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主人公,他後來的經歷你知道嗎

2021-03-05 洞天講壇

我們國家古代是出了很多的歷史名人的,其中有一些人的經歷很勵志,所以這些人勵志的故事就被歷史所記載下來一直流傳至今,也被寫入了了課本當中,讓我們現代人來學習他們的精神,也做一個他們那樣肯吃苦,發奮圖強的人,但是我們所學習的人當中,他們早年的經歷雖然很勵志,但是他們後期卻變了,有些變成一個十足的大惡人,這些都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如果我們知道後肯定就不會再崇拜他們了,就會覺得他們根本不值得學習,所以今天我們就講一個名人故事。

這個名人就是匡衡,這樣一說名字估計沒多少人聽過,如果說鑿壁偷光呢,大家是不是就想起這個故事了,匡衡就是裡面的主人公,那個故事裡面大家可以知道匡衡的家境非常的不好,十分貧窮,晚上都點不起油燈,但還是擋不住他想讀書的決心啊,正好他們家的鄰居條件不錯,晚上都可以點燈,於是匡衡就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將牆面挖一個洞,這樣晚上鄰居家的光不就可以照進來了,他不就可以借著光看書了,想到這裡匡衡覺靠譜可行,所以立馬就開始行動了。

匡衡很快就把洞挖好了,到了晚上光真的可以照進來,然後匡衡就拿著書開始學習了,這種精神說實在的是真的讓人佩服,如果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像這樣,那估計真的沒有什麼是辦不成的,通過這樣刻苦的學習匡衡就成為了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就這樣匡衡憑藉自身的才華步入仕途了,當上官之後的匡衡事苦盡甘來,終於是出人頭地了,因為才華實在是非常的高,所以很得當時的皇帝漢元帝的賞識,因此就升官了,而且是一直升,最終就升到宰相的位置了,可以說匡衡的前半生就是一部勵志大片,努力跟收穫成正比,但是匡衡到了晚年就變了。

晚年的匡衡就開始犯原則性的錯誤了,最終這些錯誤就毀了他,其中就說兩個最主要的錯誤,這兩個錯誤就讓匡衡一生都蒙上了汙點,讓大家對他改觀了,那麼究竟是兩個什麼樣的錯誤可以嚴重到這種地步了,竟然可以影響到一個宰相。

匡衡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管教好他的兒子,現在不是有很多官二代坑爹嗎,他兒子就是這樣的人,當時匡衡的兒子因為他老爹的緣故也當官了,是部隊的軍官,當時他兒子在當班的時候竟然喝醉酒了,不僅喝醉酒還趁著酒勁殺人了,這就很嚴重了,當時的法律對於這樣的事情那是規定要殺頭的,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匡衡的另一個兒子竟然想聯合他那個殺人的兒子的下屬一同劫獄,這可就不得了了,不過劫獄沒有順利的實施,因為匡衡發現了他們想劫獄,及時的阻止了,阻止之後匡衡就親自出馬求皇帝放過他兒子,把這件事情擺平了,所以這件事情之後很多人就對匡衡這樣徇私枉法有意見了,但是大家也沒有說什麼。

第二件事情就是匡衡自己犯的事了,當時匡衡很受漢元帝器重,所以就被封侯了,古代封侯那是有封地的,所以匡衡自然也有封地,他的封地竟然多達三十一萬畝,本來是沒什麼事情的,只是當時不知怎麼的可能是地圖沒有及時的更新吧,匡衡的封地是按地圖來封了,但是匡衡到地方查看發現地圖是錯的,他的封地實際比地圖上封的要大一些,但是匡衡沒有主動說出來,而是選擇了隱瞞,他就可以多收稅收租了,匡衡還是很貪的,這種便宜他也敢佔,最終被發現。

當時已經是漢成帝接班了,匡衡的行為就有大臣看不過去了,所以就直接向成帝舉報了這個事情,然後成帝派人一查果然屬實,當即就大怒,立即就下令懲處匡衡了,直接就把匡衡的所有官職全部免了,封地也全部收回,匡衡就變成了一個普通老百姓了,再也沒有任何的權利了,自己努力一輩子換來的東西全部沒有了,最終在老家去世,匡衡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從貧民到宰相再到普通老百姓。可見匡衡這個人雖然前期很努力,但是取得成績之後就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就開始做一些違背原則,破壞底線的事情了,最終結局也活生生的打了他的臉,而他的一生也就因為這兩個最大的錯誤而被打上了恥辱的標籤。

