得很奇怪,掃墓明明是為了祭拜先祖,為何先祭拜后土?后土究竟是啥來歷?原來,人們所祭拜的后土是一個大神,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她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掌管陰陽,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 晉地寶藏·第七站|介休博物館:造像琉璃映丹青 三賢故裡落彩虹
    介休教育圖書博物館最初設於介休文廟明倫堂,由知縣張賡麟於民國十年創設,抗戰開始後停辦,後於1955年組建了介休縣博物館。1966年,介休縣博物館與介休縣文化館、圖書館合併,統稱為介休縣文化館。1977年,重新恢復介休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后土廟西側院內,成為兼有文物保護單位性質的綜合類博物館。1989年9月博物館開館,是晉中市最早對外開放的博物館。
  • 介休二中、彥博小學學生家長及經常走這裡的人注意了,機動車要禁止通行了!
    介休縣城裡面有個后土廟,廟門口往西有個小巷叫「聽令巷」。說起聽令巷,故事就多啦,光這聽令巷名字的由來就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是當年李世民舉兵反隋,在這個巷裡給尉遲恭下過密令;有的說是尉遲恭給自己手下的兵馬巷在這個巷巷裡下過什麼打仗的手令;但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唐王李世民執政後期,在全國修建 了許多廟宇,山西本是唐朝發祥之地,所以比其它地方更加一等。
  • 可罕廟是什麼廟?泥包鐵像又是啥像?山西介休張壁古堡等你來揭秘
    尤其是在山西古村落裡,村村有廟是常態,多的十幾二十座,少的也有六七座。在這些眾多的寺廟裡,囊括了釋道儒各家的寺廟,大多數都是大家熟悉的各類廟宇,比如土地廟、關帝廟、觀音廟、玉皇觀、真武觀之類。然而,在山西介休張壁村裡,卻有著一座罕見的廟可罕廟,也稱可汗廟。
  • 介休清初的紹興人治縣
    ④詞彙略有改動,大意相同,金一鳳成為清代介休第一位值得敘述和紀念的知縣。評語不多,但可看出其文武兼備的素質,不過他僅在介休任職不到三年,「以丁艱去」三年中,「表現」不能十分充分,他升任知府的時間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升任的是「兗州知府」,並非如乾隆志所謂「青州知府」。介休后土廟戲臺下有一塊「邑侯金一鳳清廉德政去思碑」,即於是年由鄉紳公立,寫明了他的籍貫和任職。
  • 介休綿山——忠孝文化的發源地
    介休歷史悠久、形成於夏,從周代開始已成為三晉重鎮;一九九二年二月改設介休市,成為晉中盆地新型區域旅遊中心城市。介休市人文薈萃,因晉國大臣介子推(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35年)攜母歸隱綿山,東漢大教育家郭林宗(公元128~169年)、北宋出將入相五十年的四朝元老文彥博(公元1006年——1097年)生長在介休,素有「三賢故裡」之美稱。
  • 祝賀國際攝影協會(IPA)山西介休分會三周年慶典圓滿舉行
    本網訊:2020年12月12日,國際攝影協會(IPA)山西介休分會成立三周年慶典在中國山西綿山風景區圓滿舉行。綿山風景區領導,山西省介休市文藝工作者聯合會主席許建斌,山西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賀子毅,三晉傳媒網總監、山西畫報晉中記者站站長陳卯靈,山西省攝影協會杏花村分會主席宋林梅,運城中條山攝影協會主席趙春森,IPA呂梁分會主席李文光,IPA晉中分會主席李林生,IPA平遙分會等兄弟單位出席活動。介休分會的會員、記者顧問和攝影師近150餘人參加,會議由國際攝影協會介休分會名譽主席劉曉鍾主持。
  • 民國時候的山西介休市,三十年代老照片帶你直面舊時光
    介休,因為晉國介子推的故事而得名,也因為他而留下了寒食節。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鐘樓,它位於西門(臨津門)不遠處。今鐘樓已不存,只留下了「鐘樓巷」的地名。最早的介休城是在東魏孝靜帝(524年—552年正月)期間修築的土城牆,之後的歷史長河裡介休城屢毀屢建。
  • 萬榮后土祠,歷代帝王看作皇天后土之地又祭拜又賦辭,如今被遺忘
    在黃河與汾河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祭祀后土的皇家祠廟--萬榮后土祠,因歷史悠久,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海外僑胞和華夏兒女前祭拜。山西萬榮后土祠裡有一座秋風樓,位於黃河邊的高臺上,因漢武帝《秋風辭》而得此名。其實后土祠的地位比秋風樓要高很多,而秋風樓在后土祠內,是后土祠的一處建築。這裡不得不說下后土祠,后土指大地母親,是我們中國最古老最原始的神。皇天后土中所說的「后土」指的就是后土聖母,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其中以秋風樓最有名,一則是它可以登高遠眺,以觀黃河;二則是因為它高,黃河多次泛濫,它被淹的最少。
  • 山西介休綿山遊覽路線全攻略_中國網
    山西介休綿山遊覽路線全攻略時間: 2010-05-05責任編輯: 康朝亮旅遊_中國網     介休綿山屬於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兼有的景區,介休綿山遊覽路線可以這樣安排:    介休綿山一日遊可選線路有5條:    (一)龍頭寺景區—龍脊嶺景區—大羅宮景區;(二)龍頭寺景區—大羅宮景區—天橋景區;(三)大羅宮景區—天橋景區—雲峰寺景區;(四)大羅宮景區—一鬥泉景區—水濤溝景區;(五
  • 傳說之后土娘娘
    后土(後土)娘娘,又稱「地母娘娘」,「地姥娘娘」,「地母元君」,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掌陰陽,育萬物,因此也被稱「地母」(大地之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天地未分,混而為一,二儀初判,陰陽定位。故清氣騰而為陽天,濁氣降而為陰地。
  • 后土之殤(中下)
    ◆山西萬榮秋風樓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而始祖設壇所祭之者,當然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元祖了。唐代以後,根據天陽地陰的傳統觀念,民間塑造了女性的土地神像,后土祠中的神像均為婦人像,人們還親切地稱她為「后土娘娘」。 「后土娘娘」被臺灣同胞稱為「地母至尊」或「地母娘娘」,各地建有眾多地母廟,象臺北蘆州護天宮、臺中仙福堂、嘉義修緣湖地母廟、埔裡地母廟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道教廟,而正由於教派的不同,后土成為了不同的形象。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介休站: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
    介休位於山西腹地、太原盆地南端,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後拒高官俸祿被燒死在綿山,便有了清明寒食節,介休由此聞名天下。再加上東漢名士郭林宗、北宋名相文彥博均為介休賢達,因而介休被譽為「三賢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