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古代是出了很多的歷史名人的,其中有一些人的經歷很勵志,所以這些人勵志的故事就被歷史所記載下來一直流傳至今,也被寫入了了課本當中,讓我們現代人來學習他們的精神,也做一個他們那樣肯吃苦,發奮圖強的人,但是我們所學習的人當中,他們早年的經歷雖然很勵志,但是他們後期卻變了,有些變成一個十足的大惡人,這些都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如果我們知道後肯定就不會再崇拜他們了,就會覺得他們根本不值得學習,所以今天我們就講一個名人故事。
這個名人就是匡衡,這樣一說名字估計沒多少人聽過,如果說鑿壁偷光呢,大家是不是就想起這個故事了,匡衡就是裡面的主人公,那個故事裡面大家可以知道匡衡的家境非常的不好,十分貧窮,晚上都點不起油燈,但還是擋不住他想讀書的決心啊,正好他們家的鄰居條件不錯,晚上都可以點燈,於是匡衡就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將牆面挖一個洞,這樣晚上鄰居家的光不就可以照進來了,他不就可以借著光看書了,想到這裡匡衡覺靠譜可行,所以立馬就開始行動了。
匡衡很快就把洞挖好了,到了晚上光真的可以照進來,然後匡衡就拿著書開始學習了,這種精神說實在的是真的讓人佩服,如果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像這樣,那估計真的沒有什麼是辦不成的,通過這樣刻苦的學習匡衡就成為了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就這樣匡衡憑藉自身的才華步入仕途了,當上官之後的匡衡事苦盡甘來,終於是出人頭地了,因為才華實在是非常的高,所以很得當時的皇帝漢元帝的賞識,因此就升官了,而且是一直升,最終就升到宰相的位置了,可以說匡衡的前半生就是一部勵志大片,努力跟收穫成正比,但是匡衡到了晚年就變了。
晚年的匡衡就開始犯原則性的錯誤了,最終這些錯誤就毀了他,其中就說兩個最主要的錯誤,這兩個錯誤就讓匡衡一生都蒙上了汙點,讓大家對他改觀了,那麼究竟是兩個什麼樣的錯誤可以嚴重到這種地步了,竟然可以影響到一個宰相。
匡衡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管教好他的兒子,現在不是有很多官二代坑爹嗎,他兒子就是這樣的人,當時匡衡的兒子因為他老爹的緣故也當官了,是部隊的軍官,當時他兒子在當班的時候竟然喝醉酒了,不僅喝醉酒還趁著酒勁殺人了,這就很嚴重了,當時的法律對於這樣的事情那是規定要殺頭的,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匡衡的另一個兒子竟然想聯合他那個殺人的兒子的下屬一同劫獄,這可就不得了了,不過劫獄沒有順利的實施,因為匡衡發現了他們想劫獄,及時的阻止了,阻止之後匡衡就親自出馬求皇帝放過他兒子,把這件事情擺平了,所以這件事情之後很多人就對匡衡這樣徇私枉法有意見了,但是大家也沒有說什麼。
第二件事情就是匡衡自己犯的事了,當時匡衡很受漢元帝器重,所以就被封侯了,古代封侯那是有封地的,所以匡衡自然也有封地,他的封地竟然多達三十一萬畝,本來是沒什麼事情的,只是當時不知怎麼的可能是地圖沒有及時的更新吧,匡衡的封地是按地圖來封了,但是匡衡到地方查看發現地圖是錯的,他的封地實際比地圖上封的要大一些,但是匡衡沒有主動說出來,而是選擇了隱瞞,他就可以多收稅收租了,匡衡還是很貪的,這種便宜他也敢佔,最終被發現。
當時已經是漢成帝接班了,匡衡的行為就有大臣看不過去了,所以就直接向成帝舉報了這個事情,然後成帝派人一查果然屬實,當即就大怒,立即就下令懲處匡衡了,直接就把匡衡的所有官職全部免了,封地也全部收回,匡衡就變成了一個普通老百姓了,再也沒有任何的權利了,自己努力一輩子換來的東西全部沒有了,最終在老家去世,匡衡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從貧民到宰相再到普通老百姓。可見匡衡這個人雖然前期很努力,但是取得成績之後就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就開始做一些違背原則,破壞底線的事情了,最終結局也活生生的打了他的臉,而他的一生也就因為這兩個最大的錯誤而被打上了恥辱的標籤。