相關焦點

  •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又做了什麼,這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事情
    很多人都在小時候學過鑽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匡衡,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只能跟著叔叔學習,才能看書學習。匡衡因為家裡沒有錢不是很富裕,但是又想學習,所以就去給有錢人家打工,不要工錢,就想人家給他幾本書看。
  • 懸梁刺股、鑿壁偷光……你可知道這些成語背後,主人公的命運如何?
    其中,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聞雞起舞等典故最讓人耳熟能詳。那麼我們曾經的榜樣,這些故事背後的主人公,他們的命運走向又是如何?今天,小墨就來為你盤點一下這些人物的命運。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決心要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想睡覺時,就拿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醒來,再堅持讀書。後來蘇秦成為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外交家、縱橫家之一,與張儀齊名。
  •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鑿壁偷光」的故事,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這是一代又一代父母和老師用來教育小孩要不畏條件艱苦,用功學習的經典事例,也的確激勵了無數學子的這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西漢時期的匡衡。說匡衡原出身於農民世家,家境貧寒,沒錢上學。
  • 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後來呢……
    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這些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您知道它們的主人公,後來發展如何麼?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盤點一下,11個最耳熟能詳的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它們的主人公命運如何。 1 頭懸梁 出處:《漢書》: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 原創學生作文:《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
    鑿壁偷光,當時家長老師都會以此來激勵我們,要學習匡衡,孜孜不倦的學習,最後成為一個博學的人。那麼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呢?他又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呢?可當我們深挖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事情遠遠沒有結束。他好學的精神鼓勵了一代代學子,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悲慘結局。匡衡當初的仕途其實並不順利,他參加了九次科舉才中了丙科,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剛剛湊合。
  • 那些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勤奮的人後來怎樣了?
    這些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您知道它們的主人公,後來發展如何麼?今天,就和大家盤點一下,12個最耳熟能詳的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它們的主人公命運如何。1、頭懸梁人物:聞雞起舞的主人公也是兩位:劉琨、祖逖。劉琨,晉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與劉備一樣,同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他在永嘉之亂後,長期組織流民據守晉陽,抵禦匈奴前趙政權。後與鮮卑拓跋猗盧結為兄弟,又投靠鮮卑族段匹磾。最終由於東晉權臣王敦的陷害,被段氏所殺。劉琨還是著名的音樂家、文學家。祖逖,晉代著名軍事家,北伐領袖。早年在司馬各王的賞識中壯大,後率親族鄉黨南下。
  • 鑿壁偷光的匡衡,他的結局是怎樣的?其實並不算美麗
    在他身上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小故事——鑿壁偷光,被用來教育小孩好好學習。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聽說過這樣一個勵志的故事,但是卻並不知道匡衡真正的結局。他雖然通過學習改變了命運,但是最終結局卻並不算特別美麗。鑿壁偷光的匡衡匡衡字稚圭,家中是非常貧困,而且沒有什麼文化上的氛圍。匡衡祖上都是農民,雖然在現代職業身份不分貴賤,但是在古代士農工商的高低還是相當明顯。
  • 小學課本上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結局你怎麼也想不到
    在上小學時,相信大多數人都學過匡衡鑿壁偷光的課文。這篇文章特別勵志,也是真實發生的事。講述了一個寒門子弟,一心好學,奈何家境窘迫,沒有燈可以看書,便鑿穿與鄰居間的牆,從而獲得一些微弱的燈光,可以滿足他看書所需。
  •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怎樣了?老師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
    如果說到古代勤學苦讀的例子,「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一定繞不開。這些典故我們都非常熟悉,其中有個叫匡衡的孩子,他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小時候的匡衡既聰明又勤奮,但他長大後怎麼樣了?老師恐怕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出生在東海郡承縣。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以後幹什麼了?老師一般不會告訴學生
    其實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雖然經歷多次變化,但這些制度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偏向於貴族。雖然平民子弟在某些選官制度下依然擁有入朝為官的權利,但這個過程其實非常艱難,暫且不提他們能否得到統治者的賞識,就連他們掌握知識的這個渠道和途徑,也是分外困難的。畢竟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子弟,他們天生就擁有優渥的學習條件,而出身貧寒的才子能否接受到教育都不好說。
  • 造紙的蔡倫,是個宮鬥失敗者;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了大貪官
    相反,那些曾經著名的歷史人物,很多到了後來都「人設崩塌」,他們後來的事件非常毀三觀,讓大家直呼印象毀滅。孔融讓梨卻不孝「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流傳了將近幾千年,用來教育我們要懂得謙讓,兄友弟恭這樣才能達到和諧共處的好關係。
  • 「鑿壁偷光」那孩子長大後,幹了件什麼壞事...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應該出自於小學課本,那會兒我讀完這個故事覺得很勵志,很感人,讓我在小小年紀就知道了什麼叫做自強不息。不過那時我可沒想過去隔壁家偷光啊,因為我家住平房。。。按理說匡衡應該高枕無憂了,但後來他卻因一件小事被免官。元帝封他為安樂侯時,封地本來只有三十一萬畝,然而匡衡利用郡圖出錯,非法擴佔了四萬多畝,且沒告之任何人。
  • 語文老師沒有告訴你的歷史真相 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怎樣了
    說到刻苦努力的典範,首先想到的就是懸梁刺股的孫敬,囊螢映雪的車胤和孫康以及鑿壁偷光的匡衡。但說到匡衡此人,我們只知道鑿壁偷光的典故,卻並不知道他後來的人生經歷。其實他後來人生經歷可比他年少時鑿壁偷光的行為要精彩多了。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人品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鑿壁偷光」的成語典故,可以說無人不知,主人公匡衡小時候刻苦學習的精神,讓人豎起大拇指,堪稱古代讀書人之楷模。
  • 還記得課本上鑿壁偷光的故事嗎?匡衡鑿壁並非為讀書!他想幹嘛?
    上過小學的朋友們一定在課本上學到過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文學上覺得很勵志,但是在歷史上,那就是一碗毒雞湯!誤人子弟!先別說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件事,匡衡鑿壁偷光真的是為了讀書嗎?他是否還有別的想法呢?
  •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最終結局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拿古代名人的經歷,教育學生學習這些人的精神,比如孫敬「頭懸梁」的例子,以及蘇秦「錐刺股」的決心,無時無刻不激勵世人奮發向上。另外,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稱得上家喻戶曉,可以說無人不曉,那麼匡衡最終結局如何?老師都不敢告訴你。匡衡作為古代勵志人物的典型,鑿壁偷光的事跡流傳兩千餘年,還被選入課本。
  • 「鑿壁偷光」那個人後來當了大官,但最終晚節不保,成了反面典型
    大家都學過「鑿壁偷光」這個成語,說的是西漢時窮小夥匡衡的勵志故事。匡衡是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匡談村人(《史記》記載為東海郡人,郡政府駐地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也有人說匡衡是蘭陵縣(蒼山)人),他小時家裡窮的叮噹響,別說上學,連燈都點不起。
  • 「鑿壁偷光」那孩子長大後,幹了件你想不到的壞事...
    今天咱要講的主人公是匡衡,他小的時候挨自己家的牆上掏了一個小洞,利用從鄰居家投射過來的燈光,苦學讀書。
  •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偷」了啥讓他晚景悽涼?
    鑿壁偷光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朝。有個叫做匡衡的少年,雖然家裡一貧如洗,但是勤奮刻苦,愛好讀書。因為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看書,但是家裡貧窮,點不起油燈,所以小匡衡就在牆壁上鑿開一個小洞,借著隔壁的燈光看書(也不知道這樣看是不是比較容易近視)。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晚年卻「偷」了四百頃地,被人彈劾,罷官之後沒幾年就病死在家。
  • 當初「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怎麼樣了?老師並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
    如果說到古代勤學苦讀的例子,「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這些是一定繞不開的。並且,這些典故想必大家也都非常熟悉,畢竟小的時候大家的語文老師都是靠這些典故來引導大家努力學習的。比如說「鑿壁偷光」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名叫匡衡的孩子,由於出身貧苦,只能鑿壁借隔壁家的光來看書學習。從這兒我們不難看出,匡衡是真的勤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